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工程
- 楊學山
- 1075字
- 2020-09-29 16:56:10
1.1 什么是非生物智能體
《智能原理》一書已經明確定義了非生物智能體,即“具有完整主體性的非生物智能,是非生物智能進化的最高階段,滿足智能構成三要素的全部要求”[1]。該書第2章定義了主體性、功能、信息這三個智能要素并介紹了它們對外部環境的影響[2]。
其中的主體性包含三部分:擁有自我與/或意識,擁有并能支配維系其生存的必要資源,擁有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
功能是智能要素中最多樣化的部分。《智能原理》一書將功能分成三大類:體現主體意志的決策和控制功能、所有行為功能、所有信息處理功能。決策和控制功能包括各類智能主體在各種智能任務場景下的認知控制和行為控制。行為功能是各類智能主體完成各種智能任務的操作,包括實現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的操作。信息處理功能是各類智能主體完成智能任務時所需信息,從分析信息需求開始到在問題求解時使用在內的全部處理功能。行為是動作,信息是決定動作的邏輯。
作為智能主體的信息應具備完備性、結構性、可用性。完備性由形態、獲取、增長三部分構成,表示相對于智能任務信息是否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是否滿足問題求解對信息需求的程度。結構性由表征和結構兩部分構成,表示主體擁有或使用的信息表征方式及與使用要求相比的結構化程度和形式。從一般意義上說,結構性也屬于可用性,但結構性對于智能進化、發展和問題求解具有特殊作用。可用性由對象、轉換、信息處理功能描述和主體性體現描述四部分構成,表示信息如何滿足具體的智能任務使用需求。
在一個智能體中,以上三要素實際上從三個維度各自覆蓋了一個智能體的全部構件。主體性能夠對全部要素實現控制,功能可以操縱所有構件,信息描述包括全部構件,外部環境則決定了智能體能否存在及其發展速度和水平。
非生物智能體是一個智能主體。該主體具有自我和意識,其不僅擁有、調用、控制維系其生存和發展的各類邏輯、物理資源,還能在相應的環境中經由學習和執行智能任務而持續成長。這個智能體適應環境,執行智能任務,不是基于處理符號,而是基于含義處理的理解。
非生物智能體與人工智能領域的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具有相似的方向,即發展能超越人類智能的智能體,但二者存在本質差異。通用人工智能還沒有形成共識的確切定義,維基專業百科全書的解釋是:通用人工智能是一個工程實現的系統,它應能展示與人類智能大體相似的智能,或能實現非高度專門化的智能任務,或能具備比已有人工智能系統復雜得多的、將習得內容定性歸納的能力,或能具備理解層次的解釋[3]。顯然,通用人工智能還只是對目標、方向、功能的討論,而非一個已經構成或具備邏輯、工程可實現性的描述、方法,它只是一種假設或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