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莎樂美——與天才們共舞

中文名: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

外文名:Slou Andreas Salome

別名:莎樂美

國籍:俄羅斯

出生地:俄羅斯圣彼得堡

出生時間:1861年

逝世時間:1937年2月5日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與上帝之爭》、《露特》、《尼采評傳》、《中途降落》、《性愛》等

她叫莎樂美,是美女,也是才女,很多人迷戀她,并為她癡狂。作為俄羅斯流亡貴族的掌上明珠,莎樂美敢于質疑上帝,既是一位驚才絕艷的作家,也是一個標新立異、不同流俗的女權主義者。

莎樂美不甘寂寞,不安于室,尼采深深地愛慕著她,弗洛伊德真心地欣賞她,里爾克也曾和她同居和游玩。莎樂美著作頗豐,她一生出版了許多驚世之作,這也讓置身于歷史洪流中的她,永遠地被人們銘記在心。

不跳“七重紗舞”的莎樂美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莫羅筆下的莎樂美系列繪畫,曾令無數觀眾拍案叫絕。這些畫的題材來源于一個宗教故事,描繪了莎樂美正在希律王宮廷中恣意舞蹈的時候,看見施洗者約翰的人頭突然大放靈光,被劇烈刺激的一瞬間。

據說,莎樂美是羅馬帝國的一個代理王大希律王的孫女,因妖艷美麗而出名。她的母親希羅底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美人。起初,希羅底是其叔希律腓力的妻子,后來又被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強占。因此,施洗者約翰斥責她亂倫,而希羅底從此懷恨在心。

一天,王宮中在慶祝希律王的誕辰,希羅底讓她的女兒莎樂美在宴會上為希律王跳“七重紗舞”。希律王看得如癡如醉,便承諾可以答應莎樂美的任何要求。莎樂美在希羅底的慫恿下,聲稱要施洗者約翰的人頭,希律王便滿足了她的愿望,處死了約翰。

得償所愿后,莎樂美撿起約翰的人頭,并將它抱在懷中,親吻著人頭上的嘴唇。希律王由此察覺出莎樂美的變態心理,對自己殺死了圣徒懊悔不已,因此又命人將莎樂美殺死……在當時,這個美麗而殘酷的故事引起了整個歐洲的震動。

莫羅在油畫《幽靈出現》中,將莎樂美描繪成一個神色冷淡、妖嬈美艷的女子。在她那誘人的乳胸上還環繞著一些奇異的珠寶。在王爾德的戲劇《莎樂美》中,希律王是這樣形容那些寶石的:“我有乳色燒制的玉石,似乎散發著冰冷的光芒,好像哀傷的男子的心,恐懼在暗無天日的黑夜中獨處……我有如雞蛋般大的藍寶石,好像青藍的花朵一樣。海洋在其中漫步,月光卻從不會從里頭的海潮中消逝。”

而莫羅的畫中也充斥著這樣的色彩——一種花朵、玉石與月亮交相輝映的色彩,讓人難以用語言描摹。當然,著名的“七重紗舞”也隨之聞名于世,它簡直是重現了莫羅的畫,除去那些堪與花朵和月亮的色彩相媲美的阿拉伯寶石之外,莎樂美幾近于全裸。

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莎樂美卻不是這個古老傳說中的那位主人公。這個莎美樂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人物,并且還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1861年1月12日,露·莎樂美出生在俄羅斯圣彼得堡的一座將軍官邸中,因為是赫赫有名的名門望族,所以就連沙皇也親自致信祝賀。莎樂美在很小的時候便顯示出很強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包括對自己性別的認知。父親和三位哥哥對莎樂美的影響非常大,在她的腦海中深深刻下了男性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印記。她的性格中包含著許多男性特征,同時還具備男性特有的思維才智,這也是她之所以可以和那些優異非凡的男性交流思想的原因。

幼年時期,莎樂美就沉迷于獨自思考,她經常放任自己的思緒在一個幻想中的世界里徜徉。她的心靈深處流動著一種無法抑制的,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的深切渴望,這也是她不同于其他孩童的特點。因為總是和周遭的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所以,莎樂美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十分孤單。

荷蘭牧師亨德里克·吉洛是莎樂美一生中接觸到的第一位優秀男性。莎樂美在17歲的時候,內心有許多困惑,而她又無法從自己的牧師和長輩那里尋找到滿意的回答。因此,莎樂美和教會、家庭以及社會之間生發出諸多矛盾,信仰也遭遇到嚴重的危機,這使她墜入更深的孤獨和沉默中。就在這時,命運把吉洛牧師帶到了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處的莎樂美身邊。

