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三皇五帝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既然知道中國可考的古史,起于三皇五帝,那么,咱們現在講歷史,就可以暫時從這里起了。
要曉得一個時代的歷史,總得先曉得這個時代的社會是什么狀況。三皇五帝的事跡,散見在古書里的很多,關于社會狀況的也不少,但是苦于沒有一個條理系統,而且不盡可靠。且慢,我現在找著兩種書,說這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卻是很明白的。一種是《白虎通》的論三皇,他說:

太古三皇
三皇的次序,應當從《尚書大傳》,燧人在前,伏羲次之,神農最后。
八卦是中國古代的宗教,燧人的時候還在“漁獵時代”,所以要教民熟食。漁獵時代,還沒有“夫婦之倫”,一群的女子,都是一群的男子的妻,參看嚴復譯甄克思《社會通詮》。所以“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漁獵時代,還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是到畜牧時代,因為畜牧要花勞力起的,也見《社會通詮》。所以“饑即求食,飽即棄余”。到伏羲時候,便進入“游牧社會”。游牧社會,人民便從山谷之中,分散到各處平地;“家族制度”,就從此發生,所以有“夫婦之倫”。從游牧時代,變到耕稼社會,總是因為人民眾多,地力不給;所以神農才要“教民農作”。《白虎通》這一段話,無一句不和現在社會學家所說相合的,可見得真古書的可貴。
一種是《易系辭》說伏羲以后的創作,它說:
耕稼時代,人民四處分散,更不能如游牧時代之“列帳而居”。一切需用的東西都不能取諸近處,所以“商業”就隨之而起。商業既興,“水陸交通”,就隨之便利。
農耕時代,人民的生活程度漸高,所以“衣服”“住居”“器用”“葬埋”,都比古人講究。農耕時代,人民就都“定住”,而且都有了“儲蓄”,就要防人“掠奪”;所以“戰爭”“守御”的事情,也就隨之而起。生活程度既高,“文化”自然發生了,所以就有“文字”。這一節所述,于社會進化情形也是很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