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安心:真正的貧窮是心無安處

明浮躁源,戒浮躁心

無論外界怎樣,我們都應(yīng)該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浮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才是處世之道。

浮躁,是輕浮急躁的意思,是造成人們做事的目的與結(jié)果不一致的常見原因。心浮氣躁的人做起事來一味追求速度,既無準備,也無計劃,恨不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結(jié)果往往遭遇挫折和失敗,由此給自己造成心理上的痛苦和煩惱。要從浮躁中解脫身心,首先必須找出浮躁的根源。

浮躁源自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和希望立刻擁有一切的貪婪。一個人若是貪求太多,心中的念頭就會一個接著一個,不得平息。念頭一多,情緒波動就大,而情緒越是起伏不定,做事就越急躁,越不得要領(lǐng),因此也就難以達到目標(biāo)。

現(xiàn)代高僧弘一法師在念佛一事上很強調(diào)戒“躁”,他十分痛恨浮躁,認為有些人之所以念不好佛,完全是浮躁導(dǎo)致的。人人都能念佛,不認識字的人可以先聽大家念,一邊聽一邊學(xué);而口舌不靈便的人則可以跟著大家慢慢地念;懶惰的人也可以被大家一起念佛的積極性所感染,從而也和大家一起念。

不認識字的人、口舌不靈便的人、懶惰的人之所以念不好佛,是因為他們只盯著結(jié)果,而不愿花費心思做好眼前的事。正如弘一法師所說,只要肯用心,人人都能念好佛。做事情也是如此,只要靜下心來努力去做,沒有做不到的。

一位學(xué)僧問禪師:“師父,以我的資質(zhì)多久可以開悟?”

禪師說:“十年。”

學(xué)僧又問:“要十年嗎?師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禪師說:“得要二十年。”

學(xué)僧很是疑惑,于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禪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

學(xué)僧驚訝道:“為什么?”

禪師說:“因為你只在意禪修的結(jié)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guān)注自己呢?”

禪師意在勸誡學(xué)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的確,想要成就一番偉業(yè),關(guān)鍵在于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將事情做好。一個人越是急躁,就會在錯誤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就越難以擺脫痛苦。

宋朝的朱熹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xué),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chuàng)作良方。于是,他以“欲速則不達”這句話警醒自己,之后下苦功,方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然而,對于“只爭朝夕”的現(xiàn)代人來說,追求形式上的成功和表面的風(fēng)光,遠比踏踏實實追求理想容易。我們總是希望盡可能多地擁有美好的東西,于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但往往求得了這個,丟失了那個,心中滿是憤懣。求不得、舍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如果我們真正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擺脫速成心理,戒除急躁。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梳理情緒,掌控情緒。不要被急躁的心情牽著鼻子走,要了解每一種情緒的來龍去脈,然后將它們分門別類,這樣才能讓內(nèi)心紛雜的念頭安定下來。

二、收斂自己的心,不要四處貪求,為了得不到的東西煩惱。

三、專注眼前。別想太多,試著用心留意此時此刻的呼吸,順著它的節(jié)奏,讓雜念在一呼一吸間逐漸沉淀。

四、明確最根本的目標(biāo),制訂計劃,細分步驟,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循序漸進地達到目標(biāo)。

無論外界怎樣,我們都應(yīng)該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浮躁,只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生活,才能保持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為每一個目標(biāo)做好充足的準備,耐心做好每一階段的事,最終獲得成功。

心常在靜處

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原味。

“非寧靜而無以致遠。”諸葛亮如此告誡幼子。靜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是大胸襟,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清芬。

《華嚴經(jīng)》中有一首偈語:“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xiàn)前。”這就是說,如果我們能保持心靈平淡清靜,佛性就會自顯。

靜,是一種大知大覺的靈機,是高山野云般的空靈智慧,是修佛之人必持的禪定智慧。“寧靜即釋迦”,我們的心若能常常清靜,沒有貪、嗔、癡,遇到什么境界都不受影響——不論外在的利誘,還是險惡的威脅,內(nèi)心都不受其影響,就叫作寧靜。

生活緊張而焦灼的人很難品味到靜的清芬與恬愉,因為身外的嘈雜和喧嘩太多,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內(nèi)心。

小和尚問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門,四大皆空,講究的是虛靜。那么,我們來世上一遭,究竟是為了什么呢?還有什么是屬于我們的呢?”