那是5月里的一天,莎樂美在涅瓦大街上散步,似乎是受到了某種神秘力量的呼喚,她悄悄地推開了彼得保羅大教堂的門,那是一間她時常路過卻絕少進去的教堂。忽然,一個聲音從遠處的布道壇上傳來,那聲音好像來自天際,輕輕敲打著莎樂美的心靈。那個聲音抑揚頓挫,言語振聾發聵,像磁鐵一般吸引著莎樂美。

莎樂美慢慢地向圣壇走去,并在靠前的一排位置上坐了下來,她安靜地注視著說話的那位牧師:他長相英俊、風姿瀟灑,一邊布道,一邊揮動著雙手,那種態勢和神情,猶如《圣經》中的先知。莎樂美激動不已,心跳如雷:“這就是我要尋找的人,我的孤獨終于要到達盡頭了。”

最初,莎樂美在約定好的日子里,來到吉洛的辦公室。初見牧師的那一瞬間,莎樂美的心跳似乎停息了一般,她凝神屏息,說不出話來。吉洛牧師伸開雙手,高聲喊道:“到我身邊來,孩子!”莎樂美再也顧不上拘謹與羞怯,飛快地投入到吉洛牧師寬闊的胸懷中,就像一只四處飄蕩的小船終于駛進了寧靜的港灣。

在隨后的日子里,莎樂美過得充實而愉悅,她像一只剛剛飛出牢籠的鳥兒,幾乎每天都到吉洛牧師那里去。莎樂美認為吉洛牧師是“一個有靈肉的人”,是“一個真正的人”。她在《生命的回顧》中這樣寫道:“他并非在我眼前出現,而是把我整個地籠罩了起來……”如同一道絢爛的陽光,吉洛牧師照耀著莎樂美的人生之路,牧師用知識、信仰以及愛,給了莎樂美無窮的力量,將她從絕望中挽救出來。

美好的日子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一天下午,莎樂美上完課后像往常一樣坐在桌邊整理筆記。吉洛牧師在房間里來回踱著步子,他的腳步愈來愈急促,愈來愈凌亂,似乎是有什么心事。忽然,他走到莎樂美的身邊,緊緊地抱住她,激動而飽含深情地說:“我愛你,我愛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嗎?”莎樂美驚呆了,之后又驚慌失措起來,這突如其來的一幕令她的腦海中一片空白。

莎樂美愛著吉洛牧師,像愛父親、愛上帝一樣,心中充滿了對他的敬愛和尊崇。而作為牧師的吉洛,一方面為自己的女學生能夠深徹領會他的宗教思想而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作為一個43歲的男人,他也深深地被莎樂美身上充滿少女氣息的神秘感和熱情洋溢的生命力所吸引著。在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心理斗爭之后,這位已有家室的希望將一生都奉獻給上帝的男人,再也按捺不住對莎樂美的愛慕之情,他終于下定決心,不顧一切地向莎樂美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這份壓抑已久的感情。

面對吉洛牧師的表白,莎樂美又驚又喜。然而,就在那一刻,仿佛有一個來自天際的聲音隱隱約約地勸誡她:“一個人只能聽從自己,明白嗎?”莎樂美沉默了片刻,她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迎著牧師那親切而又充滿期望的目光,她靜靜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走了,吉洛牧師,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您,我永遠是您的孩子。”

就這樣,兩人的感情走向終結。在此后的幾十年間,莎樂美與吉洛牧師相處的短短兩年時間,成為她最為珍貴的記憶之一。雖然莎樂美后來和很多非凡的男性有過或深或淺的友誼與愛情,但吉洛牧師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卻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這份少女時期的愛慕之情,在她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終尼采一生,知己僅她一人

1880年秋天,19歲的莎樂美離開俄羅斯,前往瑞士的蘇黎世大學修習宗教、哲學、語言學和藝術史等課程。一年后,過于繁重的課業讓莎樂美的身體不堪重負,她患上了肺結核,被迫暫時中止學業,到意大利休養。

