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者前言

毛主席號召我們讀幾本哲學史。

根據這兩年來讀西方哲學史的經驗,在讀史的同時,還要讀一點哲學原著,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哲學戰線上的兩軍對戰。黑格爾的《邏輯學》,是不少讀者要讀的一本。黑格爾的著作,十分晦澀難懂,《邏輯學》一書更是如此。這次重印《邏輯學》上卷,我們對這本書試作一點粗淺的評介,以供初讀者參考。譯者后記仍按初版時的安排,將置于下卷卷末。

黑格爾(1770—1831)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最大代表。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論的基礎上,創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以唯心主義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說為根據,主張客觀事物是可知的。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一方面比康德走上更徹底的唯心主義;一方面卻又發展了康德的辯證法思想。在馬克思以前,黑格爾算是哲學史上第一個最系統地闡述辯證法的哲學家。所以,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包含了“合理的內核”,這就是辯證法。當然,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是頭腳倒置的辯證法,在它原來的形式上,是完全不中用的。其所以說黑格爾的辯證法中有“合理的內核”,是因為他實際上猜測到了客觀事物的辯證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時,曾利用了黑格爾哲學的成果,批判地改造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秕糠中清理出“深刻真理的內核”。遵循毛主席關于“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的教導,我們要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須深入領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黑格爾哲學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和宗教唯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宗教是赤裸裸地講上帝創造世界,黑格爾則講“絕對精神”外化為自然。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實際上就是宗教所說的“上帝”。黑格爾認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沒有出現以前,就有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存在,他把它稱之為“絕對精神”。黑格爾是反對形而上學的,這個“絕對精神”絕不是僵死的、不變的,而是處在運動、發展狀態之中。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就是對“絕對精神”發展過程的描述。他把“絕對精神”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基本階段,即:邏輯階段、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因此,他的哲學體系,相應地也分為三個部分,即:“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黑格爾哲學的精華,即他的辯證法,主要就表述在“邏輯學”中。列寧說:“黑格爾邏輯學的總結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實質,就是辯證的方法,——這是絕妙的。”

黑格爾的《邏輯學》就是講的“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里,“絕對精神”還沒有外化為自然,人類則更沒有出現,它純粹是抽象的邏輯概念。它的運動、發展表現為由一個純粹抽象的概念,轉化、過渡到另一個純粹抽象的概念。在整個邏輯階段,又分作三個發展段落,首先是“有”,其次是“本質”,最后是“概念”,所以,《邏輯學》也就分為三章:“有論”、“本質論”和“概念論”。

“有”是黑格爾體系中頭一個概念,是“邏輯學”的起點,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開端。“有”也譯作“存在”,黑格爾在這里所講的“有”或“存在”,和我們唯物主義哲學中所講的物質的存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種純粹抽象的、沒有任何內容的概念。這個“有”是絕對空虛的,毫無任何規定性的,全然不具體的,所以,“有”也就等于“無”。黑格爾就是這樣來推演的。于是,他由“有”的概念推論到它的對立面——“無”的概念。“有”與“無”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有”與“無”的統一,便是“變”,或譯作“生成”。“變”是比“有”與“無”更高的概念。

“變”的結果,使原來毫無規定性、極不確定的東西,開始具有一定的特性,從而可以依它的規定性與別的東西明顯地相區別開來,也就是說,“變”的結果,使這個東西具有一定的“質”。這樣,黑格爾就從“變”這一概念引申出了“質”的概念。“質”又過渡到它相反的概念——“量”,比“質”和“量”更高一級的概念是“度”,“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有質的量。“度”是“有論”中最高的概念、范疇。