“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開導(dǎo)小和尚說,“屬于我們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脫的意念,以及藍天白云、這山那水。”老和尚看著小和尚一臉困惑的樣子,又補充說:“當(dāng)一個人四大皆空時,這世間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夢游四海、思渡五岳,我們還有什么不可以企及的呢?”

小和尚說:“那塵世間的人們不也擁有這些東西嗎?”

老和尚說:“不!有錢的人,心中只擁有錢;有宅第的人,心中只惦記著宅第;有權(quán)勢的人,心中只關(guān)注權(quán)勢他們擁有某項事物的同時,也失去了除此之外的所有事物。”

這時,太陽落山,月亮從東方升起,山中炊煙裊裊騰騰。小和尚望著山水云月,舒心地笑了。

人們常常為名譽、錢財?shù)壬硗庵锉疾▌诼担獠恢硗獾亩逊e越多,離生活最本真的清靜就越遠。心浮氣躁、患得患失之間,人很難得到沉靜的安寧。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

寧靜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浮等人性的雜質(zhì),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fā)生。寧靜是一種氣質(zhì)、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nèi)涵的悠遠。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yǎng)和理智。想獲得寧靜,可參考以下幾點:

一、不輕易起心動念。這或許是達到“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之境界的最佳途徑。有些時候,人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將心跳放緩,安然領(lǐng)略人生的每一處風(fēng)景。

二、觀想。所謂觀想,就是找一個目標(biāo)物,這個目標(biāo)物可以是任何有形的物體,將它放在眼前觀看,然后將腦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物體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經(jīng)常訓(xùn)練觀想,讓心靈入定,能有效去除雜念。

三、平衡負面情緒。一個人快樂時,內(nèi)心往往很平靜,狂風(fēng)暴雨的聲音,也可以當(dāng)成美妙的樂曲來享受;但若是在痛苦煩惱時面對暴風(fēng)雨,就很可能心生焦躁和恐懼。因此,去除煩惱,才能讓心沉淀下來。

此心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擁有一顆寧靜的心,才能平靜看待世間的得失,才能從容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太多不切實際的雜念,是我們登上人生頂峰的最大阻礙。如果能夠讓心沉下來,不因外界的干擾而動念,我們就有可能更接近成功,生活的本真快樂也能在沉靜的瞬間自然顯現(xiàn)。

細沙含一方世界,野花藏一座天堂

一旦我們懂得放慢腳步,為自己尋找一方安靜心空,就可以在遭遇困難時仍擁有幸福的感覺,也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路行走一路歌是人人向往的境界,一路行走一路愁卻是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生活的常態(tài)。生活的旅途中,人們常常忽略美好而執(zhí)著于痛苦,在不停歇的拼搏和追逐中,疲憊萬分。

步履匆匆,以至于忽視了路邊美景;身在花叢,卻嗅不到滿園芬芳。古人說“月影松濤含道趣,花香鳥語透禪機”,禪門語“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細沙中包含的那一方世界,野花中蘊藏的那一座天堂,你是否看到了呢?

有好多天,慧海和尚獨坐寺內(nèi),郁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并不言語,微笑著和慧海走出寺門。

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流動的小溪,門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慧海和尚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安詳?shù)卮蜃诎肷狡律稀;酆S行┘{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過了一個上午,師父才起身,還是不說一句話,只打個手勢,把慧海領(lǐng)回寺內(nèi)。

剛?cè)胨麻T,師父突然向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慧海關(guān)在寺外。慧海不明白師父的意思,獨自坐于門前,納悶不語。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變得不明朗起來。

這時師父在寺內(nèi)朗聲叫慧海的名字,進去后師父問:“外邊怎么樣?”

“全黑了。”

“還有什么嗎?”

