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觀心:修好心才能轉好運

先學做人,再學做佛

佛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個觀念:人來到這個世界,是為償還欠債,報答所有恩緣。因為我們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一無所有。長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眾生、國家、父母、師友們給予我們的恩惠。只有我負別人,別人并無負我之處,因此,要盡我所有,盡我所能,貢獻給世人,以報答其恩惠,還清我生生世世累積起來的舊債,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而為人、濟世、利物。

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講解《金剛經》時說:“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五經等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有做好,就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葘W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訴你的就是這個道理?!?/p>

很多人苦苦尋覓幸福,但佛陀告訴世人,做好自己,做好眼前的事,即得幸福,得道。其實,學佛也好,找到幸福也好,首先最應該做的不是念“阿彌陀佛”或空想,而是做好當下的事情,完成一個人在這世上應該做的事。只有把該做的事情做圓滿了,才能體悟生活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獲得對塵世的正確見解。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那么,人人都可成佛。

有一位年輕和尚,一心求道,多年苦修參禪,但一直沒有開悟。

有一天,他打聽到深山中有一古寺,住持和尚修煉圓通,是得道高僧。于是,年輕和尚打點行裝,跋山涉水,千辛萬苦來到住持和尚面前,兩人打起了機鋒。

年輕和尚:“請問高僧,您得道之前,做什么?”

住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

年輕和尚:“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住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p>

年輕和尚哂笑:“何謂得道?”

住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時惦念著挑水,挑水時惦念著做飯,做飯時又想著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這就是得道。”

住持和尚說,得道就是“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這真是一語道破禪機,認認真真地干好手中的每件事情便是得道。不要把佛法想得過于高深和遙不可及,其實佛法很平凡,它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之中。做佛就是做人,一個真正成佛的人,往往在人間最平常的地方。正如佛所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蜜?!鞍闳舨_蜜”是梵語,是“智慧”的意思,智慧到了極點,到了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真理就存在于平凡中,能到達人間最平凡處,才能接近佛法之道,也就是做人之道。

在佛家看來,世法與佛法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以梅花明月、潔身自好便能徹悟的,后世學佛的人,只重理悟而不重行持,大錯而特錯矣。

先學做人,再學做佛,這是佛法的本義。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獲得幸福,還能夠造福社會,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踏踏實實,保持真實的自己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自落。”這是王維的一首詩,名叫《辛夷塢》。這首詩寫的是在辛夷塢這個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開自落,平淡得很,既沒有生的喜悅,也沒有死的悲哀。無情有性,辛夷花得之于自然,又回歸自然。它不需要贊美,也不需要人們對它的凋謝灑同情之淚,它把自己生命的美麗發揮到了極致。

在佛家眼中,眾生平等,沒有高低貴賤,每個個體都自在自足,自性自然圓滿?!墩疾焐茞簶I報經》有云:“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凈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一個人如果能體察到自身不增不減的天賦,就能在世間擁有精彩和圓滿。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遠處的風景都被籠罩在薄霧或塵埃之下,越是走近就越是朦朧;心里的念頭被圍困在重巒疊嶂之中,越是急于走出迷陣就越是辨不清方向。這是因為我們過多地執著于思維,而忽視了自性。佛祖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教導我們認識自性。

一位富人有四位妻子:第一個妻子活潑可愛,在富人身邊寸步不離;第二個妻子是富人搶來的,傾國傾城卻不茍言笑;第三個妻子整天忙于打理富人的瑣碎生活,把家中大小事務管理得井然有序;第四個妻子終日東奔西跑,富人甚至忘記了她的存在。

富人生病即將去世,他把四位妻子叫到床前,問她們:“平日里你們都說愛我,如今我就要死了,誰愿意陪我一起去陰間呢?”

第一個妻子說:“你自己去吧,以前一直都是我陪在你身邊,現在該換她們了?!?/p>

第二個妻子說:“我是迫于無奈才嫁你為妻的,活著的時候都不情愿,更不要說陪你赴死!”

