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三修:修心 修性 修行
- 吉家樂等
- 11246字
- 2020-09-27 14:24:08
第四章 凈心:越是簡單,越是真正的富足

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內在的充實
真正值得人們追求的,是靈魂的充實與心靈的自由。
人生本如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一切皆是無常,繁華過盡是虛無。如果人們能體會到事過無痕的境界,就不會滋生這樣那樣的煩惱,也就不會陷入越執著越得不到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生活中的紙醉金迷只是一具華麗的空殼,在珠光寶氣的背后通常是人性的沉淪。沉迷于榮華富貴的人多是膚淺的人,在繁華落盡時他們會備受煎熬。倘若一味執著于對物質的追求,執著于世俗的欲求,最終必然要承受空虛的煎熬。因為人們站在生命的終點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所執著的事物其實并沒有多大意義,浮生一夢,終是一無所得。
內心清凈無物,自在自足,見到任何繁華,不去蠅營狗茍,遇到任何逆境,舍得放下,這樣才可遠離煩惱,享受生活。世間一切繁華的真相其實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有繁榮必然有頹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我們何必過于在意呢?坦然接受,放松心情,就會發現在這繁華喧囂的無常世界中,自己享有了一片安靜的“心空”。
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感官的刺激只能存在片刻,無法永恒,運用耳、鼻、舌、身、意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人散,一切終有結束。
善昭禪師不慕繁華之心,如泥中青蓮,令人敬佩。一個人無論處于什么地位,過哪種生活,只要他內心清凈、圓滿、充實,就可以過得幸福。
禪宗中有一句格言,“萬物唯心造”。也就是說,心外無一物。心外的世界不過是人心折射出的世界,每個人看見的風景無不是虛幻,過眼即逝。人心如果執著世間萬物,就會有千種折磨,萬般煩惱;人心如果隨緣任運,人就會處處自由,時時瀟灑。
人世中的一切事、一切物都在不斷變幻,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不會為任何人、任何事停滯不前。所謂繁華,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后,觥籌交錯、衣帽光鮮、熙熙攘攘的背后透出的往往是一絲絲的蒼涼。很多人卻總是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好比孩子貪戀糖衣藥片上那薄薄的一層糖。
人應該珍惜現在,減少憂慮。別去想著“未來一定發財”、“將來一定富貴”,誰知道將來能如何。現在過得好,活出了真我,就已經很快樂,何必強迫自己把未來建設得輝煌無比呢?
認真享受沿路的風景,這才是我們活著的證明。真正值得人們追求的,是靈魂的充實與心靈的自由。“不戀繁華性自真”,如果我們能放下世間繁華,專注于追求內在的充實與富足,就能在現實的污濁里保持簡單和清凈。
簡單的真諦:驅除多余的執念與欲望
看起來復雜的問題也許很簡單,只要學會驅除多余的執念和欲望,就能發現事情最簡單的本質。
禪就是生活。生活中無處不蘊藏無限的禪機。吃了粥去洗缽盂,是很平常也很自然的事。然而,這些簡單的生活之事正無限接近修禪之道。
其實,快樂也是如此簡單,有人這樣說過,“簡單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簡單”。簡單往往帶來快樂,最美的幸福生活也應當是最簡單的生活。
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物質的極大膨脹和社會的復雜令人應接不暇,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處理起來也使人手忙腳亂。實際上,看起來復雜的問題也許很簡單,只要學會驅除多余的執念和欲望,就能發現事情最簡單的本質。
住在田邊的螞蚱對住在路邊的螞蚱說:“你這里太危險,搬來跟我住吧!”路邊的螞蚱說:“我已經習慣了,懶得搬了。”幾天后,田邊的螞蚱去探望路邊的螞蚱,卻發現對方已被車子壓死了。原來掌握命運的方法很簡單,遠離懶惰就可以。
一只小雞破殼而出的時候,剛好有只烏龜經過,從此以后,小雞就打算背著蛋殼過一生。它因此受了很多苦,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大公雞原來擺脫沉重的負荷很簡單,尋求名師指點就可以。
一個孩子對母親說:“媽媽你今天好漂亮。”母親問:“為什么?”孩子說:“因為媽媽今天一天都沒有生氣。”原來漂亮很簡單,只要不生氣就可以。
一位農夫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田地里辛勤勞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農夫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而是在培養我的孩子。”原來培養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就可以。
