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溝通禮儀規范
日常社交禮儀規范與日常工作的行為規范在許多方面是互相融合、互相統一的。這是人類社會活動、人與人相互關系文明化的體現,也是人性完善和發展的重要體現。
日常溝通禮儀體現在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
1.稱呼禮儀
每個人在社會交往中都希望在社會地位、人格、才能等方面受到他人的尊重。這種渴求尊重的心理,又常集中表現在對稱呼的重視上。因此,在日常社交活動中,我們要善于得體地使用謙稱和敬稱。
(1)謙稱。謙稱是抑己,以間接表示對他人的尊重,謙稱自己,最常使用的是“我”、“我們”。目前尚流行一些古人的謙稱詞,如“敝人”、“在下”、“愚”、“晚生”等。
(2)敬稱。通常所用的詞,如“您”、“您老”、“您老人家”、“君”等,都表明說話人的謙恭和客氣。
(3)職業稱謂。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往往習慣于職業稱謂,這帶有尊重對方職業和勞動的意思,同時,也暗示了談話與職業有關。如“師傅”、“大夫”、“醫生”、“老師”、“律師”、“法官”等,同時在前面可以加上姓氏。有時,還可以用“博士先生”、“教授先生”等稱呼。
(4)親屬性稱謂。對非親屬的交際對方用親屬稱謂來稱呼,不僅可以表示尊敬,還能傳達某種親情。這種稱謂法,常用于非正式交際場合。
2.介紹禮儀
自我介紹時,可以介紹一下自己的姓名、身份、單位,如果對方表現出結識的熱情和興趣,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介紹一下對方關心的問題:例如,自己的原籍、畢業學校以及學習情況、工作經歷、興趣特長等。不過,切忌信口開河、過分表現自己,應該在介紹完時表示“請多多指教”。另外,重要的是使對方記住自己的名字,因此要對自己姓名的字,尤其是冷僻字加以必要的闡說。
下面列舉了幾種常見的介紹規則:
(1)將男士介紹給女士。通常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并引導男士到女士面前作介紹。介紹中,女士的名字應該先被提到,例如:“王小姐,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李經理。”
(2)將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在同性別的兩人中,年輕者先介紹給年長者,以示對前輩、長者的尊敬。
(3)將地位低者介紹給地位高者。遵從社會地位高者有了解對方的優先權的原則,除了在社交場合,其余任何場合,都是將社會地位低者介紹給社會地位高者。
(4)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在兩個婦女之間,通常先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如果未婚的女子明顯年長,則先將已婚的介紹給未婚的。
(5)將客人介紹給主人。
(6)將后到者介紹給先到者。
為他人作介紹時,手勢動作要文雅,無論介紹哪一方,都應手心朝上,手背朝下,四指并攏,拇指張開,指向被介紹的一方,并向另一方點頭微笑。必要時,可以說明被介紹的一方與自己的關系,以便新結識的朋友之間相互了解和信任。介紹人在介紹時要有先后順序,語言要清晰明了,不含糊其詞,以使雙方記清對方姓名。在介紹某人優點時要恰倒好處,不宜過分稱頌而導致難堪的局面。
作為被介紹的雙方,都應當表現出結識對方的熱情。雙方都要正面對著對方,介紹時除了女士和長者外,一般都應該站起來,但是若在會談進行中,或在宴會等場合,就不必起身,只略微欠身致意就可以了。如方便的話,等介紹人介紹完畢后,被介紹人雙方應握手致意,面帶微笑并寒暄,如說“你好”、“見到你很高興”、“認識你很榮幸”、“請多指教”、“請多關照”等。如需要還可互換名片。
3.致意禮儀
見面時,向對方致意,表示尊重的禮儀有很多種。不同國家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各有其特點和規范。現代見面時的致意禮儀,較通用的主要有:名片禮、握手禮、鞠躬禮、抱拳禮、合十禮、擁抱禮、吻禮,等等。
了解生活中的溝通禮儀,才能避免出錯,給他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愿意與你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