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三修:修心 修性 修行
- 吉家樂等
- 9455字
- 2020-09-27 14:24:08
第二章 安心:真正的貧窮是心無安處

明浮躁源,戒浮躁心
無論外界怎樣,我們都應(yīng)該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浮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才是處世之道。
浮躁,是輕浮急躁的意思,是造成人們做事的目的與結(jié)果不一致的常見原因。心浮氣躁的人做起事來一味追求速度,既無準備,也無計劃,恨不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結(jié)果往往遭遇挫折和失敗,由此給自己造成心理上的痛苦和煩惱。要從浮躁中解脫身心,首先必須找出浮躁的根源。
浮躁源自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和希望立刻擁有一切的貪婪。一個人若是貪求太多,心中的念頭就會一個接著一個,不得平息。念頭一多,情緒波動就大,而情緒越是起伏不定,做事就越急躁,越不得要領(lǐng),因此也就難以達到目標(biāo)。
現(xiàn)代高僧弘一法師在念佛一事上很強調(diào)戒“躁”,他十分痛恨浮躁,認為有些人之所以念不好佛,完全是浮躁導(dǎo)致的。人人都能念佛,不認識字的人可以先聽大家念,一邊聽一邊學(xué);而口舌不靈便的人則可以跟著大家慢慢地念;懶惰的人也可以被大家一起念佛的積極性所感染,從而也和大家一起念。
不認識字的人、口舌不靈便的人、懶惰的人之所以念不好佛,是因為他們只盯著結(jié)果,而不愿花費心思做好眼前的事。正如弘一法師所說,只要肯用心,人人都能念好佛。做事情也是如此,只要靜下心來努力去做,沒有做不到的。
禪師意在勸誡學(xué)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的確,想要成就一番偉業(yè),關(guān)鍵在于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將事情做好。一個人越是急躁,就會在錯誤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就越難以擺脫痛苦。
宋朝的朱熹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xué),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chuàng)作良方。于是,他以“欲速則不達”這句話警醒自己,之后下苦功,方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然而,對于“只爭朝夕”的現(xiàn)代人來說,追求形式上的成功和表面的風(fēng)光,遠比踏踏實實追求理想容易。我們總是希望盡可能多地擁有美好的東西,于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但往往求得了這個,丟失了那個,心中滿是憤懣。求不得、舍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如果我們真正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擺脫速成心理,戒除急躁。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梳理情緒,掌控情緒。不要被急躁的心情牽著鼻子走,要了解每一種情緒的來龍去脈,然后將它們分門別類,這樣才能讓內(nèi)心紛雜的念頭安定下來。
二、收斂自己的心,不要四處貪求,為了得不到的東西煩惱。
三、專注眼前。別想太多,試著用心留意此時此刻的呼吸,順著它的節(jié)奏,讓雜念在一呼一吸間逐漸沉淀。
四、明確最根本的目標(biāo),制訂計劃,細分步驟,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循序漸進地達到目標(biāo)。
無論外界怎樣,我們都應(yīng)該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浮躁,只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生活,才能保持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為每一個目標(biāo)做好充足的準備,耐心做好每一階段的事,最終獲得成功。
心常在靜處
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原味。
“非寧靜而無以致遠。”諸葛亮如此告誡幼子。靜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是大胸襟,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清芬。
《華嚴經(jīng)》中有一首偈語:“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xiàn)前。”這就是說,如果我們能保持心靈平淡清靜,佛性就會自顯。
靜,是一種大知大覺的靈機,是高山野云般的空靈智慧,是修佛之人必持的禪定智慧。“寧靜即釋迦”,我們的心若能常常清靜,沒有貪、嗔、癡,遇到什么境界都不受影響——不論外在的利誘,還是險惡的威脅,內(nèi)心都不受其影響,就叫作寧靜。
生活緊張而焦灼的人很難品味到靜的清芬與恬愉,因為身外的嘈雜和喧嘩太多,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內(nèi)心。