“什么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邊的清風(fēng)、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慧海頓悟,明白了師父的苦心。

慧海和尚沉浸在心里的煩悶之中,看不見身旁大好的春光。漆黑的天色正如慧海被煩惱遮蔽的雙眼,掩蓋了白天的美景。其實,清風(fēng)綠野一直都在,只是人們對此視而不見罷了。

心中裝滿各種紛雜的思想,自然無法聞到近在鼻端的花香,只有身處安寧的境界中,一切才可尋。安寧是心靈的平靜,能夠讓人在嘈雜浮華中找到自己的心靈空間。安寧并不是一種懶散、沒有生氣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清澈空靈的心靈之境。一旦我們懂得放慢腳步,為自己尋找一方安寧心空,就可以在遭遇困難時仍擁有幸福的感覺,也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欣賞到生活中的美好。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類人:他們勤奮、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氣暴躁,生活也因此變得混亂不堪。他們只顧匆匆趕路,卻忘了欣賞路邊的風(fēng)景,從而葬送了自己安靜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幸福。

真正能享受平和寧靜的人,才是離自我、離幸福最近的人。在當(dāng)今這個忙碌的社會里,人們會因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狂躁不安,會因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而情緒大幅波動,會因焦慮和多疑而飽受煎熬。只有那些明智的人,才會掌控并引領(lǐng)自己朝著他們原本需求的方向走去。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要做什么,要往哪里去,都應(yīng)記住:在生活的沙漠中,總會有一片綠洲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總會有一些花朵為我們綻放。不妨放慢腳步,好好欣賞周圍的風(fēng)景,很多時候,幸福只是躲在安寧背后的一道風(fēng)景,等待著我們將一切紛亂沉淀下來,在去除心靈的陰霾之后,用心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

越親近自然,焦慮越易消失

大自然具有無窮無盡的美,能給人們疲憊的心靈帶來撫慰。

王維詩云: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人人皆以為王維只是在寫自然界景物的美麗,其實這首詩不只體現(xiàn)了自然界的美麗,更是詩人內(nèi)心的寫照,體現(xiàn)了詩人心中禪心與禪境的完美結(jié)合。這首詩的境界之所以如此靜謐、寂遠,原因在于詩人心無掛礙,眼中只有山間花落、月出、鳥鳴融為一體的美麗,不見人生的煩惱。

很多禪修之人,修行了幾十年,仍無法達到自悟的程度,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俗世的羈絆,心生浮躁之氣,缺少清凈、純潔的安詳。

有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中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dāng)她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上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道:“你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以鮮花供佛,根據(jù)佛典記載,常以鮮花供佛者,來世當(dāng)?shù)们f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高興地回答:“我每次來您這里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起來。作為一名家庭主婦,如何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涼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花禮佛,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xiàn)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這一截花梗已經(jīng)腐爛,腐爛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說:“保持一顆清涼純潔的心也是這樣啊,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就像瓶中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氣質(zhì),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掉陋習(xí)、缺點,才能不斷汲取大自然的養(yǎng)分啊。”

信徒聽后,翻然醒悟。

無德禪師的話就像一泓清新的山泉,澆灌著人的心田。的確,要想心靈保持純潔,就要不斷地懺悔,改掉自己的缺點。如此,無論生活多么眼花繚亂,都可以化作裝點心靈的花,襯托心靈的美。

在如今這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都市的噪音及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令人焦慮不安,適度地離開熙攘的塵囂世界,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樂趣,是品味生活的良好方式。在自然中放松自己的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首先,在空虛或焦躁時,不妨走近自然,欣賞大自然的壯觀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寬廣胸襟,心情就會愉快起來,一切苦悶和陰影也都會散去。

其次,讓眼睛看向遠方的地平線,凝視自然地形、色彩的變化,感受自然的香味和聲音,可以獲得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由此也可以緩解生活中的壓力。

再次,凝視天際時,不妨想象眼睛的肌肉已釋放所有的緊張。在古代,面對大自然時產(chǎn)生的渺小感幾乎令人害怕,今天我們對于一瀉千里的瀑布或高聳的懸崖峭壁依然感到敬畏。站在它們腳下,我們能用更寬廣的角度看自己,并調(diào)整我們看事情的角度。我們花越多時間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就有越多的焦慮遠離我們。