有一家商店經常燈火通明,有人問:“你們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燈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說:“我們的燈管也常常壞,只是我們壞了就立即換而已。”原來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常常換掉壞的燈管就可以。
有一支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樂地走著,別人問:“你為何如此愜意?”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原來快樂很簡單,只要放棄多余的包袱就可以。
生活看似煩瑣,其實很簡單,懂得化繁為簡的藝術,看透復雜問題的本質,看透一切煩瑣和煩惱的根源,就能輕松簡單地處理生活中的一切。
退回擁有之前的心態
心中空無一物,生活自然能回歸簡單。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如是說:“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就是說,東西沒有好壞,但人占有的太多,利欲心就會作怪,讓人舍不得放棄。生活也是如此,有的時候,人之所以痛苦煩惱,不是由于得到太少,而是因為擁有太多。擁有太多,人們往往就會感到沉重、擁擠、膨脹、煩惱、害怕失去。
擁有本是一種簡單原始的快樂,然而擁有太多,則會失去最初的歡喜,變得越來越不如意。唯有舍得放棄,才能從“占有太多”和“得不到”的痛苦中解脫。換一種方式看待自己的擁有,才能退回擁有之前的心態,重新從擁有中獲得滿足。
窮人的煩惱,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不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
人若能在寧靜的心態下生活,便會有精力欣賞世界可愛的一面,體會世間的人情道義和善良,因而才有機會享受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失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經常處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狀態。明智的做法不是想著怎么抓住,而是學會如何放手。
有多少東西即便占有了,也未必真的屬于我們,還可能因為占有而讓自己失去太多。很多時候,我們舍不得放棄一個有之無益、棄之可惜的工作,舍不得放棄已經逝去很遠的往事,舍不得放棄對權力和金錢的角逐于是,我們只能用生命作為代價,透支著健康與年華。
但誰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認為珍貴的東西時,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關的美麗像沙子一樣悄悄從指間溜走?每個人掌中所握的沙子數量都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找不回來。
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應該學會不占有、常放手。要在內心清空自己的欲望,心中空無一物,生活自然能回歸簡單。什么都沒有,也就什么都不會失去。不執著于占有,才可能在沒有負擔的狀態下盡享生活的美好。
熄滅欲望之火
驅除各種各樣的妄想,擺脫名、利、欲等的束縛,才能消除心中的憂慮,才能不顛倒,在無事中得大自在。
傅大士曾經寫過一首顛倒的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在佛眼里,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顛倒的。
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黃金?珠寶?美玉?這些東西在世人眼里都很值錢,但是值錢就能夠說它們很有價值嗎?顯然不是。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最值錢的東西往往也是最沒有價值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并沒有價錢。就像智慧是絕對無價的,這就是佛常說的顛倒。
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有人開玩笑說:人本來就是顛倒的,兩只眼睛都長在前面,后面什么都看不見,所以走路可能會被車子撞倒,假如眼睛一只長在前面,一只長在后面,也許就不會有那么多車禍了。口袋里的鈔票臟得很,又不能當飯吃,人們卻數了又數,然后還要放在保險箱里妥善保管。人不吃就會壞的米,卻擺在那里沒有人理。所以佛說眾生是顛倒的。
人們總把無常當成常,把終究會消亡的東西當成依靠,把真正的苦當成樂,又把真正的樂當成苦,貪戀執著于不可靠的身外之物,卻舍棄心靈的滿足與安寧。
許多人生活得空虛、不快樂,是因為他們求得太多,求而不得,求得了又不滿足。被欲求緊緊纏身,不得片刻安寧,又怎么能夠活得簡單自在呢?
