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為什么構建非生物智能體
構建非生物智能體既是人類對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孜孜不倦的一種追求,也是尋求人的勞動及使命替代物的實踐,更是地球文明發展和延續的必然要求。
構建非生物智能體的首要動力來自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和追求。智能及構建超越人的非生物智能體就是其中之一。哲學對人的智慧的探索,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對生物智能的研究,材料、能源、機械、工程、計算和信息等科學和技術對非生物智能形成的努力,機械和電子計算能力初步形成后對通用人工智能的追求,譜寫了人類對智能和人造智能追求的一首首歷史交響曲。《智能原理》一書中已經將數千年人類對智能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做了系統的介紹[4]。
人類對科學研究及生存發展存在力有未逮的現實,是對未知探索這一原動力推動研究超越人的人造智能的第二通道。生物智能進化的最高成果是人,但人的生命長度、認知能力約束導致人的智能局限性。茫茫宇宙、悠悠萬物,人類對其規律的把握,未知遠遠大于已知。而已知的積累既是探索未知的基礎,也對人這個智能主體探索未知構成了瓶頸。擺脫漫長的、隨著知識的積累日益變長的學習過程,需要有一種人造智能打破這一局限。宇宙發展的已知規律告訴我們,地球終將不適合人類居住,具體的時間可能因偶發事件而不定,但結論卻毋庸置疑。保持人類文明和地球文明,需要向外太空遷移。然而,人自身的生理局限難以獨立承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文明發展史上迄今為止的最高峰,從更廣泛的角度看,人類承擔著將地球文明發展和延續的重任。既然人自身的生理缺陷可能不足以擔此重任,那么就有責任研究出一類新的智能體,或者說加速推進地球智能的下一步進化。
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和系統在不斷地減少人的工作時間,降低人的工作強度,在一定意義上,持續的技術進步就是持續替代人的過程,從替代繁重、危險、簡單煩瑣、人所不能及的勞動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從以替代人的體力或簡單勞動為主的工業革命發展到需要替代比較復雜、十分復雜,甚至比普通人的智能還要復雜的腦力勞動,則需要人造的智能系統完成,這也是構建非生物智能體的直接動因。
創建通用人工智能或強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界半個多世紀的夢想,然而由于缺乏基礎理論支持而一直沒能找到可以實現夢想的路徑。本書以《論信息》及《智能原理》兩本著作中提出的構建非生物智能體基本理論,進一步解釋其在工程上的可實現性,是基于對信息和智能新認知基礎上的發展。
創造超越人類的智能,突破人類的認知約束,既是人類追求的夢想,也是人類擺脫延續和發展困境的必然要求,還是人類作為當前地球文明最高水平承載者的歷史使命。
- DeepSeek實操指南:引爆AI時代個人效率核聚變
- 機器學習的算法分析和實踐
- ChatGPT原理與實戰:大型語言模型的算法、技術和私有化
- 科學儀器設備配置學:人工智能時代的界面管理
- 人工智能初探2
- 科學+預見人工智能
- 碼農的零門檻AI課:基于fastai與PyTorch的深度學習
- PVCBOT超簡單機器人設計與制作(第2版)
- 一本書讀懂大模型:技術創新、商業應用與產業變革
- 圖靈的大教堂:數字宇宙開啟智能時代
- AI律師助手:律師實務ChatGPT實戰指南
- 機器學習實踐指南:案例應用解析
- 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
- 精通AI虛擬數字人制作與應用:直播主播+視頻博主+營銷推廣+教育培訓
- 人工智能關我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