第三個妻子說:“雖然我很愛你,但是我已經習慣了安逸穩定的生活,不愿意陪你去過餐風飲露、衣食無著的日子?!?/p>

富人非常傷心,他近乎絕望地看著第四個妻子。

第四個妻子說:“既然我是你的妻子,無論你到哪里我都會陪在你身邊?!?/p>

富人心中一驚,既感動又愧疚地看著第四個妻子,含笑去世。

佛祖解釋說:“其實這位富人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位,四位妻子則代表每個人活著的時候所擁有的東西。第一位妻子指的是你們的肉體,生來不可剝離,死時卻注定要分開;第二位妻子指的是你們的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三位妻子指的是你們的妻子,活著的時候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死的時候仍然要分道揚鑣;第四位妻子指的是你們的自性,人們常常忘記了她的存在,而她卻永遠陪伴著你。”

每個人都有自性,也就是自己的本心,生而相隨,死而相伴,不能拋卻。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體察自性,于是很多人隨波逐流,喪失自我。我們常常需要他人的贊美才能前行,一旦受打擊就會停滯不前。要做到像辛夷花一樣平淡地自開自落并不容易,但如果明了自己的本心,并堅信執守,就不會被他人的態度左右。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但可以保持一個真實的自己。想要討好每個人是愚蠢的,也沒有必要,與其把精力花在別人身上,還不如用盡全力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做事。改變別人的看法是很難的,做好自己卻是容易的,如果一個人能保持自我生命的圓滿,修一顆篤定的本心,就能把生命的精彩發揮到極致。

主動孤獨,沉淀一切煩惱

有的人生性好靜,懶于在燈紅酒綠、爾虞我詐的社交場合敷衍應酬,閑暇時更愿意結伴于青燈古卷,品茗讀書,抑或獨自遠行,涉足山川沃野。但是,更多的人害怕孤獨,無論是獨自垂釣的寧靜和淡泊,還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于他們而言,都是不堪忍受的折磨。

佛家將孤獨的形式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主動的孤獨”,就是為了修行而主動創造一個與他人隔絕的環境,無論打坐誦經,還是讀書寫作,都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只留下一顆求知之心。

第二種是“被動的孤獨”,可以理解為情感上的孤獨,是一個人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的寂寞,或被團體成員所排斥時,即使身在團體之中依然能感覺到的孤獨。

第三種是“思想的孤獨”,當一個人的觀點不為他人所接受,思想得不到他人認可時,就會感受到精神上的孤立無援。

第四種是“權勢的孤獨”,高處不勝寒的感受是大多數身居高位的人所共有的。

孤獨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孤獨的味道每個人都品嘗過。下面這個故事中的修行者,就是一個切身體會到孤獨并為此痛苦的人。

在一次禪七(禪宗的參禪方法,以七日為期坐禪修行)中,一位修行者突然哭了起來。圣嚴法師問他為何哭泣,他回答:“生活在世界上的孤獨感讓我害怕?!?/p>

圣嚴法師說:“難道你不知道每個人都是獨自來到這個世界,最后也獨自離開嗎?”

修行者說知道,但是仍然害怕。

圣嚴法師問:“那么在禪七修行中你還害怕嗎?”

他說不怕,但是一回到日常生活中,由孤獨而生恐懼與不安就會再度襲來。

這個修行者所體驗到的更多是情感上的孤獨,情感無所寄托讓他感到茫然和痛苦。在現實生活中,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面對孤獨的態度。事實上,孤獨是修行與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狀態,尤其對于真正有心修行的人來說,熱鬧的場合固然可以參與,但更應該適應孤獨的情境,并且要能夠出于自愿隨時置身于孤獨之中,追求“主動的孤獨”。

一位禪宗大師曾閉關修行多年,在閉關之前,一位年老的居士前來拜訪,并問他:“你想成為什么樣的和尚?”禪師并未作出明確的回答,這就像無法預計陶器經過爐火的燒烤會變成什么樣子。孤獨的修行與學習就像陶器燒制的過程一樣,痛苦在所難免,但能使人得到提升。

一個人獨處時,最好的知音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對于修佛之人而言,倘若一個人的修行功夫不夠深,就很容易被自己的妄念左右。對于普通人來說更是如此,在孤獨的環境中,若不能踏踏實實地潛心學習,就可能迷失在自己所設的迷障中。

孤獨固然令人痛苦,但能讓人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成熟?!爸鲃拥墓陋殹备侨绱?,無論是修行,還是日常的學習,孤獨的環境都能夠讓人獲得平靜的心態和靜謐的氛圍,不容易受到外界雜務瑣事的干擾。在孤獨的環境中,人最好的知音就是自己,通過“主動的孤獨”,平靜地面對自己,調理身心,思考生命。當人處于孤獨之中時,一切煩惱和牽掛都沉淀下來,這樣他會更容易看見自己的內心深處,更容易在內心深處找到自我,了解自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努力貫徹,堅持到底。

