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作者名: (德)阿圖爾·叔本華本章字數: 2700字更新時間: 2020-11-06 19:09:25
2. 什么叫自我意識?
答:自己固有的意識。相反地,就是他物的意識,他物的意識就是認識能力。這種認識能力還在他物還沒有在其中顯現之前就已包括了這種顯現的方式方法的確實形式。因此,這些形式就是它們客觀存在的可能性的條件,即它們作為我們的客體而存在的可能性條件。這些形式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時間、空間和因果關系。盡管這些認識形式存在于我們內心之中,然而其目的只是為了,我們能把他物當作如此這般的物來感知,以及和它們發生密切的關系。因此,雖然這些形式存在于我們內心之中,但我們并不能把它們看作是自我意識的一部分,而是看作是他物的意識,就是說是使客觀的認識成為可能的形式。
此外,我也不能讓在問題中使用的那個詞Conscientia的雙重含義(良心或意識)把自己引入歧途:把在良心和實踐理性的名義下,以康德主張的定言命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e) [3] 而著稱的人的道德沖動引進到自我意識中去。這部分地是由于人的這種沖動只是在經驗和反思之后才出現的,即只是在他物的意識之后才出現的;部分地是由于還不能明確地和無可非議地區分這些沖動中,哪些是屬于人的本性原初就有的或特有的,哪些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添加進去的。此外,通過把良心引入自我意識,而把問題置于道德的基礎之上,和重復康德的道德證明,或者說是基本要求,也確實不是皇家科學院的目的??档率墙柚凇耙驗槟銘撟觯阅憔湍軌蜃觥边@樣一個推論來證明自由乃是先天知覺的道德律。
從上面所說的,我們可以明白:在我們的全部意識中,占了絕大部分的不是自我意識,而是他物的意識,或者說是認識能力。這種認識能力竭盡全力來適應外界,它是現實的外部世界的活動場所(根據更深入的研究,它是現實的外部世界的條件)。認識能力的態度首先是直觀地想把握這外部世界,然后把用這種方法獲得的東西馬上消化加工成概念,在概念的無窮盡的用一堆堆言語堆成的聯合體中就產生了思維。因此,從我們的全部意識中去除了這占著絕大部分的他物意識后,剩下的首先就是自我意識。從這里,我們馬上就看到了自我意識的財富不可能是很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尋找的用以證明意志自由的事實確實應該存在于這自我意識之中的話,那么我們也希望,我們不至于會沒有看到它們。有人也提出了內在感覺 [4] 作為自我意識的工具,然而采用內在感覺這種說法更多的是一種比喻,而不是一種真正的理解。這是因為自我意識是直接的。至此,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自我意識包括些什么?或者說:人是怎樣直接感知他的固有的自我的?回答是:完全是作為一個想要的人(Wollender)。每一個人在觀察自己固有的自我意識時,馬上就會明白:它的對象始終是那個固有的想要。但是,在這里,我們不能只把它理解為是決定了的,馬上就要變為行動的意志動作和地地道道的決定,以及由它們引發的行為;而是誰要是能抓住一點點本質的東西,哪怕其程度和方式有著各種變形,那么他也就不會反對,那一切渴望、努力、愿望、要求、向往、希望、愛好、愉悅、歡呼等等,和不想要或反對,厭惡、逃跑、害怕、憤怨、憎恨、悲哀和痛苦一樣,簡言之,一切的情緒和熱情,都應該算作是想要的表現;因為這些情緒和熱情只或多或少是受阻礙的或釋放出來的,滿足了的或沒有得到滿足的固有意志的或多或少軟弱的或強大的,有時激烈的和暴風雨般的,有時溫和輕柔的運動而已,它們雖千變萬化,但都可歸結為所想要的東西的得到或沒有得到,對可憎的東西的忍受或克服。因此它們都是忙于決斷和活動的同一個意志的被決定了的情緒 [5] 。甚至連人們稱為快感和不快感的東西也可算在里面。這兩者盡管程度和方式極為多種多樣,但都可以歸結為渴望的情緒或厭惡的情緒,因此可以歸結為已覺得將被滿足或不滿足,受阻或釋出的意志本身;是的,這一意志一直要擴展到肉體的舒服或痛苦,以及處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無數種感覺;由于這一切情緒的本質就在于它們是作為遵循意志的或反對意志的東西直接進入自我意識的。連人的肉體,仔細考察一下的話,也被人直接感知為是意志的向外作用的工具和對舒服或痛苦的感覺加以接受的場所,這些感覺本身,如同上面所說的那樣,可以歸結為意志的完全直接的情緒,這些情緒或符合意志或不符合意志。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單純的快感或不快感算在里面或不算在里面,但無論如何,我們將發現,意志那所有一切運動,即那個變換著的想要或不想要,和在外部世界感知和認識的東西處于直接的各方面都得到承認的關系之中。這種變換著的想要或不想要,是不斷地在高漲著和低落著的,它們構成了自我意識的唯一對象,或者如果人們愿意的話,可以說構成了內在感覺的唯一對象。相反地,如同已指出的那樣,在外部世界被感知和認識的東西,不再處于直接的自我意識的范圍內,因此,只要我們一接觸外部世界,我們就到達了自我意識的邊界處,即自我意識和他物意識的范圍相接壤的地方。但是,在外部世界被感知的對象,卻是意志所有那些運動和動作的材料和起因。我們將不把這解釋為是得到了證明的理由,因為沒有人能否認,我們的想要總是要有一個外部的客體作為對象的,是要適應著它們,圍繞著它們的,以及它們作為動因至少是誘發著想要的。因為不然的話,這個人所剩下的就只有一個完全被外部世界封鎖的,被關閉在自我意識黑暗內部的意志了。只有那必然性,即那些處在外部世界的事物必然要規定意志的動作這一點,對我們來講,現在還是有疑問的。
因此,我們發現自我意識十分強烈地,甚至完全在為意志忙碌著。迄今為止,我們雖然已經迂回曲折地,但確已十分明確地接近了意志,現在,我們的目標,我們正想追求的目標就是,在自我意識這一唯一的材料中能否找到上面已經明確規定了其意義的那個意志是自由的事實。
[1] 《歐德穆斯倫理學》Ⅱ,7(Eth.End.Ⅱ,7)。
[2] 關于必然性概念的討論可參見我的論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第2版第49節。
[3] 又譯至上命令、無待命令、定然律令、絕對命令、直言命令、最高命令等?!g者注
[4] 早在西塞羅(Cicero)《大學論集》(Acad.quaest.)里已有這種說法,西塞羅在該書第四篇第7頁(Ⅳ,7)稱之為“內在感覺”,奧古斯丁(Augustin)的《論自由意志》(De Lib.arb.)則講得更清楚(見該書第2章第3頁[Ⅱ,3])。后來笛卡爾(Cartesius)也有這種觀點,見《哲學原理》(Princ.phil.)第4章第190頁(Ⅳ,190)。而闡述最為充分的則為洛克(Locke)。
[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許多革新派以所謂的“感覺能力”無視這一點的時候,教父奧古斯丁卻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上帝之城》(de civit.Dei,Lib.)第14篇第6章論述動物的情緒時,把它們分為4種范疇:欲望、恐懼、愉悅和憂愁,并且說道:它們中都藏有意志,它們無非都是意志的沖動,因為欲望和愉悅無非只是意志,是贊同我們所想要的東西的意志;而恐懼和憂愁也無非只是意志,是不贊同我們所不想要的東西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