從“有論”中最后一個概念“度”如何轉化到下一個概念,以及第二基本階段“本質論”和第三基本階段“概念論”中邏輯概念是怎樣推演的,在這里不一一贅述。黑格爾對于“絕對精神”的發展,有一套公式,即正、反、合三段式,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都是按照這個三段式來推演概念發展的序列的。“絕對精神”發展的第一基本階段“邏輯階段”是正;第二基本階段“自然階段”是反;第三基本階段“精神階段”就是合。再以第一基本階段“邏輯階段”中三個段落來說,第一段落“有”是正;第二段落“本質”是反;第三段落“概念”就是合。而在“有論”中,“質”是正;“量”是反;“度”就是“合”,如此等等,一直按這個三段式推演下來。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在他看來,概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都不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本質和聯系,都不是從客觀現實中抽引出來的,而是先于客觀事物就存在的、自我發展著的精神,顯然,這是極其荒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客觀事物有它自身的不以精神、意志為轉移的聯系、發展過程,人的概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都不過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所以,黑格爾的龐大的唯心主義體系是完全反科學的、反唯物主義的。他到處套用正、反、合三段式,有些概念間的聯系,極其牽強,甚至無法自圓其說,在“自然階段”中,有些概念的推演,尤其令人難于捉摸。

黑格爾從根本上顛倒了存在決定意識的關系,他在概念推演中,也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把黑格爾的哲學看成純粹出于他的主觀思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實際上不過是現實的顛倒、歪曲反映而已。黑格爾對人類社會領域,作過深入的研究,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力求找出并指出貫穿這些領域(指社會歷史領域——引者)的發展線索”;十八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和成就,也是黑格爾進行哲學概括的對象,《邏輯學》中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學事例和數學材料,足以證明這一點。所以,列寧曾指出:“在黑格爾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義最少唯物主義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實!”列寧的這段話,當然不能誤解成黑格爾的《邏輯學》竟是唯物主義的,而是指在黑格爾的著作里,數《邏輯學》一書中闡述自然界和社會歷史領域中事物的客觀辯證法為最多。

的確,摒除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就他對“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辯證思想來說,確有“令人驚奇的豐富思想”。黑格爾的體系,好比“建筑物的骨架和腳手架”,我們只要不是無謂地停留在腳手架前面,而是深入到“大廈”里去,就會發現“無數的珍寶”。恩格斯說:“這些珍寶就是在今天也還具有充分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黑格爾的辯證思想,有許多高度的評價,在這里不可能一一引述。從經典作家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的如下一些辯證思想:一、關于運動、發展和內在聯系的思想。黑格爾認為一切都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他反對形而上學把事物看成是孤立、靜止的。在他表述“絕對精神”的發展過程中,都貫穿了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每一過程、每一環節和每一個方面,都不是固定不移的,都不是孤立自在的,概念與概念之間彼此都有內在的聯系,由一個轉化到另一個,都有必然的聯系。黑格爾的發展觀,是有規律的。二、尤為可貴的,也是最擊中形而上學要害的是,黑格爾認為運動、發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內在矛盾;而不是如形而上學所認為的是外力的推動。我們從《邏輯學》這本書中,可以看到,黑格爾在表述“絕對精神”發展過程中的每一階段和每一環節,它們本身都包含著內部的矛盾;概念間的轉化和推演,都是由于概念的自我矛盾運動而轉化、發展的。例如:“有”這一概念,其所以轉化為“無”這一概念,并非在“有”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跟“有”并無內在聯系的外力,把“有”推動了轉化到“無”去的,而是由于純粹抽象的、毫無規定性的“有”,其本身就已經蘊藏著跟它自身相反的“無”的因素的緣故。在黑格爾的時代,雖然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已經被打破缺口,自然科學的發展,大量地證明了自然過程的辯證發展,但是當時形而上學還是占居統治地位。形而上學根本不理會矛盾觀念,認為矛盾是不可思議的,他們的公式是:“是就是是,否就是否,其余都是鬼話”,而黑格爾則堅持矛盾觀點,認為矛盾絕不是什么反常,而是正常的,是推動一切自我運動的源泉。三、黑格爾提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思想,揭示了由一種質態到另一種質態之間相互轉化的規律。黑格爾認為,量變是漸進性的運動,量變在一定限度內并不影響質,但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起質的突然變化,質變表示漸進的運動的中斷,使事物出現飛躍式的發展。黑格爾的這一發展觀,從根本上打擊了把運動歸結為純粹是量變的形而上學觀點。四、黑格爾認為真理是過程,真理是具體的,認識是由淺入深,不斷深化和具體的。黑格爾慣用的“否定”這個術語,和形而上學所說的“否定”含義是不一樣的。黑格爾所說的否定,并不是簡單的摒除、拋棄,而是揚棄;他所說的否定,有繼續和提高的意思,有保留原來合理的成分,而超過原有的含義。“絕對精神”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一系列的否定;每經一次否定,概念就深化一步,內容也更具體。真理就是這樣的長河,是一個過程,是歷史的、具體的。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過程,也就是它自我認識的過程,所以他表述的邏輯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認識的不斷深化、具體的過程。這樣,黑格爾就在唯心主義的形式下把邏輯、認識論和辯證法統一起來。

