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充分的玩耍時間
許多家長把孩子玩耍看成是一種錯誤。有的家長下班回家看到剛剛玩了一小會兒的孩子,隨口就會拋出去:“就知道玩兒,不知道學?!苯又褪恰盎丶亿s緊做功課去!”如果孩子說“功課做完了”,家長馬上會說:“你不會復習復習?。 ?/p>
總之,這些家長是把孩子玩耍當成“大敵”去對待的。有的甚至公開說:“必須把孩子的時間都占領,叫他根本沒有玩的工夫!”于是,孩子的下午、晚上時間全部被占領了,星期六、星期日的時間也全部被占領了。假如有一點空閑,家長還要見縫插針,非徹底占領不可。可憐的孩子,已經成了機器人了。
有一句話家長都知道:“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會限制孩子的發展,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有一位哲人說過:“小孩子不玩是長不大的,只有讓他去玩,才能健康地成長?!?/p>
但在許多家長的眼里,孩子之間的談談笑笑、追追打打、玩玩樂樂,被看成是浪費時間的事情。其實,玩耍以及做游戲是孩子人生發育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事情,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事情,對孩子的人際情感、道德情感、自控情感、性格情感的發育以及智力、生理發育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和意義。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他主張兒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玩是溝通孩子的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梁,也是孩子想象力發育的搖籃。在玩耍,做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可以得到極大的發展。
但家長不讓孩子玩,取而代之卻是一堆堆的練習和這樣那樣的補習班、興趣班,這不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嗎?而且孩子能安心地去整天苦讀,做功課嗎?那樣做,能培養出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嗎?
有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法國的低收入家庭,特別是移民家庭的子女幾乎沒有外出旅游的機會,于是,法國一些社會團體就搞起了獻愛心活動,通過募捐收集資金,把當地學校內沒有機會旅游的孩子們組織起來,在暑期讓他們到外地去旅游。
還有,在韓國,小學生假期通常會由學校組織參加一些活動,離開家去一些旅游地或野外爬山、游泳,以培養團隊精神,通過吃苦鍛煉,來培養“韌”的民族氣質?;顒淤M用通常由學校和個人各出一部分。甚至在宗教發達地區,有時教會會出錢資助。小學生們也會被安排去廟宇,接受一些佛家思想教育。
而如今,我們孩子在暑假里還要為各門功課去不停地補習,以期在開學能考個高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玩對于孩子來說不僅僅是興趣,更重要的是在玩之中可以逐步開發孩子的智力。
在孩子的生活當中,很多事物都會使他們感興趣,很多事都會成為他們最好的游戲。下雪的時候,孩子去堆雪人;下雨時,他會去挖溝渠。他還會用泥沙和石塊建造神秘的城堡用積雪做雪墻、雪老虎,似像非像,妙趣橫生。孩子凍僵了手,凍麻了腿,但仍然樂此不疲,如癡如醉。
孩子的各種能力就是這樣從小培養出來的。有人認為像創造力這樣的東西應該在孩子長大后才會具有,這完全是個謬論。其實,當一個孩子開始懂得玩耍時,他的創造力就已經開始了。
著名學者卡羅琳·胡珀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孩子們從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獲得學習。”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談到兒童心理時,將兒童的心理特點歸納為七點,其中第一點便是“小孩子好游戲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工作”,在游戲中身心能獲得充分的、健康的發展。
任冠宇是北京市某重點中學的一名學生,他的爸爸是個普通警察,媽媽是北京市絹花廠的一名普通工人。冠宇小時候是個淘氣包,很喜歡玩,特別對于車模,更是愛不釋手。在他父母的“縱容”下,冠宇的這一愛好,漸漸成為興趣,并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績:曾獲得全國第三屆奧迪杯四驅車模比賽全能冠軍、全國青少年航空模型錦標賽個人冠軍,被推薦為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候選人,并被授予國家級運動健將稱號……
對于孩子的成功,任冠宇的爸爸說:“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應該充滿無憂無慮的游戲。”這是一句教育成功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