- 邏輯學(上)(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德)黑格爾 楊一之
- 3248字
- 2020-11-06 10:42:42
第一版序言
近二十五年來,哲學思想方式在我們之間所遭受的全部變化,和這時期中精神的自覺所達到的較高的觀點,至今還對邏輯的形態很少有什么影響。
在這段時期以前,那種被叫做形而上學的東西,可以就已經連根拔掉,從科學的行列里消失了。什么地方還在發出,或可以聽到從前的本體論、理性心理學、宇宙論或者甚至從前的自然神學的聲音呢?例如,關于靈魂的非物質性,關于機械因和目的因等研究,哪里還有人對它發生興趣呢?過去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也只是就歷史而言,或是為了修身養性和勖勉性情,才被引用。對于舊形而上學,有的人是對內容,有的人是對形式,有的人是對兩者都失掉了興趣;這是事實。假如一個民族覺得它的國家法學、它的情思、它的風習和道德已變為無用時,是一件很可怪的事;那么,當一個民族失去了它的形而上學,當從事于探討自己的純粹本質的精神,已經在民族中不再真實存在時,這至少也同樣是很可怪的。
康德哲學的顯豁的學說,認為知性不可超越經驗,否則認識能力就將變成只不過產生腦中幻影的理論的理性;這種學說曾經從科學方面,為排斥思辨的思維作了論證。這種通俗的學說迎合了近代教育學的叫嚷,迎合了眼光只向當前需要的時代必須;這就是說:正如經驗對于知識是首要的,而理論的洞見對于公私生活中的干練精明,則甚至是有害的,實際練習和實用的教養,才是基本的、唯一要得的?!茖W和常識這樣攜手協作,導致了形而上學的崩潰,于是便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景象,即:一個有文化的民族竟沒有形而上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駥W過去是思辨的神秘和還是附庸的形而上學的監護者,它已經放棄了這門科學,以換取情感,換取實際——通俗的和只夸見聞的歷史的東西。和這種變化相應的,是:那些孤獨的人們,被他們的同胞所拋棄,被隔絕于世界之外,而以沉思永恒和專門獻身于這種沉思的生活為目的——不是為了有用,而是為了靈魂的福祉,——那樣的人們消失了;這種消失,從另一方面看來,本質上可以看做和前面所說的,是同一現象?!谑牵诨璋当或屔⒁院?,也就是返觀內照的、幽暗無色的精神勞作消散以后,存在好像化為歡樂的花花世界了,大家知道,花沒有是黑色的。
邏輯的遭遇,還不完全像形而上學那樣糟糕。 [1] 說人們由邏輯而學習思維,這一點從前被認為是邏輯的用處,從而也被認為是它的目的——正好像人們要由研究解剖學和生理學才學會消化和運動一樣,——這種偏見久已被打破了,實用的精神替邏輯設想的命運,當然也不比它的姊妹 [2] 更好。雖然如此,大約由于一些形式上的用處之故,邏輯還被容許在科學之列,甚至被保留為公共課程的對象。不過,這較好的運氣只是表面的;因為邏輯的形態和內容,仍然與悠久傳統所遺留下來的一樣,但在流傳中卻愈益澆薄了;而在科學中以及在現實中生長起來的新精神,還沒有在邏輯中顯出痕跡。但是,假如精神的實質形式已經改變,而仍然想保持舊的教育形式,那總歸是徒勞;這些舊形式是枯萎的樹葉,它們將被從根株發生的新蓓蕾擠掉。
漠視這種一般的變化,即使在科學中,也終于不行了。新的觀念,甚至在反對者當中,也不知不覺地成為流行而熟習的了,盡管他們對這些新觀念的來源和原則,繼續表示冷漠和反對,但是他們不能不同意它們的結果,也不能抗拒這些結果的影響。對于他們的愈益不重要的否定態度,他們除了附和新觀念方式而外,就毫無其他辦法,來給予肯定的意義和內容。
另一方面,一個新創造所借以開始的醞釀時期,好像已經過去了。這樣的新創造的最初現象,總是對舊原則的繼續系統化,抱狂熱的仇視態度,這也一部分是害怕自己迷失于事物萬殊的廣漠無涯之中,一部分則是對科學成就所要求的勞作有些畏縮,而在需要這樣的成就時,便先去抓一種空洞的形式主義。材料加工和提煉的要求,于是便更加迫切了。這是一個時代在形成中的一個時期,和個人的生長一樣,那里的主要事情,就是要獲得并保持含蘊而未展開的原則。但這里有較高的要求,就是使原則成為科學。