人們常常為名譽、錢財?shù)壬硗庵锉疾▌诼担獠恢硗獾亩逊e越多,離生活最本真的清靜就越遠。心浮氣躁、患得患失之間,人很難得到沉靜的安寧。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
寧靜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浮等人性的雜質(zhì),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fā)生。寧靜是一種氣質(zhì)、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nèi)涵的悠遠。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yǎng)和理智。想獲得寧靜,可參考以下幾點:
一、不輕易起心動念。這或許是達到“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之境界的最佳途徑。有些時候,人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將心跳放緩,安然領(lǐng)略人生的每一處風(fēng)景。
二、觀想。所謂觀想,就是找一個目標(biāo)物,這個目標(biāo)物可以是任何有形的物體,將它放在眼前觀看,然后將腦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物體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經(jīng)常訓(xùn)練觀想,讓心靈入定,能有效去除雜念。
三、平衡負面情緒。一個人快樂時,內(nèi)心往往很平靜,狂風(fēng)暴雨的聲音,也可以當(dāng)成美妙的樂曲來享受;但若是在痛苦煩惱時面對暴風(fēng)雨,就很可能心生焦躁和恐懼。因此,去除煩惱,才能讓心沉淀下來。
此心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擁有一顆寧靜的心,才能平靜看待世間的得失,才能從容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太多不切實際的雜念,是我們登上人生頂峰的最大阻礙。如果能夠讓心沉下來,不因外界的干擾而動念,我們就有可能更接近成功,生活的本真快樂也能在沉靜的瞬間自然顯現(xiàn)。
細沙含一方世界,野花藏一座天堂
一旦我們懂得放慢腳步,為自己尋找一方安靜心空,就可以在遭遇困難時仍擁有幸福的感覺,也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路行走一路歌是人人向往的境界,一路行走一路愁卻是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生活的常態(tài)。生活的旅途中,人們常常忽略美好而執(zhí)著于痛苦,在不停歇的拼搏和追逐中,疲憊萬分。
步履匆匆,以至于忽視了路邊美景;身在花叢,卻嗅不到滿園芬芳。古人說“月影松濤含道趣,花香鳥語透禪機”,禪門語“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細沙中包含的那一方世界,野花中蘊藏的那一座天堂,你是否看到了呢?
慧海和尚沉浸在心里的煩悶之中,看不見身旁大好的春光。漆黑的天色正如慧海被煩惱遮蔽的雙眼,掩蓋了白天的美景。其實,清風(fēng)綠野一直都在,只是人們對此視而不見罷了。
心中裝滿各種紛雜的思想,自然無法聞到近在鼻端的花香,只有身處安寧的境界中,一切才可尋。安寧是心靈的平靜,能夠讓人在嘈雜浮華中找到自己的心靈空間。安寧并不是一種懶散、沒有生氣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清澈空靈的心靈之境。一旦我們懂得放慢腳步,為自己尋找一方安寧心空,就可以在遭遇困難時仍擁有幸福的感覺,也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欣賞到生活中的美好。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類人:他們勤奮、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氣暴躁,生活也因此變得混亂不堪。他們只顧匆匆趕路,卻忘了欣賞路邊的風(fēng)景,從而葬送了自己安靜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幸福。
真正能享受平和寧靜的人,才是離自我、離幸福最近的人。在當(dāng)今這個忙碌的社會里,人們會因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狂躁不安,會因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而情緒大幅波動,會因焦慮和多疑而飽受煎熬。只有那些明智的人,才會掌控并引領(lǐng)自己朝著他們原本需求的方向走去。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要做什么,要往哪里去,都應(yīng)記住:在生活的沙漠中,總會有一片綠洲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總會有一些花朵為我們綻放。不妨放慢腳步,好好欣賞周圍的風(fēng)景,很多時候,幸福只是躲在安寧背后的一道風(fēng)景,等待著我們將一切紛亂沉淀下來,在去除心靈的陰霾之后,用心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
越親近自然,焦慮越易消失
大自然具有無窮無盡的美,能給人們疲憊的心靈帶來撫慰。
