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全勝說

阿周那滿懷憐憫,

眼中飽含淚水;

看到他精神沮喪,

黑天這樣說道:(1)

吉祥薄伽梵說

你怎么在這危急關頭,

萎靡不振?阿周那啊!

這為高貴者所忌諱,

不能進入天國享殊榮。(2)

注:“薄伽梵”(Bhgavan)是對黑天的尊稱,意謂尊者或世尊。唐玄奘提出的“五種不翻”,其中就包括“薄伽梵”這類詞語。

阿周那啊!不要怯懦,

那樣與你不相稱,

拋棄委瑣的軟心腸,

站起來,折磨敵人者!(3)

阿周那說

在戰斗中,殺敵者啊!

我怎么能用箭射擊

這兩位可尊敬的人,

毗濕摩和德羅納?(4)

即使在世間乞食謀生,

也強似殺害尊貴的老師;

即使殺害貪財的老師,

我的享受也會沾上鮮血。(5)

我們勝利或者他們勝利,

我不知道哪個更重要;

殺死面前這些持國子,

我們也不會愿意再活。(6)

我受到心軟的弱點傷害,

思想為正法困惑,請開導!

我是你的學生,求你庇護,

明確告訴我該如何是好?(7)

即使獲得無比富饒的王國,

甚至獲得天國世界的王權,

我也實在看不出,有什么

能解除我燒灼感官的憂煩?(8)

全勝說

對感官之主黑天,

阿周那說完這些話,

說道:“我不參戰。”

然后,他保持沉默。(9)

阿周那精神沮喪,

站在雙方軍隊之間,

婆羅多后裔啊!

黑天仿佛笑著說道:(10)

吉祥薄伽梵說

你說著理智的話,

為不必憂傷者憂傷;

無論死去或活著,

智者都不為之憂傷。(11)

注:阿周那的憂傷出自對正法的考慮,所以他說的是“理智的話”。但黑天認為他是“為不必憂傷者憂傷”。有些抄本在這頌后面增加有一頌:

看到親族進入死神之口,

你內心受到人情侵襲,

已被憂慮和困惑壓倒,

滿懷憐憫,失去意識。

我、你和這些國王,

過去無時不存在,

我們大家死去后,

仍將無時不存在。(12)

正如靈魂在這個身體里,

經歷童年、青年和老年,

進入另一個身體也這樣,

智者們不會為此困惑。(13)

注:這頌中,靈魂的梵文原詞為dehin,即“有身”。“有身”泛指有身體的人,特指有身體的靈魂。

但是,接觸物質對象,

冷熱苦樂,來去無常,

婆羅多后裔阿周那啊!

但愿你能忍受它們。(14)

智者對痛苦和快樂,

一視同仁,通向永恒;

人中雄牛啊!這些東西

不會引起他們煩悶。(15)

沒有不存在的存在,

也沒有存在的不存在,

那些洞悉真諦的人,

早已察覺兩者的根底。(16)

注:印度自吠陀時代起,就有關于“存在”(sat)和“不存在”(asat)的思考:一種觀點認為世界產生于“不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世界產生于“存在”。這里的觀點與《歌者奧義書》(Chāndogya Upani?ad,6.2.1—2)一致:“最初只有存在,獨一無二。而有些人說,最初只有不存在,獨一無二,從不存在產生存在。這怎么可能呢?最初確實只有存在,獨一無二。”這段話中所說的“獨一無二”的“存在”是指“自我”,也就是梵。

這遍及一切的東西,

你要知道它不可毀滅;

不可毀滅的東西,

任何人都不能毀滅。(17)

身體有限,靈魂無限,

婆羅多后裔阿周那啊!

靈魂永恒,不可毀滅,

因此,你就戰斗吧!(18)

倘若認為它是殺者,

或認為它是被殺者,

兩者的看法都不對,

它既不殺,也不被殺。(19)

注:這頌與《伽陀奧義書》(Ka?ha Upani?ad,1.2.19)相似:

如果殺者認為殺它,

被殺者認為它被殺,

兩者的看法都不對,

它既不殺,也不被殺。

它從不生下,也從不死去,

也不過去存在,今后不存在,

它不生,永恒,持久,古老,

身體被殺時,它也不被殺。(20)

注:這頌與《伽陀奧義書》(1.2.18)相似:

