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類型是如何劃分的
當我們描述別人的溫和、好斗等種種性格時,常常會用到“人格”這個詞。過去有種觀點認為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整體外貌,例如面部特征和體格判斷他們的性格。雖然這種判斷并非準確可靠,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將外貌視為判斷他人的基礎。
為了解釋人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科學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人格理論,其中有兩點是公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這一人格涵蓋了各種各樣的特征;而且人格具有長期穩定性。
在關于人格的理論中,人格特質理論影響較大,該理論研究的是在人們身上得到普遍表現的特征,或者說特質。根據這種理論,確定的以人格類型來劃分人群的做法是可行的。通過研究具有相似人格的人群,我們可以了解不同特征對行為的影響。我們還能夠通過這種方法想象出那些我們不了解的人在某種情況下會采取哪種行為。


弗洛伊德的理論
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創立的人格理論影響深遠。弗洛伊德認為人格分為3個階段: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們最早發展的是本我,本我以自己為中心,是我們性格中的一部分。本我受饑餓等無意識的本能驅動,要求立刻得到滿足。例如,嬰兒饑餓時會哭泣,直到他得到食物為止。
自我在兒童期開始發展,這部分人格試圖以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需求。例如,在我們饑餓但不能馬上得到食物的情況下,我們學會了等待。
人格中最后發展的是超我,我們從父母和他人身上學到的是非道德觀念組成的超我,超我要求我們的行為趨于完善。
事實上,本我和超我都會向我們提出不可能實現的要求,現實的自我能夠對這兩種要求起到平衡的作用。如今仍然有一部分人接受這種理論,不過這種理論并不是十分科學的,而且不能得到驗證。

⊙⊙他是哪種類型的人?
你會如何描述這個男孩的性格?我們常常根據人們的外表推測他們的人格類型,然后根據人格類型猜測他們可能做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