在羅馬,莎樂美認識了德國婦女解放運動的杰出領導人馬爾維達·封·邁森堡夫人,并且在夫人的文化沙龍中機緣巧合地邂逅了思想家保爾·里。保爾·里知識淵博、思想深邃,而且性格善良隨和、寬厚大度,舉手投足間透著一種高雅的人格魅力。莎樂美與保爾·里一見如故,似乎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默契。莎樂美感覺保爾·里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甚至還天真地認為,這個男人會像哥哥一樣地照顧她、體諒她、呵護她。

但是,保爾·里并沒有把莎樂美當作一個小妹妹,他早已深深地愛上了莎樂美。身材修長苗條,并擁有一雙閃耀著光輝的藍眼睛的莎樂美讓保爾·里愛慕不已,飽嘗相思的苦楚。終于有一天,這個充滿理智的哲人再也無法抗拒對莎樂美的狂熱情感,他像紳士一樣跪地向莎樂美求婚。而莎樂美卻坦率地回絕了他,并告訴他,自己到國外來是為了學習知識,開闊眼界,而不是為了結婚。

雖然保爾·里性格善良溫和,但自尊心也極強,莎樂美的拒絕使他深受傷害,他決定告別羅馬,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撫平內心的傷痕。但是,他的這一想法遭到了莎樂美的阻攔,她想不通男女之間為什么不能做朋友,而非得是做夫妻、做情人。她對保爾·里說,不希望他們的友情因此中斷,想要讓他留下來。保爾·里心中有所猶豫,他也覺得雖然無法得到愛情,但是彼此之間的友情也十分珍貴。于是他接納了莎樂美的建議,并提議把尼采也請來。對此,莎樂美欣然同意,她對尼采的大名早已有所耳聞。

保爾·里給尼采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保爾·里對莎樂美大加贊美:“她熱情活潑、精力充沛、天資聰穎、才思敏捷,具有最典型的姑娘氣質,此外,她還帶點兒孩子氣。”1882年4月,38歲的尼采應邀來到羅馬,他和莎樂美初次見面是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傳聞,尼采對莎樂美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是從哪顆星球上一起掉到這里的?”

尼采不曾想到莎樂美竟然如此美麗絕倫,讓這位看上去有些古板的哲學家一下子就動心了。他鼓起勇氣,當天就向莎樂美求婚,但同樣遭到了她的婉拒。但是,尼采并沒有因此感到頹喪,1882年5月,當他們在洛桑一同外出散步的時候,尼采再次向莎樂美求婚,結果還是遭到了她的拒絕。求婚不成,尼采便希望能和她做朋友,還讓人幫自己和莎樂美以及當時也在場的雷波拍了一張合影。

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背景,尼采可謂是煞費苦心,他最終選擇將一輛小馬車前的空地作為照相的地點。馬車在中間,莎樂美手里拿著一根尼采遞給她的丁香樹枝作為鞭子,坐在小馬車左側的廂板上。尼采要她高高舉起樹枝,然后自己神采奕奕地站在前面為她拉車,雷波則站在尼采和莎樂美之間。一根繩子象征性地將雷波和尼采綁在一起,暗示著他倆是拉車的馬。

尼采之所以對莎樂美一見傾心,吸引他的除了她的美貌,還有莎樂美那才智雙全的自信和優雅動人的氣質。尼采覺得莎樂美具有超群絕倫的智慧,這與他的思想十分契合。他一直都在尋找可以繼承自己衣缽的人,莎樂美無疑成了他心目中最合意的人選。

雖然莎樂美非常崇拜尼采,但從男女之間的感情來說,她根本不可能會愛上尼采。因為在尼采身上,能夠吸引她的只是尼采的天賦與才華。她曾這樣評價尼采:“尼采有著充滿英雄氣概的個性,這也是他最根本的、前后相符的特質,他的一切個性和欲望都帶著英雄的烙印。我們將會親自見證他作為全新宗教的福音使者華麗上場。”

莎樂美十分聰明,她一直頭腦清醒地奉行著“精神上的好感絕不能代替感官上的激情”的信條,這也讓深陷其中的尼采無力自拔,苦不堪言。最終,尼采和莎樂美成了彼此心靈上的伴侶,兩人可以深入地交流和探討哲學、宗教等學術問題。對尼采而言,和莎樂美的相處是一段“痛并快樂著”的無法忘懷的經歷:一方面,尼采和莎樂美作為兩位智者,在思想和精神上可以直抵對方的靈魂深處;另一方面,尼采渴望愛情,卻并不被莎樂美所接受。