自省的力量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佛陀強調自覺覺他,強調以達到覺行圓滿為修行的最高境界。要改正錯誤,除了虛心接受他人意見之外,還要不忘時時觀照己身。自省自悟之道,可以使人在不斷的自我反省中達到水一樣的境界,在至柔之中發揮至剛至凈的威力,具有廣闊的胸襟和氣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觀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人生在世,若能時刻自省,還有什么痛苦、煩惱是不能排遣、擺脫的呢?佛說:“大海不容死尸。”水性是至潔的,表面藏垢納污,實質水凈沙明,至凈至剛,不為外物所染。

古代,一位官員被革職遣返,心中苦悶無處排解,便來到一位禪師的法堂。禪師靜靜地聽完了此人的傾訴,將他帶入自己的禪房之中。禪師指著桌上的一瓶水,微笑著對官員說:“你看這瓶水,它已經放置在這里許久了,每天都有塵埃、灰燼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這是何故嗎?”官員思索了良久,似有所悟:“所有的灰塵都沉淀到瓶底了?!?/p>

禪師點了點頭,說道:“世間煩惱之事數之不盡,有些事越想忘掉卻越揮之不去,那就索性記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不停地振蕩它,就會使整瓶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淀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容納它們,那么心靈不但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純凈。”官員恍然大悟。

觀水學做人,時常自省,便能和光同塵,愈深邃愈安靜;便能至柔而有骨,執著而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時常自省,便能靈活處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器而變,因機而動,生機無限;時常自省,便能清澈透明,纖塵不染;時常自省,便能潤澤萬物,有容乃大,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

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比绻麤]有自省的態度,那么,即使明鏡擺在面前,也是視若無睹,何談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呢?

佛陀為了說明自省過失的重要性,作了一個比喻,記載于《百喻經》中。

有一個村莊的人合伙偷得了一頭牛,并將它宰殺后分食。失牛的人追蹤到村子里,問村人:“我的牛在你們村莊里嗎?”

偷牛的村人答:“我們沒有村莊?!?/p>

失牛人問:“池邊不是有棵樹嗎?”

村人答:“沒有樹?!?/p>

失牛的人又問:“你們是不是在村莊的東邊偷牛?”

村人仍舊回答:“沒有‘東邊’。”

失牛的人再問:“你們是不是在正午偷牛?”

村人還是回答:“并沒有‘正午’。”

于是,失牛的人說:“沒有村莊,沒有池塘,沒有樹還算合理,可是天底下怎會沒有東邊,沒有正午呢?所以你們一直在說謊,牛一定是你們偷的。”

那些村人再也無法抵賴,只好承認。

佛陀用這個故事來比喻那些犯了戒條卻極力隱藏,不肯自省懺悔,改過遷善的人,他們總是用一個謊言來掩蓋另一個謊言,最終無法掩蓋其罪。只有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懇切地發出懺悔,才能走上光明的大道。

人人都犯過錯誤,但很少有人能自省,因為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好比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而用一顆坦誠的心靈面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疤痕,卻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錯誤的良藥,它能給混沌的心靈帶來一縷光芒。在我們迷路時,在掉進了罪惡的深淵時,在靈魂被扭曲時,在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時,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將思想里的淺薄、浮躁、消沉、自滿、狂傲等污垢蕩滌干凈,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機勃勃。

有約束,才不會走錯路

佛法中之所以有十分嚴格的持戒,是因為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定的約束。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世間萬事萬物都受到一定的約束,沒有事物擁有絕對的自由,只有不同約束條件下的相對自由。

約束和自由并非絕對,而是相對的。有了約束才會有自由,因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縛,沒有道德、法律上的約束和規定,或者各種人為的規則和要求,自由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沒有自由,約束也就失去了其意義和作用。

不僅是人,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亦如此?!按篝~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話,闡述的是生物鏈,而生物鏈就是自然界中自由與約束的關系。沒有一種生物是沒有天敵的,它們在和同類生活的同時,也要提防天敵的襲擊。假設哪天獅子不吃羊了,豹不食兔子了,所有動物都安樂地繁殖,那么終有一天,世界上的動物會越來越多,那么除了“人口危機”外,還會出現“動物危機”,到時候動物們是不是也需要找一個星球來移居呢?