修一顆不為身體境遇所動的心

能做到成敗驟然降臨而不驚,寵辱無故加諸己身而不動,便是擁有了一種笑看花開花落的淡定和智慧。

人或得意,或失意,不管什么樣的心境皆是由身而來。身處何境,甚至身體上具體的痛楚,都能時時影響人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所謂的“修養(yǎng)”,一言以概之,便是修煉出一顆不為身體境遇所動的心。能做到成敗驟然降臨而不驚,寵辱無故加諸己身而不動,便是擁有了一種笑看花開花落的淡定和智慧。

寵,是得意的表象;辱,是失意的代號。當(dāng)一個人功成名就時,如果平素就有淡泊名利的真修養(yǎng),就不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甚至得意忘形。得意中不忘形,順境中居安思危,就能在功名加身時保持心境的淡然。如果面對一時的失意也依然挺直脊背,坦然面對挫折,就能時刻守住心靈的平和,在逆境中奮發(fā),最終走出失意的陰影。

做到得意失意皆平和并不容易,就連為人達觀灑脫的文豪蘇軾,受人羞辱也難以淡然處之,可見寵辱不驚的修為之難。

宋朝時蘇軾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jīng)常談禪論道。一日,蘇軾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fēng)是指人生所遇到的“嗔、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因其能侵擾人心情緒,故稱之為風(fēng)。

佛印禪師將詩閱后,拿筆批了兩個字,就叫書童帶回去。蘇軾以為禪師一定會贊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的批示,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于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船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已站在江邊等待蘇軾,蘇軾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贊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禪師若無其事地說:“罵你什么呀?”蘇軾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禪師哈哈大笑說:“言說八風(fēng)吹不動,為何一屁打過江?”

蘇軾聞言慚愧不已,自覺修為不夠。

“八風(fēng)吹不動”是一種心不隨身而動的修為境界,可是要將這種境界時刻落到實處,并不容易。

要做到八風(fēng)不動、寵辱不驚,首先,人們要用廣闊的視角去看待事物,運用全方位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一旦思維鉆入了牛角尖,就可能對任何挫折都耿耿于懷,無法騰出空間來整理思緒,因此也就沒有辦法以坦然之心面對困境。

其次,遇事不慌張。別人講的話,做的事,都要在自己腦中先過一遍,細細想一想再做出反應(yīng)。無論是來自他人的贊美、幫助,還是羞辱、侵害,都應(yīng)以理智來應(yīng)對。

再次,要做到不動心。不為名利而動,不為苦難而動,不為權(quán)勢而動,不為嗔怒而動,不為毀謗而動。

《菜根譚》里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自然,才能“無意”。“閑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云卷云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修持一顆淡定之心,做到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方能心態(tài)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fēng)云。

做第三類人:提起,放下

我們要放下浮躁的心,提起淡定的心。無論進退,都不喜不憂,處于低谷不消沉,登上頂峰也不迷失。

人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提不起、放不下;第二類,提得起、放不下;第三類,提得起、放得下。

第一類人占據(jù)了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shù),他們只懂享受,卻從不承擔(dān)。他們的內(nèi)心放不下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蕁麻莖稈上的菟絲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費力地汲取著養(yǎng)分,卻從不奉獻什么。

第二類人有擔(dān)當(dāng),有責(zé)任心,而且往往目標(biāo)明確,會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可他們一旦有所獲得就舍不得放下,往往拖著越來越重的行囊,艱難上路。

第三類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擔(dān)當(dāng),而且心地坦然,頭腦睿智,可攻可守,可進可退。

提放自如,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擔(dān)責(zé)任的勇氣,放下也需要斬斷妄念的魄力。提起什么,放下什么,也需要有所選擇。

一天,寺前來了兩個陌生人,年長的仰頭看看山,問寺里的和尚:“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嗎?”