然而,再熱烈的情感也會被時間無情地消磨冷卻,莎樂美和尼采也不例外。許多年后,他們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種隔閡,并致使他們最終選擇了各奔東西。分開之后,尼采給莎樂美寫了許多充斥著怨恨和敵意的信,這終于將他們的友誼也徹底摧毀,從此,莎樂美再也沒有在尼采的生活中出現過。

也許尼采在萊比錫火車站送走莎樂美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火車緩緩行進的瞬間,便是訣別,莎樂美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孤獨突然像滔天的巨浪一樣將他淹沒,他在絕望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整日都痛苦不堪。因為對尼采來說,失去莎樂美就如同失去自我,失去精神支柱。備受這種情感折磨的尼采,后來變得神思恍惚,甚至讓他對所有的女人心生怨恨。

愛情的幻想徹底破滅以后,是哲學創作讓尼采重新煥發出生機與光彩。1883年2月,在與莎樂美分開3個月之后,尼采最杰出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問世了。這部作品在人類思想史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也是一曲自由主義的人性悲歌,并使尼采抵達自己學術生涯的頂峰。

有人說,尼采終其一生,知己僅莎樂美一人,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多年之后,莎美樂出版了《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一書,算是對她和尼采之間情誼的最佳見證與緬懷。

她讓男人“受孕、生產”

德國作家薩爾勃曾說,莎樂美是“擁有超凡能力的繆斯女神,男人們只要與這位女性結識,就會在與她交往的幾個月中受孕,從而為這個世界產下一個精神的新生兒”。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莎樂美,就沒有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因為尼采的話,人們或許還不會給予莎美樂如此高的評價。在之后的歲月里,著名德語詩人里爾克、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以及其他很多名噪一時的男性都曾與這位極富修養與內涵的優雅女人相識相知。這些人或是莎樂美瘋狂的追求者,或是與她結下了濃厚真摯的情誼。

1897年,慕尼黑的春天萬物復蘇、生意盎然,莎樂美心中的愛情種子也在悄然萌芽,這朵愛情之花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莎樂美帶來了生命的陽光,使她的生活再一次閃耀出熠熠奪目的光輝。有一天,她收到一個名叫萊納·瑪利亞·里爾克的人寫給她的信,信中不僅滿是對她的仰慕、贊頌之詞,還流露出渴望當面聆聽她教誨的強烈愿望。但是,這樣一封普通的信件并沒有引起莎樂美的注意,直到有一天命運將他們安排在同一個文化沙龍中——兩人就這樣不期而遇了。

里爾克在沒有見到莎樂美之前,對莎樂美的崇拜主要出自對其作品和名望的推崇,但是在他看到莎樂美的瞬間,就被莎樂美超世絕倫的美貌和不同凡響的高雅氣質深深打動。里爾克像孩子一樣,坦率地將自己的激情無所顧忌地傾瀉而出,并觸動了莎樂美天生的母性情懷。

起初,莎樂美對自己與里爾克之間的關系,表現得十分謹慎。此時,已經36歲的莎樂美有足夠的能力用理智來節制自己的情感。然而在某一個瞬間,她突然回想起自己17歲時和吉洛牧師相處的情景。倘若吉洛牧師在她最孤苦迷茫的時候對她的呼喚毫不理會,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就會長久地陷入黑暗中,苦苦掙扎、無力自拔。看著眼前的里爾克,莎樂美就像看著原來的自己,她怎么忍心拒絕一個需要援助、需要照顧的孩子呢?面對這樣的里爾克,她情不自禁地生發出一種責任感,也由此向他開啟了感情的心門。

莎樂美生性豁達樂觀,充滿信心,而且渾身散發著活力,再加上她淵博的學識所帶來的知性之美,她身上的這些特質都深深感染著天生帶著些許憂傷和自負的里爾克。當然,莎樂美的態度也有所改變,她已經被里爾克打動了內心。所以再次見到里爾克的時候,莎樂美帶著一種偉大的平靜和這就是天意的心態,向里爾克伸出雙臂,緊緊地擁抱了他,并為這一段即將被傳為美談的愛情故事揭開了序幕。

與里爾克相處了幾年之后,愛情的高潮已經緩緩退去,莎樂美的心態逐漸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她開始更理性地思索自己和里爾克之間的關系。莎樂美覺得很多時候自己都像是一個導師和母親一樣呵護著里爾克,讓他在無意中養成了過于依賴的心理。毫無疑問,這種依賴阻礙了里爾克的成長,對他個性的發展產生了束縛,不利于他今后的詩歌創作。同時,這種依賴的關系也制約著莎樂美,她覺得自己的自由被限制了,不想再繼續背著這個沉重的負擔。

