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財產、法律與政府(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作者名: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本章字數: 1705字更新時間: 2020-11-06 18:50:33
5. 公共工程
當國家確信在某個行業創辦一個大企業會為社會帶來好處后,就用從民眾那兒征收上來的資金創辦這樣的一家企業,天下再也沒有比這更自然的事了。不過,當我聽到有人竟然用這樣的經濟學謬論——“除此之外,這種企業還是為工人創造就業機會的一條辦法”——來為這種事情辯護時,我承認,我立刻火冒三丈。
國家開通一條公路,建筑一座宮殿,修繕一條街道,挖掘一條運河……這些工程確實可以為某些工人帶來就業機會。這是可以看得見的。但這種做法也剝奪了另一些工人的就業機會,這是不大容易看得見的。
假定正在修筑一條公路。有一千名工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掙得自己的那份工資;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如果政府不準備開辟這條道路,如果議會沒有投票為其建設撥出資金,這些善良勤勞的工人就干不了這份工作,也拿不到這些收入;這一點也是確定無疑的。
但這就是事情的全部嗎?再全面地考慮一下,整個過程中是否還有點別的什么事情我們沒有注意到?當迪潘先生 [11] 以莊嚴的語言宣布:“議會已經決定……”的時刻,那幾百萬法郎難道真的像不可思議的月光一樣,自然而然地就灑落進富爾德先生 [12] 和比諾先生 [13] 的保險箱中?為了完成這一過程,國家除了花錢之外,難道不得組織人征集這筆資金?難道不得先派稅務官到全國各地征稅,納稅人個個不都得作貢獻?
因此,必須從兩個方面來研究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注意到,國家要用議會撥付的幾百萬法郎干某些事情,同時也不能忽視,納稅人本來可以用這幾百萬做什么事情——而現在再也不能干這些事情了。因此,你明白了,公共企業是一枚有兩面的硬幣。一面畫的是一位忙碌工作的工人,這幅圖案是看得見的;另一面畫的則是一位失業的工人,這幅圖案卻是看不見的。
把我在本文中批判的詭辯運用到公共工程中,就更為危險,因為這種詭辯就是在為最愚蠢的浪費事業進行辯護。如果一條鐵路或一座橋梁真的有用,那么,還可以根據這一事實來論證它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而如果這些公共工程并沒有多大用處,那些人會怎么做呢?他們一般都會搬出下面的胡言亂語:“我們要替工人們創造就業機會。”
從有人先是下令修建戰神兵營(the Champ-de-Mars) [14] 后來又下令廢棄不用這樣的事實中,我們就能看出這種意思。據說,偉大的拿破侖在下令挖開一條溝然后又填上之時,也自豪地認為,自己在干一件很有博愛精神的事業。他也曾說過,“這樣做有什么效果呢?我們就是想讓財富流入到勞動階級中。”
讓我們從根子上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貨幣使我們產生了一種幻覺。以貨幣的形態要求所有公民對一項公共工程提供資助,實際上就是要求他們提供真實的物質上的資助,因為,他們每個人所交納的稅款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才掙來的。現在,假如我們把所有公民召集起來,要求他們為一件有利于所有人的工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即提供勞役,大家都會理解這件事情,因為他們的報酬就是這項工程所能發揮的作用本身。但是,如果把他們召集起來,強迫他們修筑一條根本不會有人要走的道路,或者修建一座根本沒有人愿意住的房子,唯一的理由是這項工程可以為他們創造出就業來,那也未免太荒唐了,他們當然有正當的理由予以反對:我們寧肯不要這樣的工作,我們還不如自己給自己干呢。
如果公民們拿出來的不是勞役,而是貨幣,事情的性質并沒有任何改變。但是,如果公民上交的是勞役,損失要所有人承擔,而如果公民們貢獻的是金錢,那些由國家出面雇傭的人就不會損失他們的那一份,而那些已經上交了一筆稅款、卻沒有在這里謀到工作的人,卻還得再蒙受更多的損失。
《憲法》中有一條是這么寫的:
“社會要……通過國家、各部委、市政當局所組織實施的、雇傭失業者的適當的公共工程,以幫助和鼓勵勞工的發展。”
作為應付嚴冬的一種臨時應急措施,代表納稅人進行的這種干預具有良好的效應。這并沒有增加就業數量,也沒有提高工資總量,而是把平時的一部分就業和工資拿出來,在困難時期作為一種慈善事業,施舍給他們,這實際上是一種損失。
而把這作為一種持久的、普遍的、系統的措施,就完全是只有負面影響的騙人把戲,是根本不可能堅持實行的,是自相矛盾的;表面上,它似乎創造出一點點就業機會,并且搞得大張旗鼓,這是可以看得見的;但它掩蓋了一個事實: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而被排擠掉了,這是看不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