無論科學的實質和形式,在其他方面曾經發生過什么,那構成真正的形而上學或純粹的思辨哲學的邏輯科學,卻至今仍然很被忽視。我對這門科學及其立場進一步所了解的東西,已經在導論里先行陳述過了。如果多年的工作也還不能夠給予這種企圖以更大的完滿,那是因為,這門科學又一次有從頭做起的必要,對象本身的性質以及我們所著手的改造缺乏可以利用的已有成績,這一切,想來可以得到公平裁判者的鑒察吧。基本觀點是對科學研究,根本要有一種新的概念。哲學,由于它要成為科學,正如我在別處說過的, [3] 它既不能從一門低級科學,例如數學那里借取方法,也不能聽任內在直觀的斷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而這只能是在科學認識中運動著的內容的本性,同時,正是內容這種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產生內容的規定本身。
知性作出規定并堅持規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辯證的,因為它將知性的規定消融為無;它又是肯定的,因為它產生一般,并將特殊包括在內。正如知性被當作從一般理性分出來的某種分離物那樣,辯證的理性通常也被當作從肯定的理性分出來的某種分離物。但是,理性在它的真理中就是精神,精神是知性的理性或理性的知性,它比知性、理性兩者都高。精神是否定物,這個否定物既構成辯證理性的質,也構成知性的質;——精神否定了單純的東西,于是便建立了知性所確定的區別;而它卻又消解了這種區別,所以它是辯證的。但是精神并不停留于無這種結果之中,它在那里又同樣是肯定的,從而將前一個單純的東西重新建立起來,但這卻是作為一般的東西,它本身是具體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東西被概括在這個一般的東西之下,而是在進行規定及規定的消融中,那個特殊的東西就已同時規定了自身。這種精神的運動,從單純性中給予自己以規定性,又從這個規定性給自己以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運動就是概念的內在發展:它乃是認識的絕對方法,同時也是內容本身的內在靈魂?!艺J為,只有沿著這條自己構成自己的道路,哲學才能夠成為客觀的、論證的科學。——我在《精神現象學》里,曾試圖用這種方式來表述意識。意識就是作為具體的而又被拘束于外在的知的精神;但是,這種對象 [4] 的前進運動,正如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一樣,完全是以構成邏輯內容的純粹本質的本性為基礎的。意識,作為顯現著的精神,它自己在途程中解脫了它的直接性和外在具體性之后,就變成了純知,這種純知即以那些自在自為的純粹本質自身為對象。它們就是純思維,即思維其本質的精神。它們的自身運動就是它們的精神生活,科學就是通過這種精神生活而構成的,并且科學也就是這種精神生活的陳述。
這里所指出的,就是我稱之為“精神現象學”的那種科學與邏輯的關系?!劣谕庠诘木幣牛ㄔ凇犊茖W體系》 [5] 第一部分(即包含“現象學”的那一部分)之后,將繼之以第二部分,它將包括邏輯學和哲學的兩種實在科學,即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而科學體系也就可以完備了。但是邏輯本身所不得不有的必要擴充,促使我將這一部分分別問世;因此,在一個擴大了的計劃中,《邏輯學》構成了《精神現象學》的第一續編。以后,我將繼續完成上述哲學的兩種實在科學的著作?!@本《邏輯學》的第一部以“有論”為第一卷;第二卷“本質論”是第一部的第二部分,亦已付印;第二部將包括“主觀邏輯”,或說“概念論”。
1812年3月22日于紐倫堡
[1] 參看《列寧全集》,第38 卷,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83頁。以下只注頁碼,不重列書名和卷數?!墩軐W筆記》摘述的文字不盡與原書一致,可供對照參考的文句和段落,一律只注起處,不注訖處。此項參看的頁碼概排在本書各頁的最下端。——譯者注
[2] 指形而上學。——譯者注
[3] 《精神現象學》第一版序言?!壅軐W的]真正的實現是方法的認識,而且在邏輯本身中有它的地位?!?831 年黑格爾原注
[4] 對象,指意識?!g者注
[5] (班堡和武茨堡,哥布哈,1807 年。)這個名稱于下次復活節出版的第2 版中,將不再附上去?!挛奶岬降挠媱澋诙糠郑ㄈ科渌軐W科學,我從那時以后,就改用《哲學全書》之名問世,去年已出至第3 版。——1831 年黑格爾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