這位智者不生,也不死,

不來自哪兒,不變成什么,

不生,永恒,持久,古老,

身體被殺時,他也不被殺。

這里所說的“這位智者”指“自我”(“靈魂”)。

如果知道,它不滅,

永恒,不生,不變,

這樣的人怎么可能

殺什么或教人殺什么?(21)

正如拋棄一些破衣裳,

換上另一些新衣裳,

靈魂拋棄死亡的身體,

進入另外新生的身體。(22)

刀劈不開它,

火燒不著它,

水澆不濕它,

風吹不干它。(23)

劈它不開,燒它不著,

澆它不濕,吹它不干,

永恒,穩固,不動,

無處不在,永遠如此。(24)

它被說成不可顯現,

不可思議,不可變異;

既然知道它是這樣,

你就不必為它憂傷。(25)

即使你仍然認為

它常生或者常死,

那么,你也不應該

為它憂傷,大臂者!(26)

生者必定死去,

死者必定再生,

對不可避免的事,

你不應該憂傷。(27)

萬物開始不顯現,

中間階段顯現,

到末了又不顯現,

何必為之憂傷?(28)

有人看它如同奇跡,

有人說它如同奇跡,

有人聽它如同奇跡,

而聽了也無人理解。(29)

注:這頌與《伽陀奧義書》(1.2.7)相似:

許多人甚至不能聽到他,

而即使聽到,也不知道他;

聽到而善于說出者是奇跡,

知道而善于教誨者是奇跡。

居于一切身體內,

靈魂永遠不可殺,

因此,你不應該

為一切眾生憂傷。(30)

注:以上11—30,黑天以靈魂不滅勸慰阿周那不必憂傷。

即使考慮自己的正法,

你也不應該猶疑動搖,

因為對于剎帝利武士,

有什么勝過合法戰斗?(31)

注:阿周那屬于剎帝利種姓,因此,這里所謂“自己的正法”指剎帝利的正法或職責。

有福的剎帝利武士,

才能參加這樣的戰爭,

阿周那啊!仿佛驀然

走近敞開的天國大門。(32)

這場合法的戰斗,

如果你不投身其中,

拋棄了職責和名譽,

你就會犯下罪過。(33)

你將在眾生嘴上,

永遠留下壞名聲;

對于受尊敬的人,

壞名聲不如死亡。(34)

勇士們會這樣想,

你膽怯,逃避戰斗;

他們過去尊重你,

今后就會蔑視你。(35)

敵人也就會嘲諷你,

說許多不該說的話;

他們貶損你的能力,

有什么比這更痛苦?(36)

或者戰死升入天國,

或者戰勝享受大地,

阿周那啊!站起來,

下定決心,投入戰斗!(37)

苦樂、得失和成敗,

對它們一視同仁;

你就投入戰斗吧!

這樣才不犯罪過。(38)

注:以上31—38,黑天以剎帝利武士的職責勉勵阿周那投入戰斗。

以上講了數論智慧,

現在請聽瑜伽智慧,

你掌握了這種智慧,

將擺脫行動的束縛。(39)

注:這里所說的數論(Sā?khya)不同于后來的古典數論哲學體系,可以稱作史詩數論或早期數論。它使用的一些術語與古典數論相同,但不像古典數論那樣系統,在一些基本觀念上也有差異。

古典數論認為有兩種永恒的實在。一種是不變的、永恒的自我。有多種多樣的自我,每一種自我都是獨立的實體,即原人(puru?a),也就是精神。另一種永恒的實在是原質(prak?ti,即原初物質,或譯自性)。原質處于未顯狀態。但它具有善、憂和暗三種性質。這三種性質出現不平衡,原質發生變化,首先出現覺或大,然后依次出現我慢、心根、五知根、五作根、五種精細成分和五種粗大成分。因此,原質是運動的,而原人是不運動的。痛苦產生于混淆這兩者,解脫產生于分清這兩者,也就是認識到真正的自我擺脫一切行動,從而擺脫一切痛苦。

而在《薄伽梵歌》中,只是主張擺脫行動的成果,而不主張擺脫一切行動。此外,在《薄伽梵歌》中,不僅承認個別的自我(靈魂),還承認至高的原人、至高的神(自在者)和人格化的至高之神黑天(大神毗濕奴的化身),這也是與古典數論的不同之處。

