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社交策略
- 連山
- 1299字
- 2020-09-27 14:33:58
●水至清則無魚
在人際交往中,有的事不必弄得太明白,只要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了。俗話說:看透別說透。事情說得太白,反而會傷和氣,或顯得太無聊。懂得此術,在交際中百難可解。
無獨有偶,還有一個故事同樣是“看透別說透”的有力證明。
為人處世,雖需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同時也要做一只“悶嘴葫蘆”,這樣才能萬無一失。像故事中的張教授以為自己看得挺明白,于是就對人大加指責;而故事中的老姜則不同,他明白“看透不說透”的道理。這兩種人在處理事情時得利的結果也自然不同了。
誰都會有出錯的時候,如果只是一味地泄私憤、橫加批評、講刺話,總是數落對方“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總是這樣”、“你這樣做太不應該了”等,是不太妥當的。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因此要把握好指責他人的分寸,即使看破別人的心思也不要去點破。要保全別人的面子,這是在人性叢林中生存的法寶。因為你不去點破他人的心思,充其量是落得他人的埋怨,卻不至于引發什么危機。
因此,當某人行事真有問題時,在他內心有時會有反省,覺得抱歉、恐慌、不知所措。此時如果你再批評指責他,那么他會因為你的譴責而羞愧難過,有的甚至從此一蹶不振,無法再樹立自信。如果換種語氣,換個方式,比如“從今以后,你會做得比這次好”,或者“我想,下次你一定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等諸如此類的話,對方不僅會感激你對他的信任,同時會感受到你的真誠。更重要的是有了改正錯誤的信心,對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必定小心謹慎。
正如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所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為人處世不可“逞能”,聰明人最易成為眾人眼中的“靶子”。看透不點透才是真正的明哲保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