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與得的人生智慧課
- 邢思存
- 1011字
- 2020-09-27 14:40:49
不是總得不到,而是占有太多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說:“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就是說,東西沒有好壞,但人占有得太多,利欲心就會作怪,讓人舍不得放棄。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時候,痛苦和煩惱不是由于得到太少,反而是因為擁有太多。擁有太多,就會感到沉重、擁擠、膨脹、煩惱,害怕失去。
擁有是一種簡單原始的快樂,擁有太多,就會失去最初的歡喜,變得越來越不如意。唯有舍得放棄,才能從“占有太多”和“總得不到”的痛苦中解脫。

世上的道理,就是得失的道理,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卻經常處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狀態。明智的做法不是想著怎么抓住,而是學會如何放手。
有一位貧窮的人向哲人哭訴:“先生,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么辦?”
哲人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里來飼養吧。”
一個星期后,窮人又來找哲人訴說自己的不幸。
哲人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
哲人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里去吧。”
從此以后,窮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呵斥聲及一頭牛、兩只羊、十多只雞的叫聲。
三天后,窮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哲人,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面去吧!”哲人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哲人,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窮人的煩惱,不是由于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不懂得對已經擁有的一切感到知足。有一些人就像故事中的這位窮人一樣,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覺得自己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實際上,不是總得不到,而是想占有的太多,如果試著學會減少自己的欲念,就會發現自己想要擁有的早已經存在。
有時候壓力其實來自于自己,就像這個窮人,要的太多,想掌控的太多,而又無力承擔,擁有就會成為負擔。當他看開了一切,將心放寬,將壓力釋放出去,內心也就自然寬敞了。
當我們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時,煩惱也就會以正比例的方式增加。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學會選擇,懂得舍棄。
每個人都應謹記,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應該學會慎占有、常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