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易折的銅劍
- 劍月
- 一介靚貨
- 3485字
- 2020-10-12 13:32:57
“哈秋!”
還在為金勾與石頭兩人的神秘失蹤而感到惱怒不已的孫機,忽然打了個大噴嚏。他以為這是由于自己在淋雨過后有些著涼所導致的,卻不知道這聲噴嚏的真正原因是,讓他感到最為痛恨苦惱的那兩個人剛剛才討論完他。
畢竟,在剛才山洪石流突發而至的情況下,孫機很難想象被吳兵的堅強防線擋住去路的金勾和石頭,他們兩個人是如何逃離泥石流的魔爪的。
因為方才那場顛覆了秦吳兩軍形勢的傾盆大雨,可不是什么僥幸,而確實是孫機所留有的后招。在今日正午抬頭看到日暈當空的時候,孫機就預料到今晚這片山區將會迎來一場大雨。
不同于武將出身的軍隊統帥,孫機他是一個博覽群書的士者。
想當年孫家在齊國三代為官,孫家的每一代族長都是能征善戰的將軍謀士,為齊國的強盛壯大立下過不少戰功。孫機的祖輩孫書更是官至齊國大夫,地位顯赫,雖說孫機只是孫家一支分族的子弟,但他也是自幼閱覽群書、飽讀兵簡,天文地理皆有涉足。
有時候,在戰場之上,天氣的變化也是一種武器。若是能把天氣突變給利用好,它甚至強過任何的寶劍利刃。
其實,這場早已料到大雨只是孫機為吳軍小隊的劫糧行動另外多加的一道保險。他原本的計劃是,在吳軍順利搶劫完秦軍的運糧馬車之后,便可以率領著吳兵們從滂沱的大雨中撤退,而這場大雨能夠沖刷掉吳軍撤離時在山路留下的痕跡,從而避免吳軍會被前來支援運糧車隊的秦軍給發現和追上。
但是,孫機完全沒有料到,吳軍竟然在劫糧的過程中意外地陷入了秦軍的反埋伏之計。在吳軍被秦軍逼迫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當中時,孫機索性將計就計,盡可能地跟秦軍士兵們拖延對耗,總算是等到了這場預料之中的大雨準時襲來。
在伏牛山這一帶游蕩了那么多日后,孫機早已對這座山頭的地理氣候有了不少的了解。由于這片山區經常受到豪雨沖襲,山體的土質疏松易動,一旦突發驟雨,十有八九會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洪流。
于是,原以為勝利在望的秦軍就這樣被孫機所等來的一場“出乎意外”的大雨給擊敗了。
細節,孫機自從擔任夫概率領的蒼狼軍軍師以來,他一直喜歡從別人不怎么注意的細節處下手,等對方以為戰斗的形勢將要按照他們所想的那樣發展時,一個關鍵細節的突然出現,便可以把一場戰斗的局面優劣給徹底扭轉。
孫機用手將濕漉漉的長發撥到耳后,他很清楚,不管自己對光頭大漢以及那個秦國小兵有多么的痛恨,但現在并不是率領吳兵們前去追擊這兩個秦兵的時候。在這一場險勝的殘局之后,孫機所率的吳國蒼狼軍小隊如今只剩下了十幾個吳兵,而且他們大多數都已經是無力再戰。
孫機很清楚地記得,他曾經答應過自己的長官——夫概,要活著回去與他一齊共創大業,所以,他絕不能夠帶著這些吳軍士兵被困死在這座伏牛山中。
“咱們先下山吧,然后找個地方生火,把大家的衣甲都晾干再做打算?!?
“諾。”十幾個吳兵聽到孫機的命令,齊齊應聲接令道。
在離開伏牛山的山路上,孫機一直在思考。
畢竟,就連身處在坡下位置,而且有更多時間逃離泥石流沖擊的吳軍結果都是死傷過半,為什么那光頭大漢和秦國小兵能夠從席卷而來的泥石流當中逃脫?
這個疑問就像是一坨打了結的麻繩,塞滿孫機的腦袋,讓他感覺很是難受卻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將它解開。
“你看這把秦軍的銅劍,這低劣的鑄劍水平跟我們吳國的鑄劍技術差了不止一個檔次,一旦劈砍到堅硬的石頭上面就輕易地折斷了?!?
“哈哈,那是當然,我們吳國代代皆出鑄劍名師,其他國家的青銅劍又怎么能夠跟我們的利劍相提并論?!?
附近兩個吳兵所發出的議論聲,引起了孫機的注意,有一種直覺告訴他,自己無法解開的那個疑問,或許它的答案就藏在那把秦軍士兵所使用的青銅劍上。
“拿給我看看。”孫機快步走上前去,無視那兩個吳兵臉上的愕然,一手奪過對方手上拿著秦軍的青銅劍。
他高高舉起銅劍,接著皎潔的月色細細觀察,他發現這把秦軍所用的青銅劍竟然是按照楚國的青銅劍形制來鑄造的,秦軍的士兵怎么會用上楚國所制造的兵器?
孫機再觀這把銅劍的劍臘,發現劍從與劍刃上面的劍擊劃痕全都是剛剛受損的新痕。原來,這是一把新鑄的銅劍,應該是這支秦軍小隊來到楚國這里之后,使用楚國的鑄劍劍范所鑄成銅劍。
至于這把銅劍的韌性與強度……孫機隨手揮出一劍,劍刃劈砍到路旁的一塊巖石之上。
“咣”的一聲脆響,銅劍的劍臘應聲折斷。孫機不解地望向手中握著的半截斷劍,心里感覺這脆弱的劍臘十分不合乎常理。
雖說楚國的鑄劍技術還比不上吳國,但楚國畢竟也是當今世上數一數二鑄劍大國,沒有理由會鑄造出如此品質低劣的銅劍。
除非……除非是有人故意這樣做的。
想到這里,孫機自己都為他腦袋里突然冒出的這個荒謬的想法而感覺到可笑。這世上又怎么可能會有人拿自己以及自己部隊全部士兵的性命來開玩笑,制造出這些脆弱不堪的劣質銅劍給戰友們殺入戰場作戰?