深入地剖析黑格爾哲學的“合理的內核”,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德國古典哲學實行深刻的革命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根據經典作家對黑格爾辯證法的評價,在上面所歸納的這些看法,遠未能全面介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革命批判。

黑格爾哲學本身就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唯心主義體系與辯證方法的矛盾統一。他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反映了他保守的、反動的一面;他的辯證方法,反映了他有革命、進步的一面。在體系與方法的矛盾中,黑格爾往往總是遷就他的體系,而束縛住辯證法。恩格斯說:黑格爾“革命的方面就被過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悶死”。按照黑格爾的方法,原應得出這樣一些革命的結論:矛盾運動是絕對的,真理是包括在無限的認識過程之中的;但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他所說的矛盾運動只是在一定的階段內進行,他把矛盾的統一看成是絕對的,而把矛盾的斗爭看成是相對的,最后矛盾還是調和了。他的發展觀點,也就以宣布他自己的“全部教條內容”為“絕對真理”而最終陷入形而上學。

黑格爾哲學是十九世紀初德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黑格爾哲學其所以如此矛盾,這是和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所處的矛盾地位分不開的。在西歐,德國落后于英國和法國,到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資產階級革命還不成熟,而工人階級已逐步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德國資產階級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一方面又極端仇視和害怕人民群眾,德國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面性,在黑格爾哲學中典型地表現出來。恩格斯是這樣評價黑格爾這個人的:他在他自己的領域,也就是哲學辯證法的領域,是“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在政治上,則沒有完全脫去“庸人氣味”。

恩格斯說:黑格爾的整個學說,“給各種極不相同的實踐的黨派觀點都留下了廣闊的活動場所”。在黑格爾死后,黑格爾學派的解體中,分化為:有代表反動的、保守的老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衣缽;還有代表革命的、急進的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黑格爾的辯證法,力圖推動德國資產階級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一度參加青年黑格爾派,這兩位革命導師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完成了批判改造包括黑格爾哲學在內的德國古典哲學的工作,在親身參加和總結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宣告了舊哲學的終結,這是哲學上的根本變革。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在批判和繼承黑格爾哲學方面,兩條哲學路線的斗爭并沒有結束。資產階級的反動哲學流派和形形色色的修正主義者,總是死抱著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不放,或是歪曲黑格爾的辯證法,借以攻擊馬克思主義。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在與這些反動哲學作斗爭中,進一步透徹地批判研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偉大領袖毛主席在總結我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經驗的基礎上,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事實證明,只有無產階級才能真正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哲學遺產。而沒落的資產階級以及一切新老修正主義者,出于他們的反動本性,總是反對或者歪曲唯物論和辯證法,借攻擊黑格爾的辯證法來攻擊馬克思主義。我們一定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導,“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批判修正主義,批判資產階級世界觀。我們在研讀黑格爾這部著作中,要緊緊遵循經典作家對黑格爾哲學的分析和批判,深入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使辯證法這個“革命的代數學”真正成為我們億萬革命人民手中反修防修、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強大思想武器。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973年10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海市| 双鸭山市| 循化| 陆川县| 开化县| 伊吾县| 宜春市| 浮山县| 仙游县| 济宁市| 剑阁县| 景宁| 丰镇市| 上蔡县| 茂名市| 红河县| 府谷县| 新晃| 西安市| 小金县| 兴义市| 全州县| 昌宁县| 南阳市| 平江县| 尚志市| 芮城县| 右玉县| 巴马| 汕尾市| 九江市| 宣武区| 泾阳县| 上栗县| 玉屏| 鲁甸县| 天峨县| 蒙阴县| 讷河市| 且末县| 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