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人有一種非凡的能力,那便是自我約束。自我約束就是自律,是人生很重要也很難得的品德,也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一個聲譽良好的人總是能使自律成為習慣,正因為自律,他的品行才能經受住多種考驗。而只要一時的忽視,就可能前功盡棄,使數年名聲化為流水。

這天,剛剛做完日常佛事,僧侶們正要走出禪房時,方丈守心法師揚手碰落了供臺上的一個瓷瓶,瓷瓶摔得粉碎。眾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這一舉動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所致。守心法師見學僧都以探詢的眼光看著自己,便語氣凝重地說:“一泥土,不知經歷了多少工序,經過了多長時間的煅燒,才超脫成珍貴的瓷瓶,被我們擺上神圣的供桌,成為一件高貴圣潔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會損壞,可以萬世流傳??墒?,揚手之間,它就墜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個人,尤其是斂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號,悟出了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墮落起來便與瓷瓶無異!”僧侶們都默默無語,有些人忽然有所頓悟,合掌跪地,深表懺悔。

正如守心法師所言,人若不珍惜、不自律,墮落起來便與墜地的瓷瓶一樣,一文不值。名聲品行積累起來不容易,但揮霍一空只是眨眼之間,令人痛惜,所以古人總是強調謹小慎微、善始善終。

約束看似抽象,但事實上,世界萬物都是由它構成的。河床是河流的約束,如果河流沒有了河床的約束,那么它將泛濫成災;軌道是火車的約束,如果火車失去了軌道,那么它將無法行駛;土壤是植物的約束,如果植物離開了土壤,那么它將不能生存。道德與理智是人的約束,如果人失去了理智,沒有了道德與規定的約束,那么這個世界將一片狼藉,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文明了。

約束是必要的,對人對事物具有促進的作用。放任自由將導致泛濫成災,只有約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諧、成就圓滿。生活中唯有學會自律,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修煉一顆堅毅守矩的心,才能擁有堅強的意志,成就美好人生。

以勇氣懺悔,用真誠改過

世界著名的文學大師巴爾扎克說:“悔和愛是兩種美德?!币粋€人能為自己的過錯懺悔,是有力量的表現,是心靈接近純凈光明的象征。在佛家看來,懺悔能消一切業,能增長善法功德。

常慚愧、常反省、常懺悔,才能常進步。一顆時時自省、時時慚愧、時時懺悔的心,如一盞警示燈,保證生活航路的平穩安全。如果一個人從懂事的時候開始,就經常慚愧對父母的孝順不夠,對老師的尊敬不夠、對親人的照顧不夠、經常慚愧對晚輩的提攜不夠、對別人的恭敬與溝通不夠,經常慚愧不懂世間的各種學術、沒有能力擔當世間的各種責任,并在這種慚愧之上自省,進而懺悔改正,就一定會奮發圖強,有所作為。這是學佛者的佛道,也是為人者的人道。

佛陀讓弟子們在庭院中豎起一根大鐵柱。

在新年的前夜,佛陀叫來阿難,請他先去沐浴,然后換上一件新袈裟。等阿難梳洗完,穿著新裝來到佛陀面前時,佛陀慈愛地對阿難說:

“阿難!我要請你幫我做一件很重要的事?!?/p>

阿難急忙問:“世尊,您要我給您做什么事呢?”

佛陀微微一笑,指著那根豎立在不遠處的鐵柱對阿難說:

“你去敲一敲那根鐵柱,一定要用力地敲,使勁地敲?!?/p>

阿難點頭答應后就走到那根鐵柱旁,拾起地上一塊堅硬的石頭,對著那根鐵柱先試著比畫了幾下,隨后用力敲了一下。

猛然間,那根鐵柱發出了響亮的聲音,這聲音幾乎傳遍整個舍衛國,連地獄里的餓鬼和畜生道的畜生們也都聽見了。更奇怪的是,大家聽到這聲音后,所有的痛苦、煩惱都消失了。這些事阿難在敲擊鐵柱前并沒有想到,事實上,連阿難自己也被聲音震撼了。