明代大詩僧蒼雪大師有首詩:“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只有驅除各種各樣的妄想,擺脫名、利、欲等的束縛,才能消除心中的憂慮,才能不顛倒,在無事中得大自在。
眼橫鼻直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客觀存在,然而心中充滿妄念的人卻無法看透平常的真義,道元禪師心中已然覺悟,所以能夠在歷經萬難之后,兩手空空而透徹真諦,達到了尋常中領悟生命的高妙境界。
紛紛擾擾的世間,總有無盡的誘惑,如果一味地追求浮華,沉迷于花花世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只能使自己疲憊不堪,寢食難安。
茫茫人生,生不滿百,再好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不熄滅心中的各種欲望之火,讓心靈在無物無我之中,看透世間諸多顛倒呢?執著是顛倒,放棄才是自在。身在紅塵中,心卻在紅塵外,正如身居鬧市,心卻在清靜山野,過好眼下的日子,不多求,讓心靈暢游青山綠水,沐浴徐徐清風,人生何等愜意。
富足的境界
窮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無聲色之欲,無功名之累,這就是富足的境界。
《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意思是,有一個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廣大,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
南北朝時有一位禪宗大師的悟道偈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對于形而上的表達,佛學歸于“空”,一切皆空。“寂”和“寥”也是對空的一種認識。寂是絕對的清虛,清靜到極點,毫無一點聲色形象;“寥”是形容廣大,無窮無盡。
生命原本就是一段清虛寂寥的旅程,身外的種種,過眼即逝。如果執意追求,被外在的牽絆束縛住,人心就會為欲望鼓動,無法平息,也無法從生活的瑣碎中解脫出來,得到心靈的安寧。欲望是一串鎖鏈,一環套一環,滿足了一環,下一環常會隨之而來。
人總是活在不斷增加的心緒和欲望中,或許原本是想過簡單樸素的生活,誰知,事情的演變和發展卻不由自己的本意決定,而是隨著人心的欲求而發展,最終失去控制。
《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無所掛礙,不執著,讓心自在,不讓心停在任何事物上,這和人生要達到寂寥的境界是一樣的。寂寥的生命中應尋求富足,而富足正是來自心靈的空寂不染。不被一些外在的東西所束縛,清心寡欲,恬淡自然,窮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無聲色之欲,無功名之累,這就是富足的境界。
心不為外物所拘
內在不夠豐沛,才需要外在的繁華來彰顯。如果內心圓滿,就能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是說,要開悟,既不能沉迷于物象的表面,期待鳥獸朝拜這些情景,也不能執著于“佛”這個字。百千佛法都在人的心中,從心出發,才能開悟。
后來人們觀此公案,解釋說,修行禪法時,沒有百鳥銜花要比百鳥銜花的境界高出一層。這是因為,內在不夠豐沛,才需要外在的繁華來彰顯。如果內心圓滿,就能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
心無所住,意味著自在,不為外物所拘。心自在,便不需要外物的依托,而能自足、自得圓滿。
修行之人,心有所住,也就很容易被俗世牽絆,自然容易被人看穿,落了下乘。而得道之人,如慧忠國師,因為心無所住,不拘泥任何事物的圈定,自然能得禪悟大成。
世人因為心中無法保持淡泊的境界,因而難以把握“身在俗世,心卻出離”的境界,所以滿心紛亂,又生慚愧。其實,世界再繁華,不過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就像月亮再美,也是冰涼的,無法化作拯救世人的慈悲。因而,與其為了追求物質而摸爬滾打,還不如從外物的牽絆中掙脫出來,以閑看清風白云的心境快樂生活。
對于外物的追求和執著,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我們常常對生活太過苛求,因而活得疲憊不堪,遠離了幸福與快樂,生命也變得倉促,充滿憂慮和恐懼。
其實,人生于世,赤條條而來,離開時也不過兩手空空。在生命的過程中,一切擁有都是暫時的,一切物都是身外物,沒有什么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既然如此,就不應該執著于外物,也不應該被外物所役。超越外物,就是超越自我,無物就是無我。不拘于物,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片坦然,心境才不會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舍棄,就會執著于外物,就會在做事的時候分心,在達到目標的路上繞彎子。不舍得放棄也就是拒絕簡單的生活,這樣只會令人不堪重負,心力交瘁。
初心何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
那些能夠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往往會擁有別人想象不到的幸福。
“趙州茶”是有名的禪宗公案,而珠光在這里喝的無心之茶也禪味深刻。所謂“無心之茶”是清涼之茶、平和之茶,用珠光的話說,無心之茶因為不執著于物,因此能包羅萬象。
禪宗大師告訴世人,住即不住,不住即住。無所住,即是住。人的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干干凈凈,沒有主觀,沒有成見。事情一來,鏡子就反映出來;事情一過,今天的喜怒哀樂,過去了便不再停留于心。
