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獨立的心靈空間
很多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含在嘴里怕融,捧在手里怕化”!認定“全面”照顧孩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孩子的生活事必躬親、全權負責,就連孩子的小小內心世界也不會忽視。這些做法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關心到連孩子一點心靈空間都不留的話,那就容易變成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聽聽孩子是怎么說的:“我感到自己在家里就像個勞改犯一樣,一天到晚要匯報、請示,沒有一點自由。雖然我也知道媽媽是關心我,但我已經是個大孩子了,她還是這么不放心我,我真是有點受不了?!?/p>
再聽聽專家的話:“孩子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識,有了獨立的愿望,希望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獨立思考自己面臨的一些問題。”
比如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總愛在自己的抽屜上鎖把鎖,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特征,它體現了一種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宣告了他(她)已成長為一個擁有個人行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時期那樣,心里有什么話都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這個隱秘世界是孩子自由個性的集中體現,包括父母在內的其他人再不可隨意進入自己內心世界的警戒線。毫無疑問,保護孩子的隱秘世界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也會因此贏得孩子的敬重和愛戴。
一位母親曾傷心地說:
我女兒上初中后,把自己的東西都鎖在一個小柜子里,鑰匙總是藏起來。一天晚上,我發現女兒的鑰匙放在桌子上,又驚又喜,準備打開柜子看看女兒究竟藏著什么秘密。這時,丈夫制止我說:“你這樣做必然會引起女兒的反感?!惫?,第二天一大早,女兒醒來就大叫起來:“你們偷看了我的東西!”我不容置疑地說:“沒看!”女兒叫道:“我在鑰匙上放了一根頭發絲,怎么不見了?”我猛地倒吸一口涼氣:幸虧聽了丈夫的話。女兒打開柜子,看見里面的東西紋絲未動,道歉說:“冤枉你們了?!蔽矣悬c兒沉不住氣了,馬上說:“本來我是想看的,可你爸沒讓我看。”女兒說:“只要你們看了我就能發現,我所有的東西都有‘暗道機關’!”女兒的話讓我大吃一驚,她這不是把我們當成“特務”了嗎?
這位母親的遭遇挺讓人寒心的。本來家應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可如今有的孩子竟視父母為敵人。這多讓人難過呀!
但是孩子們也有孩子們的苦惱。
“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爸爸媽媽偷看我的日記、偷聽我的電話。我覺得他們看我就像看賊一樣!這樣下去,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的隔閡越來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們交流了?!蔽靼彩幸幻醵W生如此訴說。
調查顯示,當孩子和同學聊天或者打電話的時候,有50%以上的家長會坐在旁邊聽甚至是躲在旁邊偷聽?!捌鋵嵨液屯瑢W只是隨便聊聊天,但是看到她在旁邊偷聽就是別扭,所以每次打電話我都躲到自己的屋里,把門關上。”而孩子的媽媽也表示出自己的無奈:“她有什么話都不跟我說,這是我唯一了解她的辦法?!?/p>
這個學生的心聲并不是個別現象,很多孩子在隱私問題上都深有同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性的增強,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秘密,日記就變成了孩子傾訴的朋友。但很多父母以對孩子負責、關心為由,想方設法翻看孩子日記,偷聽孩子談話,殊不知這些父母的做法卻正是孩子們最反感的行為。
父母應尊重孩子們的隱私權,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心理學教授金伯利·肖內特認為,青少年時期對隱私的需要超過他一生任何其他時期,甚至成年期,如果你認為隱私對你很重要,那么它對你的孩子更重要。
孩子需要有自己私人的時間和空間,家長應給予應有的尊重。在孩子的生活空間應如此,在孩子的心靈空間和感情空間更應如此。所以,不要輕易去動孩子抽屜上的鎖,因為它是用來珍藏孩子的“秘密”的,如果強行打開,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從此對你緊閉。父母應該平視孩子、走近孩子,多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解決他們的煩惱,給他們一片快樂純凈的心靈空間。
因此,作為家長萬不可采取偷聽(孩子之間的電話、談話)、偷看(孩子的信和日記)、偷察(跟蹤孩子,向孩子的同學朋友“刺探情報”)甚至打罵體罰、“刑訊逼供”等克格勃式的手段,來窺探孩子、監視孩子和干涉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家長和孩子間的距離越拉越遠,甚至還會產生難以挽回的后果。
有的家長給孩子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這也不準,那也不行,凡事都要有家長來安排,孩子就像一臺電腦一樣,完全操縱在父母的手中,按父母既定的程序運行。但孩子畢竟不是機器,當孩子的獨立意識得不到發揮,獨立性受到壓抑,就難免會與家長產生摩擦和沖突,甚至走向逆反。因此,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心靈人格。俗話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父母與孩子也是一樣,若是多留些空間,生活就會變得輕松和寬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