“大概是的。”和尚輕輕地答道。年長的沒再說什么,就開始往上爬。

年輕人對和尚笑了笑,問:“等我回來,你想要我給你帶什么?”和尚看著年輕人說:“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頂,就把那一時刻你最不想要的東西給我就行了。”

年輕人很奇怪,但也沒多問,就跟著年長的人往上爬。斗轉(zhuǎn)星移,不知又過了多久,年輕人獨自走下山來。

又是那座寺前,和尚問年輕人:“你們到山頂了嗎?”

“是的。”

“另一個人呢?”

“他,永遠不會回來了。”

“為什么?”

“唉,對于一個登山者來說,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戰(zhàn)勝世上最高的山峰,當(dāng)他的愿望真的實現(xiàn)了,也就沒了人生的目標(biāo),這就如同一匹好馬折斷了腿,活著與死去,已經(jīng)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他……”

“他從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來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應(yīng)過你,把我在山頂上最不想要的東西給你,看來,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來陪我吧!”

年輕人在廟旁搭了個草房,住了下來。人在山旁,日子過得雖然逍遙自在,卻如白開水般沒有味道。年輕人總愛默默地看著山,在紙上胡亂畫著。久而久之,紙上的線條漸漸清晰了,輪廓也明朗了。后來,年輕人成了一個畫家,繪畫界宣稱一顆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著,年輕人又開始寫作,不久,他就以文章回歸自然、清秀雋永而一舉成名。

許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年輕人已經(jīng)成了老人,當(dāng)他回想往事的時候,他覺得畫畫、寫作其實沒有什么兩樣。最后,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忘我才能超越。

故事中年長的登山者就屬于第二類人,他執(zhí)著地追求著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榮譽,而愿望實現(xiàn)了,他卻不能將之放下并繼續(xù)前行,所以他認為只有絕路可尋;而另一位年輕人也有了輕生的念頭,但因為不能違背對和尚的承諾,他才有機會了悟真正的禪機——世界上更高的山在人的心里。收放之間,我們便能不斷得到提升,只有坦然放下一切俗物俗心的牽絆,才能真正覓得生命的意義。

星云大師曾說,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隨時提放自如,當(dāng)提起時提起,當(dāng)放下時放下。光是提起,拖累太多,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提放自如,意味著不浮躁、不虛榮、不自私,意味著心靈定靜,不被任何外界因素動搖。

要做到提放自如,首先,要把去惡行善的心提起,把爭名逐利的心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去惡行善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行善是分內(nèi)事,止惡也是該主動承擔(dān)的責(zé)任。真正的智者應(yīng)該孑然一身,不受虛名牽絆,也不為富貴誘惑。

其次,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把成敗得失的心放下。成就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別人,只有充實自己,才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在充實自己的過程中,失敗是難免的,要能夠在失敗中汲取教訓(xùn),在成功中積累經(jīng)驗,而不只是沉浸在收獲的快樂或者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最后,要把淡定的心提起,把浮躁的心放下。無論進退,都不躁進沖動,都不喜不憂,不沉醉不迷失,專注于自身,如此方能收獲心靈的平和與充足。

在喧囂處,修得暇滿身

真正的清閑應(yīng)是身處繁華世間,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煩惱,擁有一顆無分別的心,從容面對任何境遇。

人們生活在喧囂之中,不僅環(huán)境的喧囂無處不在,內(nèi)心深處不息的追逐和欲望帶來的喧囂,也令人不得安寧。人們或許可以回歸大自然,尋找片刻的寧靜,然而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身陷凡塵,無法平復(fù)內(nèi)心的欲求和騷動,因為人們不懂得在喧囂處為自己留一份清靜。

歷史上,許多得道禪師遠離世俗,獨自在佛法中尋得了內(nèi)心的寧靜,這份寧靜,使他們曾經(jīng)孤單的內(nèi)心綻放出芬芳的蓮花,荒涼如沙漠的靈魂注入一股清泉。他們孤單,但并不寂寞,內(nèi)心感到的只是清凈。這份清凈,使他們能聽到落葉的聲音,明白時光的絮語。

有的人可能認為清靜是一種難耐的寂寞,但在禪師們的心中,清凈是生活中難能可貴的境界。

趙州禪師問新來的僧人:“你來過這里嗎?”