佛家認為,要學佛的人,就要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在某一種東西上,或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因此,一個修佛的人,必須學會不執著,不將自己的心執著于任何觀念和習氣上。
修佛如此,做人也一樣,把一切放開,心如明鏡,物來則應,物去則滅,這才是修禪的正路。
懷海在馬祖的引導下,懺悔反省之后開悟,喜極而泣,泣極而喜。
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剛才哭,現在笑;一切看似有,一切又看似無,這種似有實無、色即是空的境界,玄妙而不可言說。
世間之法都是如此,既順其自然,又存在悖謬。比如快樂不是大笑不止,恰恰相反,快樂到極點的時候是熱淚盈眶。當人性自然的清凈面即所謂本性、本來面目呈現的時候,會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反而會很自然地哭起來。這種哭泣并非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
在這個時刻,人脫去了身上的偽裝和雕飾,以一顆最簡單的初心面對世界,面對自我。人在世俗社會中熏染得越久,就會越來越世故,這種天性流露的片刻也會變得越來越稀少,心靈的泉水也會接近干涸。因此,那些能夠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往往會擁有別人想象不到的幸福。
情、財、名,沒什么不能放
再喜歡的東西,也不要用朋友之情誼或親人之愛去換;再珍惜的寶物,都要適時放手;再癡迷,也要有節制。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最難做到的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常常占著我們的心房,哪里還有快樂存在的地方?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失去理智。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稱得上是理智的“放”。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能在財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概率相對較高。原因在于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可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得上是幸福的“放”。
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理智的“放”、瀟灑的“放”、超脫的“放”、幸福的“放”,無論哪一種,都會讓人獲得自在。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很累,身體累,心也累,那是因為他們執著和癡迷的東西太多,放下哪個都舍不得,而背負得多,自然就會身心疲累。
擁有時愛惜,失去時便灑脫放手。對心愛之物不執著,即使心有不舍,也絕不為此生怒生恨。明云禪師的修養可謂非常深厚。
人一生難免有癡迷之物或癡迷之事,癡迷本身沒錯,然而,倘若為了一己之私的迷戀妨害他人,或者因此失去生命中更寶貴的東西,那就得不償失了。再喜歡的東西,也不要用朋友之情誼或親人之愛去換;再珍惜的寶物,都要適時放手;再癡迷,也要有節制。否則,我們只會被這種喜愛之情縛住心靈,最終在失去珍愛之物的同時也失去身邊的一切。放下癡迷,我們才不會因得失而忽喜忽悲,才能得到自在的快樂。
當舍則舍,卸下包袱再趕路
生命之舟需要輕載,生活需要回歸簡單。
故事中的富人,舍不得一身皮囊,身價百萬又如何?而僧人舍不得自己的一身衣裳,以佛門清凈地做借口,何來出家乃至成佛?名利富貴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對其執著不忘,實在不應該。
生命的高貴應是能取能舍、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時候,人們向往取得,并且認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什么應該去堅持,而什么又該舍棄。
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已經得到的東西好好地運用。人生跟寶劍一樣,劍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輕越好。如果帶著過多的包袱上路,注定舉步維艱,只有卸下身上的包袱才可能走得更快。我們總是讓生命承載太多的負荷,這個舍不得丟掉,那個舍不得丟掉,最終被壓彎腰的是我們自己。
有一則寓言說,有只狐貍被獵人用套夾夾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遲疑地咬斷了那條小腿,然后逃命。放棄一條腿而保全一條性命,這是狐貍的哲學。
人生亦應如此,在生活強迫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也正是放棄的實質。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是一種超脫,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升華,一種境界。
放棄實權虛名,放棄人事紛爭,放棄變了味的友誼,放棄失敗的愛情,放棄破裂的婚姻,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放棄沒有意義的交際應酬,放棄壞的情緒,放棄偏見、惡習,放棄不必要的忙碌、壓力生命之舟需要輕載,生活需要回歸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