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
有位家長,與家里的寶貝兒子幾近于“反目成仇”。問到原因,說是兒子學彈鋼琴學膩煩了,小小年紀脾氣倒不小,不但不好好聽專業教師的輔導,而且回到家里,假如父母讓他在鋼琴上彈一曲,給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聽聽時,小家伙就會極不情愿地在鋼琴鍵盤上胡亂搗鼓,還時不時以不吃飯為“要挾”。
如此一來,讓他的媽媽感到很惱火,而怒火攻心則理智盡失,免不了要動點粗,暫時的“鎮壓”卻總是帶來更為長久的“冷戰”。她自嘲說,早知如此還不如生個女孩好呢。
生個女孩就真的好了嗎?與她的寶貝兒子一樣,在我們身邊,眾多的家長不是對自家的千金也同樣感到心力交瘁無計可施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迅猛發展的現今時代,在對子女的成長成才教育方面碰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孩子還小,我們不可能把板子全打在他們身上,我們作為父母,更需要自己多加對照反思和理智把握。
著名作家劉墉說:“對孩子的教育應順勢而為,父母應為孩子做好充分的學前準備,就像火箭升空之前,要為他提供充足的燃料,不加燃料,孩子失敗,父母就會后悔。……一旦到了他能夠自由發展的階段,就要給他充分的空間。”
下面這則故事對我們家長一定會有很大的啟發:
蔡志忠是臺灣著名的漫畫家。在他小時候,有一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他父親把孩子們叫來親切地問:“你們長大后想做什么呢?”
一個孩子說:“我長大要做領導!”另一個說:“我想當警察!”而蔡志忠卻對父親說:“我想畫招牌。”蔡志忠的父親聽了他的話,并沒有因為他胸無大志而不高興,只是淡然一笑。
他后來對別人說,不管要做什么,只要認真做就好。
蔡志忠四五歲時,趁父親不在家,在房間的墻上畫了一個個小人,面對自己的第一幅“漫畫”,蔡志忠挺高興。但父親回來后看到墻被孩子弄成這個樣子很生氣,他揮起巴掌就追蔡志忠,蔡志忠早一溜煙跑了,但他心里怕父親饒不了他。
可是令蔡志忠想不到的是,父親后來只是罵了他幾句就放過了他,而且居然給他買了一塊小黑板和一些粉筆,蔡志忠真是又驚又喜。從此,小黑板成了他藝術想象力馳騁的天地。
蔡志忠進入彰化中學后沉浸在漫畫天地里,結果成績一落千丈。
如果是別的父親,可能會禁止蔡志忠再畫,但蔡志忠的父親沒有這樣做,他雖然對孩子的成績很失望,但覺得畫畫不是什么壞事,認真做也會有出息。
不久臺北的一家漫畫出版社請蔡志忠去工作,蔡志忠不知道父親是否會同意他放棄初中學業遠去臺北。
他對父親輕聲說:“爸,我要去臺北畫漫畫。”父親平靜地問:“有工作了?”“是的。”“那就去吧。”
一問一答,短短十幾秒鐘,一件影響蔡志忠終身前途的大事就這樣決定了。
蔡志忠去了臺北,很快成為臺灣乃至東南亞一帶最負盛名的漫畫家。
“我讓他自由。”這就是蔡志忠父親的家教之道,蔡志忠一生得益于此。
好父母不當雕刻家。有一個“熊貓的故事”:大熊貓媽媽希望她的熊貓兒子是天下最強壯最美麗最有本領的小熊貓。她對兒子說:“哎,我希望你能有大象那樣結實的鼻子,有河馬那樣健碩的身子,有斑馬那樣疾跑的四蹄,有獅子那樣尖利的牙齒……”兒子說:“我的媽媽真棒啊!你看到了別的動物的最大優點。可是,如果我達到了你所希望的那些指標,我就不再會是你的小熊貓兒子,而可能會變成一個怪物了!”
故事雖然簡單,可是寓意深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一生的期盼和希冀,但好的父母不當雕刻家,他們應成為一個理性有定力有耐心的教育家,用不帶功利的真愛,用寬廣的胸懷,用心靈深處的溫暖,潛移默化孩子,開啟引導孩子,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成才!
試想,讓孩子參加這樣那樣的興趣班,是孩子們喜歡做的嗎?如果那是孩子喜歡的,是他的興趣愛好,大可鼓勵孩子參加;如果那只是父母在不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的事情,那不但浪費了孩子寶貴的時光和家長的金錢而收效甚微,還會嚴重地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如果當時鄧亞萍的父母不顧她的興趣愛好,一定要她去學醫;如果劉翔的父母逼著他去學鋼琴——結果會怎樣呢?世界上是多了一個偉大的醫學專家和鋼琴家,還是少了一個杰出的世界乒乓球冠軍和100米跨欄的世界冠軍呢?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孩子是有個性獨立的人。家長培養孩子首先要發現孩子的特長與愛好,不要學“泥人張”,要學“根雕家”。根雕家的藝術原則是發現、尊重根形的特點,然后經過藝術加工,使其特點更為突出,更為生動,最后成為精品。
孩子需要保護和關愛,但更需要發展的空間。父母在給孩子愛的同時,千萬別忘了給孩子發展的機會,要多給他們自行選擇和決定自己事情的機會,讓他們看到正確的結果,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對周圍環境所起的作用,并由此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