孫機搖了搖頭,嘆息了一聲,覺得他應該是找錯了解答心中疑惑的方向。
就在此時,他腦海里忽然浮現了一個細節。在此戰之前,孫機曾聽一些吳軍士兵說過,在秦吳兩軍在伏牛山上第一次遭遇的那個晚上,秦軍隊伍里頭有一個舞劍如風的小兵曾沖入到吳軍陣內,身手迅疾地接連擊殺了好幾個吳軍將士。這個吳軍士兵口中所說秦國小兵,應該就是那天晚上夫概將軍離開前,提醒過孫機要小心提防的那個家伙。
但是,在剛才的劫糧之戰中,孫機絲毫沒有察覺到那個犀利的秦軍小兵有任何突出的表現,整場戰斗至始至終都是那個光頭大漢一個人在領軍廝殺。
如果將這把易折的銅劍,跟那個秦國小兵的消極地應戰結合起來,那么,這兩者之間有一點關鍵的共同之處,都表明了這支秦軍小隊之中有人想要制造出一場令秦軍失敗的戰斗。
再根據剛才那一戰中秦軍士兵們拼命作戰的情況來看,這支小隊中的絕大部分士兵對于他們內部有人想故意令到秦軍戰敗的內幕毫不知情。
綜合這么多細節和線索,就可以推測出來,這一場劫糧之戰,秦軍內部有人瞞著整支秦軍小隊,制造出了這批易折的銅劍,削弱了這支秦軍的戰斗力,想要令秦軍在這場戰斗中敗退,然后從中獲得某種利益。
但是,還沒等到吳軍士兵將手握劣質銅劍的秦兵們打敗,一場攪局的大雨,便把整支秦軍小隊,以及這些被人故意制造出來削弱秦軍實力的青銅劍一齊卷入了淤泥當中。
如果不是吳軍的士兵需要將掩埋在泥土之下尸首挖出來,扒去秦軍士兵們的兵器皮甲,恐怕能夠證明秦軍陣中有人想要故意令秦軍戰敗的證據——這些劣質銅劍將永遠埋藏在土中。
孫機懂了,原來從一開始,秦軍陣內就有一個人沒想過要通過這一仗打敗吳軍,而是想要借這場戰斗的掩護逃離這座伏牛山。所以,即便遭遇這場突發而至的山洪暴雨,那個人也能迅速地恢復冷靜,趁著秦吳兩軍激烈交戰之時,機敏地找尋出一條逃生之路。
因為在剛才的戰場上,無論是慌無陣勢的秦兵,還是死守不退的吳軍,兩只軍隊將士們其實全都被那可怖的滾滾泥流嚇慌了神。表面上看起來令行有序的吳軍士兵,其實是由于他們平日里訓練有素,令出必行已經成為了吳兵們的本能反應。所以,哪怕他們心中同樣是驚慌失措,哪怕他們即將要直面生死一瞬,這些吳軍士兵也會像是軍用器械一般執行孫機的命令。
所以,如果在剛剛秦吳兩軍的混戰之時,基本上不可能有人能夠注意到,有一兩個士兵偷偷脫離了廝殺的戰場。
然而,最有可能在暗地里想要令秦軍戰敗的人,就是沒有被吳軍士兵們找到尸體的那兩個秦兵——光頭大漢與那個劍眉星目的秦國小兵。
真是惡毒啊,孫機蹙著眉頭默默地想,竟然選擇犧牲自己的戰友性命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跟同類相食又有何區別?
不過,這時又有一個疑問在孫機心頭升起,那就是,光頭大漢與秦國小兵他們兩人故意要令到秦軍戰敗的目的是什么?
是因為他們兩人覺得自家秦軍小隊打不過實力強大的吳軍,所以索性自暴自棄,想制造出一場敗仗然后趁機逃回秦國?
不可能,以那個秦國小兵的謀略加上光頭大漢的勇猛,他們所率領的這支秦軍小隊如果與吳軍正面交戰,其實未必就沒有勝算。所以,他們兩個沒有必要做出這種自損實力,然后趁機潛逃的舉動。
既然這兩個秦人不是要北上回國,那唯一的去路就是南下入楚了。
根據斥候返回的信息,秦國的援楚大軍已經于今日正午十分從方城出發,趕往了南邊的宛地。那么,今晚吳軍所遭遇到的這支光頭大漢所率領的秦軍小隊,應該是被派遣在方城駐守,不必隨大軍南下的秦國后備軍。
這樣一來,就能夠說得通了。光頭大漢與秦國小兵之所以要制造這場秦軍的敗仗,是為了營造出他們全軍覆沒的假象,然后趁機南下,混入到正在前往宛地秦國大軍之中。
那么,他們這么著急南下入楚的目的是……
孫機抬頭望向南邊,只能看到一片片連綿不絕的群山,以及在皎月的光輝之中顯得暗淡若無的千百星辰。
忽然間,孫機感到心頭一驚,不由地吞咽了一口唾沫,仿佛在眼前那片黑幕之中,看到了一把無形的利劍正直直地刺向南面。
難道,難道說光頭大漢與秦國小兵的目標是夫概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