王維詩云: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人人皆以為王維只是在寫自然界景物的美麗,其實這首詩不只體現(xiàn)了自然界的美麗,更是詩人內(nèi)心的寫照,體現(xiàn)了詩人心中禪心與禪境的完美結(jié)合。這首詩的境界之所以如此靜謐、寂遠,原因在于詩人心無掛礙,眼中只有山間花落、月出、鳥鳴融為一體的美麗,不見人生的煩惱。
很多禪修之人,修行了幾十年,仍無法達到自悟的程度,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俗世的羈絆,心生浮躁之氣,缺少清凈、純潔的安詳。
無德禪師的話就像一泓清新的山泉,澆灌著人的心田。的確,要想心靈保持純潔,就要不斷地懺悔,改掉自己的缺點。如此,無論生活多么眼花繚亂,都可以化作裝點心靈的花,襯托心靈的美。
在如今這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都市的噪音及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令人焦慮不安,適度地離開熙攘的塵囂世界,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樂趣,是品味生活的良好方式。在自然中放松自己的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首先,在空虛或焦躁時,不妨走近自然,欣賞大自然的壯觀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寬廣胸襟,心情就會愉快起來,一切苦悶和陰影也都會散去。
其次,讓眼睛看向遠方的地平線,凝視自然地形、色彩的變化,感受自然的香味和聲音,可以獲得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由此也可以緩解生活中的壓力。
再次,凝視天際時,不妨想象眼睛的肌肉已釋放所有的緊張。在古代,面對大自然時產(chǎn)生的渺小感幾乎令人害怕,今天我們對于一瀉千里的瀑布或高聳的懸崖峭壁依然感到敬畏。站在它們腳下,我們能用更寬廣的角度看自己,并調(diào)整我們看事情的角度。我們花越多時間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就有越多的焦慮遠離我們。
修一顆不為身體境遇所動的心
能做到成敗驟然降臨而不驚,寵辱無故加諸己身而不動,便是擁有了一種笑看花開花落的淡定和智慧。
人或得意,或失意,不管什么樣的心境皆是由身而來。身處何境,甚至身體上具體的痛楚,都能時時影響人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所謂的“修養(yǎng)”,一言以概之,便是修煉出一顆不為身體境遇所動的心。能做到成敗驟然降臨而不驚,寵辱無故加諸己身而不動,便是擁有了一種笑看花開花落的淡定和智慧。
寵,是得意的表象;辱,是失意的代號。當(dāng)一個人功成名就時,如果平素就有淡泊名利的真修養(yǎng),就不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甚至得意忘形。得意中不忘形,順境中居安思危,就能在功名加身時保持心境的淡然。如果面對一時的失意也依然挺直脊背,坦然面對挫折,就能時刻守住心靈的平和,在逆境中奮發(fā),最終走出失意的陰影。
做到得意失意皆平和并不容易,就連為人達觀灑脫的文豪蘇軾,受人羞辱也難以淡然處之,可見寵辱不驚的修為之難。
“八風(fēng)吹不動”是一種心不隨身而動的修為境界,可是要將這種境界時刻落到實處,并不容易。
要做到八風(fēng)不動、寵辱不驚,首先,人們要用廣闊的視角去看待事物,運用全方位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一旦思維鉆入了牛角尖,就可能對任何挫折都耿耿于懷,無法騰出空間來整理思緒,因此也就沒有辦法以坦然之心面對困境。
其次,遇事不慌張。別人講的話,做的事,都要在自己腦中先過一遍,細細想一想再做出反應(yīng)。無論是來自他人的贊美、幫助,還是羞辱、侵害,都應(yīng)以理智來應(yīng)對。
再次,要做到不動心。不為名利而動,不為苦難而動,不為權(quán)勢而動,不為嗔怒而動,不為毀謗而動。
《菜根譚》里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自然,才能“無意”。“閑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云卷云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修持一顆淡定之心,做到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方能心態(tài)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fēng)云。
做第三類人:提起,放下
我們要放下浮躁的心,提起淡定的心。無論進退,都不喜不憂,處于低谷不消沉,登上頂峰也不迷失。
人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提不起、放不下;第二類,提得起、放不下;第三類,提得起、放得下。
第一類人占據(jù)了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shù),他們只懂享受,卻從不承擔(dān)。他們的內(nèi)心放不下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蕁麻莖稈上的菟絲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費力地汲取著養(yǎng)分,卻從不奉獻什么。