這里所說的瑜伽(Yoga)也不同于一般的瑜伽。通常,瑜伽是指修煉身心的方法。波顛阇利(Patan?jali)的《瑜伽經》(Yogasūtra)中提到八種瑜伽修煉方法:禁制、遵行、坐法、調息、制感、專注、沉思和入定。瑜伽的詞義是連接、運用和約束。在《薄伽梵歌》中,它泛指行動方式,其中也包括修煉身心的方法。它分為行動瑜伽(Karmayoga)、智慧瑜伽(J?ānayoga)和虔信瑜伽(Bhaktiyoga),或稱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整部《薄伽梵歌》討論的就是這三類瑜伽,即應該怎樣行動的問題。上述所謂數論,也屬于智慧瑜伽。

這里沒有障礙,

努力不會落空,

只要稍有正法,

就會無所畏懼。(40)

堅決的智慧單純如一,

俱盧后裔阿周那啊!

枝枝杈杈,漫無邊際,

那是不堅決的智慧。(41)

注:俱盧(Kuru)是俱盧族和般度族的共同祖先。

阿周那啊!無知的人

說些花哨漂亮的話,

他們熱衷談論吠陀,

宣稱沒有別的存在。(42)

注:吠陀(Veda)是印度最古老的頌詩集,婆羅門教的經典,共有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在《薄伽梵歌》中提到的吠陀,是指前三種吠陀。《薄伽梵歌》并不否定或摒棄吠陀,只是認為遵循吠陀不能獲得解脫。

充滿欲望,一心升天,

舉行各種特殊儀式,

宣稱再生的業果,

求得享受和權力。(43)

注:吠陀崇奉祭祀,認為只要舉行祭祀儀式,供奉崇拜天神,就能獲得現世幸福,死后升入天國。

貪圖享受和權力,

思想由此迷失,

哪怕智慧堅決,

也無法進入三昧。(44)

注:“三昧”(samādhi)是沉思入定。

吠陀的話題局限于三性,

你要超脫三性和對立性,

超脫保業守成,把握自我,

阿周那啊!永遠保持真性。(45)

注:“三性”(traigu?ya,或譯三德)是原質(原初物質,事物本性)的三種性質:善(sattva,或譯喜)、憂(rajas)和暗(tamas)。善性表示輕盈、光明和喜悅的性質,憂性表示激動、急躁和憂慮的性質,暗性表示沉重、阻礙和遲鈍的性質。對立性是由原質引起事物的矛盾、沖突和對立,從而引起人的好惡愛憎。“保業守成”是指獲得和占有。這些都形成對自我的束縛。因此,要超脫這些,把握住自我。“真性”(sattva)按梵文原文與上述“善性”相同。既然要超脫三性,故而這里譯作“真性”。

自我(ātman)也可譯作靈魂。在本書中,ātman作為第一人稱反身代詞,譯作自己;作為靈魂,一般譯作自我。但有時也難以截然區分,似乎譯作自己或自我均可。

所有的吠陀經典

對于睿智的婆羅門,

其意義只不過是

水鄉的一方池塘。(46)

注:“水鄉”,若按梵文原文直譯是“周圍到處有水流”。

你的職責就是行動,

永遠不必考慮結果;

不要為結果而行動,

也不固執地不行動。(47)

摒棄執著,阿周那啊!

對于成敗,一視同仁;

你立足瑜伽,行動吧!

瑜伽就是一視同仁。(48)

比起智慧瑜伽,行動

遠為低下,阿周那啊!

為結果而行動可憐,

向智慧尋求庇護吧!(49)

具備這種智慧的人,

擺脫善行和惡行,

因此,你要修習瑜伽,

瑜伽是行動的技巧。(50)

智者具備這種智慧,

摒棄行動的結果,

擺脫再生的束縛,

達到無病的境界。(51)

注:“無病的境界”也就是獲得解脫。

一旦智慧克服愚癡,

對于已經聽說的,

對于仍會聽說的,

你就會漠然置之。(52)

如果你的智慧,

受到所聞迷惑,

仍能專注入定,

你將達到瑜伽。(53)

注:“所聞”(?ruti)指吠陀經典。

阿周那說

智慧堅決,專注入定,

怎樣描述這類智者?

他們怎樣說?怎樣坐?

又怎樣行?黑天啊!(54)

吉祥薄伽梵說

摒棄心中一切欲望,

唯有自我滿意自我,

普利塔之子阿周那啊!