僧人答:“來過!”

趙州禪師便對他說:“吃茶去!”

又問另一個僧人:“你來過這里嗎?”

僧人答:“沒有。”

趙州禪師也對他說:“吃茶去!”

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問:“怎么來過的叫他去吃茶,沒有來過的也叫他去吃茶呢?”

趙州禪師就叫:“院主!”院主答應(yīng)了一聲,趙州禪師對他說:“走,吃茶去!”

心若清凈,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清香。一個想得太多的人,心靈如同投進石子的湖面,失去了原來的平靜。偶爾如此沒有關(guān)系,若常常如此,心湖沒有靜止的時候,人們便永遠體會不到安寧。內(nèi)心清凈的人,不會想太多,亦不會要求太多,就像母體中的嬰兒,處于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的境界。

心若清凈,凡事簡單,如此,才能盡享生命的清閑之福。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閑,可世界上的人有清閑不肯享受,有好身體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閑暇滿,自己反而悲哀起來。這類人內(nèi)心是喧囂的,他們不知道清凈的重要,不懂清閑的滋味。

真正的清閑應(yīng)是身處繁華世間,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煩惱,擁有一顆無分別的心,從容面對任何境遇。

唐朝時,有一位懶瓚禪師隱居在湖南南岳衡山的一個山洞中,他曾寫下一首詩,表達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岳,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fù)何憂?

這首詩傳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這首詩寫得如此灑脫,作者一定也是一位灑脫飄逸的人物吧!應(yīng)該見一見!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請懶瓚禪師。

大臣拿著圣旨東尋西問,總算找到了懶瓚禪師所住的巖洞。見到懶瓚禪師時,正好瞧見禪師在洞中生火做飯。大臣便在洞口大聲說道:“圣旨駕到,趕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懶瓚禪師卻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一瞧,只見懶瓚禪師以牛糞生火,爐上燒的是地瓜,火愈燒愈熾,整個洞中煙霧彌漫,熏得懶瓚禪師鼻涕縱橫,眼淚直流。大臣忍不住說:“和尚,看你臟的!你的鼻涕流下來了,趕緊擦一擦吧!”

懶瓚禪師頭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沒工夫為俗人擦鼻涕呢!”

懶瓚禪師邊說邊夾起炙熱的地瓜往嘴里送,并連聲贊道:“好吃,好吃!”

大臣湊近一看,驚得目瞪口呆,懶瓚禪師吃的東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樣的石頭!懶瓚禪師順手撿了兩塊遞給大臣,并說:“請趁熱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東西都來源于知識。貧富貴賤,生熟軟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樣不就行了嗎?”

大臣看不慣禪師這些奇異的舉動,也聽不懂那些深奧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趕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懶瓚禪師的古怪和骯臟稟告皇上。德宗聽后并不生氣,反而贊嘆道:“我們國內(nèi)能有這樣的禪師,真是我們大家的福氣啊!”

懶瓚禪師是真正達到佛的境界的人,他的眼中沒有富貴貧賤,沒有生熟軟硬,萬物在他心里都是一樣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凈、沒有分別的。就像六祖慧能的禪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個人的大清凈,不是寂靜無聲、死氣沉沉,而是看透繁華后的歡喜。一心清凈,即使是冰天雪地、萬物沉眠,心里的蓮花也能處處開放。

世間熙攘喧囂,因此世人心生浮躁。在喧囂處為自己留一份清靜,不時從熱鬧的俗世中退回來,調(diào)和內(nèi)心,就能在紛擾中安頓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邳州市| 拜泉县| 枞阳县| 梨树县| 苍梧县| 文山县| 胶州市| 惠来县| 西宁市| 江北区| 古田县| 肇东市| 巴马| 漳平市| 綦江县| 双城市| 松阳县| 会理县| 营山县| 镇沅| 巴南区| 武平县| 吴桥县| 崇州市| 富阳市| 苏尼特右旗| 甘泉县| 车致| 永福县| 民权县| 阳信县| 醴陵市| 开化县| 陇川县| 玉环县| 柯坪县| 天门市| 昌邑市| 辽源市|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