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 宋敬東
- 1709字
- 2020-09-30 12:33:10
前言
古人根據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將一年分為四季,一日分為四時。為劃分方便,又根據十二生肖中動物的出沒時間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從半夜子時(23時)算起,分別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中醫文化中,十二時辰與人體的十二經絡息息相關,《黃帝內經·靈樞》中云:“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惫湃税l現,人體的經氣就如同潮水一樣,隨著時間而在各經脈間起伏流動,有其特殊的盛衰規律,剛好與十二時辰一一對應。二者的對應關系如下:子時(足少陽膽經)、丑時(足厥陰肝經)、寅時(手太陰肺經)、卯時(手陽明大腸經)、辰時(足陽明胃經)、巳時(足太陰脾經)、午時(手少陰心經)、未時(手太陽小腸經)、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酉時(足少陰腎經)、戌時(手厥陰心包經)、亥時(手少陽三焦經)。相對應的時辰與經脈的關系常被稱為某經“當令”,十二經絡與十二時辰之間的關系也被稱之為子午流注,這是中醫圣賢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偉大實踐中的成果,在中醫學上影響深遠,對養生和治病用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于人的十二經絡在十二時辰中的興衰更替,環環相扣,十分有序。因而古往今來的養生家非常注重十二時辰養生,他們主張,在十二時辰里,分別養護當令經絡,以達到氣血通暢、強壯臟腑的功效。十二時辰養生法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養生注重天、地、人合一的觀念,用古老中醫智慧解密了人體健康與自然界的神奇聯系,揭示了藏在時間里的健康密碼。這一奧妙無窮的養生法的理論根基是子午流注規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就奠定了其理論基礎,如,《靈樞·衛氣行》篇云:“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靈樞·五亂》篇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睍性敿氂涊d有關于天人相應、經脈氣血流注、針刺須候氣逢時等學說,將陰陽五行原理、天干地支規律、十二臟腑特征融會在一起。因而,可以說,十二時辰養生法是密藏在《黃帝內經》中的又一養生真法,體悟這一真法,并運用于日常生活,像古人一樣法于陰陽,順時養生,每個人都可以“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許多人認為,古代中醫養生術往往高深莫測,十二時辰養生是教人選對時間養好經絡,而經絡必然涉及很多穴位,難以掌握。事實上,十二時辰養生法,并不是故弄玄虛之術,而是非常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的養生之道,如我們常說的“睡子午覺”等都是“十二時辰養生法”的內容。經絡上的穴位很多,對于沒有中醫基礎的普通患者來說,養好經絡并不一定要你熟記各個穴位,只要順應它的本性,有規律地作息就好了。比如,子時、丑時,分別是膽經、肝經當令,此時夜深人靜,你應該好好睡覺,這便是養護膽經肝經最好的方法。辰時,胃經當令,此時陽光普照,正是進食早餐的時刻,你應該及時進食早餐,便可養護胃經。亥時,三焦經當令,三焦通百脈,此時,人應入睡,以使百脈休養生息。十二時辰法中蘊藏著深刻的中醫養生智慧,即“法于陰陽”,人體的作息只有與天地陰陽相合,才能長壽。明明該睡覺的時候你卻在娛樂,該工作時你卻倒頭大睡,人體陰陽就會失衡,疾病自然就會乘虛而入了。
本書詳細解讀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里的十二時辰養生法,向讀者傳授天地人全方位時辰養生要訣。書中還匯集了古往今來中醫名家的養生精華、歷代中醫養生名著中的養生妙方,幫助讀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中醫養生智慧,并從日常生活著手,掌握十二時辰、十二經絡的養護方法。其中,有很多簡單實用的方法,有可以做著吃的,有按摩穴位的,還有健身操,書中告訴我們從早到晚,一天十二時辰中,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對身體最有益,可以防治什么疾病,全家老小都用得上。書中語言通俗易懂,無論有無中醫基礎均能一學就會,每個人都可以根據十二時辰來調整臟腑平衡、陰陽平衡,以激發人體自我修復潛能,從而做到順時養生,達到強身健體,擺脫亞健康的困擾的目的。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中的這一句話,簡要地概括了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人只有和天地自然這個大宇宙相適應,順勢而為,才能獲得健康,與日月同壽。但愿讀完此書后,每個讀者不僅能掌握各種奧妙的養生方法,更重要的是都能領悟到養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