這是智慧堅定的人。(55)

遇見痛苦,他不煩惱,

遇見快樂,他不貪圖,

擺脫激情、恐懼和憤怒,

這是智慧堅定的牟尼。(56)

注:牟尼(muni)是對圣人和賢士的尊稱。

他不貪戀任何東西,

無論面對是善是惡,

既不喜歡,也不憎恨,

他的智慧堅定不移。(57)

他的所有感覺器官,

擺脫一切感覺對象,

猶如烏龜縮進全身,

他的智慧堅定不移。(58)

注:感覺器官(indriya,簡稱感官)主要是眼、耳、鼻、舌和身,相應的感覺對象是色、聲、香、味和觸。

除味之外,感覺對象

已經遠離戒食的人,

一旦遇見最高存在,

連這味也遠遠離去。(59)

注:這是以戒食的人依然留戀食物的味道為例,說明認識到最高存在的人,不僅摒棄感覺對象,也摒棄對感覺對象的留戀。

即使聰明而又勤勉,

怎奈感官激動魯莽,

強行奪走他的理智,

貢蒂之子阿周那啊!(60)

用瑜伽控制一切,

坐下專心思念我;

所有感官受到控制,

他的智慧堅定不移。(61)

注:“思念我”是思念黑天,以黑天為最高存在。

如果思念感官對象,

也就會產生執著,

從執著產生欲望,

從欲望產生憤怒。(62)

然后由憤怒產生愚癡,

由愚癡而記憶混亂,

記憶混亂則智慧毀滅,

智慧毀滅則人也毀滅。(63)

而那些控制自己的人,

活動在感官對象中,

感官受到自我控制,

擺脫愛憎,達到清凈。(64)

注:縱然感官活動在感官對象中,但本人不執著感官對象,也就擺脫愛憎,達到清凈。

達到清凈的人,

脫離一切痛苦;

心靈達到清凈,

智慧迅速穩定。(65)

不能夠約束自己的人,

沒有智慧,也沒有定力,

沒有定力則沒有平靜,

沒有平靜,何來幸福?(66)

感官游蕩不定,

思想圍著它們轉,

就會剝奪智慧,

猶如大風吹走船。(67)

因此,大臂阿周那啊!

誰能讓自己的感官,

擺脫感官對象束縛,

他的智慧堅定不移。(68)

蕓蕓眾生之夜,

自制之人覺醒;

蕓蕓眾生覺醒,

有識之士之夜。(69)

注:有識之士控制感官,蕓蕓眾生放縱感官,因此,如同黑夜和白天、覺醒和沉睡,互相看法截然不同。

欲望進入他,猶如江河

流入滿而不動的大海,

他能達到這樣的平靜,

而貪欲之人無法達到。(70)

摒棄一切欲望,

擺脫一切貪戀,

不自私,不自傲,

他就達到平靜。(71)

這也就是梵之所在,

達到它,就不愚癡;

立足其中,阿周那啊!

死去能夠達到梵涅槃。(72)

注:梵(Brahman)是世界的本原,永恒不滅的至高存在。涅槃(nirvā?a)原是佛教用詞,指擺脫生死輪回。巴利語佛典《法句經》(Dammapada)中說道:

健康是最好的收益,

知足是最大的財富,

信賴是最親的親人,

涅槃是最高的幸福。

《薄伽梵歌》中借用“涅槃”這個詞,與“梵”組成復合詞“梵涅槃”(Brahmanirvā?a),指達到至高的平靜和幸福,獲得解脫,與梵同一。參閱第五章24—26。

本章章名為《數論瑜伽》(Sā?khyayoga)。黑天以靈魂不滅說和剎帝利的職責解除阿周那的疑慮,勉勵他投身戰斗。接著,黑天向阿周那宣講數論瑜伽,也就是要在智慧瑜伽指導下,從事行動。

以上是吉祥的《摩訶婆羅多》中《毗濕摩篇》第二十四章(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松桃| 华亭县| 万州区| 陆河县| 潼关县| 泰兴市| 南投市| 仙桃市| 迭部县| 长汀县| 江阴市| 衡山县| 庆阳市| 定西市| 永平县| 泰宁县| 炎陵县| 信阳市| 临汾市| 上杭县| 化隆| 广河县| 阳东县| 赤峰市| 康乐县| 微山县| 盐城市| 固原市| 泸州市| 郑州市| 十堰市| 乳源| 苍山县| 方山县| 亳州市| 麻栗坡县| 清远市| 深州市| 灌阳县|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