1901年,莎樂美度過了自己的40歲生日。她決定開始新的生活,便毅然決然地同里爾克斷絕了關系。在他們最后一次見面的時候,莎樂美把一張牛奶瓶子的包裝紙塞到里爾克手里,背面潦草地寫著幾行字:“在很久以后,倘若你無法過得很好,那么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這兒就是你的家。”莎樂美這種當機立斷、毫不拖泥帶水的分手方式,讓里爾克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但這就是真實的莎樂美,不會裝模作樣,也沒有一絲虛情假意,她決絕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她性格的一部分。

1926年,里爾克去世,莎樂美聽到這個消息后,一直處于一種無法置信的狀態中。時過兩年,莎樂美的論著《萊納·瑪利亞·里爾克》誕生了,為自己曾經的愛人獻上最真摯美好的紀念。又一個七年過去了,莎樂美寫下一篇日記——《萊納,四月,我們的月份——在這個月份,我們走到了一起》。這一年,莎樂美已是72歲的高齡,她在回憶和緬懷36年前與里爾克相知相愛的美妙時光。

在莎美樂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中,她與弗洛伊德之間的那段感情,也為人們所熟知。1911年,50歲的莎樂美與剛好年滿55歲的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相識。之后,莎樂美拜在弗洛伊德的門下,開始了長達25年的精神分析研究工作,直至她離開這個世界。

莎樂美之所以要研究精神分析學,是因為她在人際交往和文學創作中遇到了很多迷惑不已的問題,她覺得只有在精神分析學中才能找到答案。很快,莎樂美就以她超群的智慧、廣博的學識、豁達善良的性格、優雅高貴的氣質以及妙不可言的幽默感和知名女作家的身份,獲得了包括弗洛伊德在內的精神分析學界學者們的交口稱贊。后來的事實果然證實了這一點,這門新學說不但使莎樂美的眼界更開闊,也使她對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至于莎樂美和弗洛伊德的關系,說她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和助手應該更為恰當,事實上也僅此而已。莎樂美經常造訪弗洛伊德的家,還跟弗洛伊德的女兒兼助手安娜一見如故,兩人結為忘年之交。但是,莎樂美與弗洛伊德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出現情愛的成分,這在莎樂美和男人的交往中是不常見的。

莎樂美非常仰慕和敬重弗洛伊德的為人和學術成就,但她也并非盲目地全盤接納他的一切觀點。在學術問題上,莎樂美喜歡表達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這贏得了弗洛伊德的夸贊和認可。因為他還不曾遇到過像莎樂美這樣能對自己的學說有深刻獨到的見解的人。所以,莎樂美后來不但發表了一些關于精神分析的論文,還在弗洛伊德的勉勵下開設了一家心理醫療診所,一邊進行心理治療,一邊從事學術研究。

從1914年起,除了時常見面以外,莎樂美和弗洛伊德還維持了長達20多年的通信。后來,這些信都成為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資料,因為那段時間正值精神分析學會爆發大論戰、大分裂之際。莎樂美在弗洛伊德75歲生日的時候,公開發表了一封《感謝您,弗洛伊德》的信,借此表達自己對弗洛伊德的感謝和敬重之情。除此之外,莎樂美后來還寫作了《師從弗洛伊德》一書,在書中,她采用日記的形式詳細記載了弗洛伊德的工作情景。在精神分析學歷史上,這本書是一部罕見和珍貴的文獻。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莎樂美絕對稱得上是20世紀歐洲最出色的自由女性,她是尼采的“曙光”,里爾克的“圣母”,弗洛伊德的“福星”。作為與天才心靈共舞的舞伴,她幾乎完美得無可挑剔。

莎樂美雖然一世風流、緋聞不斷,但是她只與天才的心靈交往。“曾經滄海難為水”,而莎樂美就是那滄海。那些愛過她的男人大多都沒有得到幸福美滿的婚姻,其中三位一生未娶,另有兩位自殺而死。實事求是地說,縱然結局并不完美,但莎美樂也沒有毀掉那些天才,相反,正是因為她的巨大魅力,使他們的翅膀得以茁壯成長,最終飛得更高更遠。