第二類人有擔(dān)當(dāng),有責(zé)任心,而且往往目標(biāo)明確,會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可他們一旦有所獲得就舍不得放下,往往拖著越來越重的行囊,艱難上路。
第三類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擔(dān)當(dāng),而且心地坦然,頭腦睿智,可攻可守,可進可退。
提放自如,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擔(dān)責(zé)任的勇氣,放下也需要斬斷妄念的魄力。提起什么,放下什么,也需要有所選擇。
故事中年長的登山者就屬于第二類人,他執(zhí)著地追求著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榮譽,而愿望實現(xiàn)了,他卻不能將之放下并繼續(xù)前行,所以他認為只有絕路可尋;而另一位年輕人也有了輕生的念頭,但因為不能違背對和尚的承諾,他才有機會了悟真正的禪機——世界上更高的山在人的心里。收放之間,我們便能不斷得到提升,只有坦然放下一切俗物俗心的牽絆,才能真正覓得生命的意義。
星云大師曾說,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隨時提放自如,當(dāng)提起時提起,當(dāng)放下時放下。光是提起,拖累太多,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提放自如,意味著不浮躁、不虛榮、不自私,意味著心靈定靜,不被任何外界因素動搖。
要做到提放自如,首先,要把去惡行善的心提起,把爭名逐利的心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去惡行善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行善是分內(nèi)事,止惡也是該主動承擔(dān)的責(zé)任。真正的智者應(yīng)該孑然一身,不受虛名牽絆,也不為富貴誘惑。
其次,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把成敗得失的心放下。成就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別人,只有充實自己,才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在充實自己的過程中,失敗是難免的,要能夠在失敗中汲取教訓(xùn),在成功中積累經(jīng)驗,而不只是沉浸在收獲的快樂或者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最后,要把淡定的心提起,把浮躁的心放下。無論進退,都不躁進沖動,都不喜不憂,不沉醉不迷失,專注于自身,如此方能收獲心靈的平和與充足。
在喧囂處,修得暇滿身
真正的清閑應(yīng)是身處繁華世間,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煩惱,擁有一顆無分別的心,從容面對任何境遇。
人們生活在喧囂之中,不僅環(huán)境的喧囂無處不在,內(nèi)心深處不息的追逐和欲望帶來的喧囂,也令人不得安寧。人們或許可以回歸大自然,尋找片刻的寧靜,然而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身陷凡塵,無法平復(fù)內(nèi)心的欲求和騷動,因為人們不懂得在喧囂處為自己留一份清靜。
歷史上,許多得道禪師遠離世俗,獨自在佛法中尋得了內(nèi)心的寧靜,這份寧靜,使他們曾經(jīng)孤單的內(nèi)心綻放出芬芳的蓮花,荒涼如沙漠的靈魂注入一股清泉。他們孤單,但并不寂寞,內(nèi)心感到的只是清凈。這份清凈,使他們能聽到落葉的聲音,明白時光的絮語。
有的人可能認為清靜是一種難耐的寂寞,但在禪師們的心中,清凈是生活中難能可貴的境界。
心若清凈,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清香。一個想得太多的人,心靈如同投進石子的湖面,失去了原來的平靜。偶爾如此沒有關(guān)系,若常常如此,心湖沒有靜止的時候,人們便永遠體會不到安寧。內(nèi)心清凈的人,不會想太多,亦不會要求太多,就像母體中的嬰兒,處于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的境界。
心若清凈,凡事簡單,如此,才能盡享生命的清閑之福。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閑,可世界上的人有清閑不肯享受,有好身體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閑暇滿,自己反而悲哀起來。這類人內(nèi)心是喧囂的,他們不知道清凈的重要,不懂清閑的滋味。
真正的清閑應(yīng)是身處繁華世間,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煩惱,擁有一顆無分別的心,從容面對任何境遇。
懶瓚禪師是真正達到佛的境界的人,他的眼中沒有富貴貧賤,沒有生熟軟硬,萬物在他心里都是一樣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凈、沒有分別的。就像六祖慧能的禪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個人的大清凈,不是寂靜無聲、死氣沉沉,而是看透繁華后的歡喜。一心清凈,即使是冰天雪地、萬物沉眠,心里的蓮花也能處處開放。
世間熙攘喧囂,因此世人心生浮躁。在喧囂處為自己留一份清靜,不時從熱鬧的俗世中退回來,調(diào)和內(nèi)心,就能在紛擾中安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