可以說,正是莎樂美的出現,極大地刺激并影響了尼采的哲學著述,她還為里爾克的詩歌創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熱情和靈感,哪怕是被稱為“定海神針”的弗洛伊德,也差點卷入她的愛情風暴。莎樂美溫柔的友誼就像是和風細雨,滋潤著這位精神分析學大師的心田,使他獲益匪淺。

堅持獨立的人格

因為莎樂美曾與3位大師級的天才過從甚密,所以,人們對她的評價很容易就會偏離方向。甚至于一位與她同時代的批評家不無感慨地說道:“不管莎樂美走到哪里,她總是不斷地掀起精神和情感的疾風驟雨,形成一條湍急的河流。”

事實上,撇除莎美樂與那些天才異于尋常的交往歷程,她憑借自身出色的才華和豐富的著述,同樣能夠在歷史上為自己贏得顯赫的地位。1885年,年僅24歲的莎樂美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說《為上帝而戰》。這本取材于宗教題材的小說,從多個層面描繪了教會傳統教條式的上帝形象和希望突破束縛、追尋自由的人們在世界觀上的沖突和矛盾。《為上帝而戰》這部小說一經出版,便引發了文學界的極大關注和熱烈討論。為了闡明莎樂美的象征主義、新小說派、反潮流以及順應潮流的觀點,德國文學理論批評家索格爾曾在他的著作《詩與時代的詩人》中用了整整一章來論述。

如果對莎樂美的一生足夠了解,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偉大的心靈癡狂地愛戀她,卻始終沒有一個人可以將她獨自占有,原因就是莎樂美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戰勝誰,她與那些天才只是思想的挑戰與應戰的關系、理解與被理解的關系、思想的交流與思想的應和的關系。莎樂美的一生都努力追求自由,并堅決地維護個人人格獨立與自主,她無法忍受自己被任何的人或事所限制、所束縛。而她的無性婚姻,就是對這一思想的最佳證明。

1886年,一個名叫安德烈亞斯的東方語言學家闖入了莎樂美的生活。隨后,兩人便展開了一場充滿戲劇性的力量與信念的角逐和較量。后來,莎樂美答應了安德烈亞斯的求婚,但她同時又提出兩條附議內容,一是她必須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她只能保證一樁沒有夫妻生活的婚姻。安德烈亞斯同意了莎樂美的要求,并和她走進了婚姻。

在他們年老的時候,莎樂美和安德烈亞斯之間演變成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彼此都在對方那里找到了感情的歸宿。兩人曾不無遺憾地感慨,為什么以前就沒能像現在這樣多給對方一點時間來更多地了解自己?當然,他們也非常慶幸還能在有生之年擁有這么一段美好的時光。這樁外人難以理解的奇異婚姻一直維持了43年,直至兩人去世。

莎美樂一生都不曾停下求知的腳步,所以她在事業上收獲了累累碩果。僅用10年的時間,莎美樂便寫作了8本書和50多篇文章,這一成果的確令人瞠目結舌。1921年,含有莎樂美生活片段的長篇小說《家》問世;1922年,莎樂美發表小說《失去上帝的時刻》;1923年,莎樂美又出版了小說《羅丁卡》;1931年,莎美樂的回憶錄《生命的回顧》開始動筆。而且,莎美樂在作品中運用文藝心理學的知識和象征主義的寫作手法,在當時的文學界也深具超前意義。

1937年2月5日,這個才華橫溢的女人因糖尿病引發尿毒癥,最終走向了生命的終點。莎樂美的生活經歷、言行舉止、思維方式等,值得我們不斷地去回憶、去追思。她獨立的人格、自由奔放的靈魂和強大而充滿尊嚴的個性,造就了她傳奇而又不同凡響的一生,鼓舞著我們去思考人生,去探索生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英吉沙县| 寿阳县| 日照市| 英吉沙县| 阳东县| 盐池县| 霍林郭勒市| 黄龙县| 双桥区| 青海省| 龙海市| 淮北市| 天峻县| 海兴县| 霍州市| 三门县| 尤溪县| 耒阳市| 泸西县| 洛扎县| 加查县| 乐陵市| 连平县| 淮南市| 孟津县| 武汉市| 长沙市| 昔阳县| 什邡市| 邳州市| 曲麻莱县| 南丹县| 铜陵市| 边坝县| 乐陵市| 华亭县| 济源市| 前郭尔| 博兴县| 楚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