這聲音將在僧房中休息的比丘們召喚了出來,他們都會聚到講經堂。

佛陀對他們說:“眾位弟子,明天就開始新的一年了,大家已學習了一年的佛法,現在你們應該反省一下自身,我也同樣需要反省。你們兩人一組,各自向對方檢討自己的過失,并要對自己所犯的過失作出懺悔,使自己的身心清凈不染雜念?!?/p>

所有弟子都遵從佛陀的吩咐,兩人一組,認真檢討自身,懺悔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這一天中,有一萬個比丘感受到了佛義,消除了一切雜念,另有八千個比丘修成了阿羅漢。

使八千比丘修成阿羅漢,使一萬比丘除卻雜念,這就是懺悔的力量。懺悔能讓你戰勝內在的敵人,清除自己靈魂深處的污垢塵埃,減輕精神痛苦并凈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懺悔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堅毅,是放下屠刀的睿智,是對過去丑陋行為的訣別。如果一個人有了懺悔的需要,是因為他發現了美好而光明的東西。懺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意味著完全袒露內心,正視自己的過失,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懺悔能潔凈靈魂,在懺悔中,我們能認識并改正已犯下的過錯,在此基礎上防止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并且不斷地改進并完善自身。其實,無論是學佛修行,還是工作生活,都應該正視自己的不足。唯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夠使自己更完美,由此使生活更完美。

敲響心靈的懺悔之鐘,以莫大的勇氣,嚴肅而誠摯地看待自己的瑕疵,探索內心,找出自己的缺陷,并誠心改過這些缺陷,修一顆真誠的懺悔心。

心不動,榮辱皆安定

“不動心”是一個人修養和定力的體現,若一個人心無定力,就會被外界環境左右,隨外界的境遇而動搖。佛家認為,心是一切的基礎,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入定,必須先從修心開始。修心即是凈心,心靈不隨外物而轉,就能達到心智的自由。

五色幡升空時迎風飄動,一僧說是幡動,一僧說是風動,六祖惠能從旁邊經過,笑談,既非風動,也非幡動,乃二僧心動。

風動、幡動,都不過是外境的變遷,不動心,才能真正認清自我,保持內心的安寧。

人們想要凈心時,往往習慣于用理性去控制,但這樣做很可能適得其反。雖然在不斷告訴自己“不能動心,不能動心”,其實這個時候心已經在動了;提醒自己“心不能隨境轉”,這個時候心已經轉了。真正的凈心不是刻意控制,也不是刻意把握它。什么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因外在環境而波動。心不動了,人就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從而可以凈化自身。

仰山禪師有一次請示洪恩禪師:“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

洪恩禪師回答:“我給你說個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內有一獼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獼猴從東西南北窗邊追逐猩猩。猩猩回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六只獼猴,六只猩猩,不容易很快認出哪一個是自己?!?/p>

仰山禪師聽后,知道洪恩禪師是說吾人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鼓噪繁動,彼此糾纏不清,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認識哪一個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禮謝道:

“適蒙和尚以譬喻開示,無不了知,如果內在的獼猴睡覺,外境的猩猩欲與它相見,且又如何?”

洪恩禪師便下繩床,拉著仰山禪師,手舞足蹈似的說道:

“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的果實,豎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仰山終于言下契入(在言語中體會佛法真意)。

人之所以難以認清自己,是因為真心蒙塵,就像一面鏡子,被灰塵遮蓋,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體的形貌。真心不顯,妄心就會占據人心,時時刻刻攀緣外境,心猿意馬,不肯休息。

不識本心,內心不定,心就會隨物轉;倘若能了知自己的心,動靜如一,那么萬象萬物都可以隨心而轉。凈心才能入定,從而擺脫外物的牽絆;心不因外物而動才能真正認清自己,遇到順境不動,遇到逆境也不動,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靶牟辉谘?,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不管世間如何變化,在心靜的人看來,都是一樣。

可是,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心不但無法靜定,無法轉物,還常常隨著外境的變動團團轉。心靈之所以做不了主,是因為世間誘惑太大,我們容易被虛名所惑,被虛利所迷,無法擺脫欲望的糾纏。

人們常常有一種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做事的動機往往不是那么明確,看到別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去行動,尤其是在通往成功、幸福、快樂的道路上,一切似乎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

俗話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蹦茉诙鄶等说姆穸ㄖ锌隙ㄗ晕业娜耸蔷哂写笾腔鄣娜?,也是能走向成功的人。能夠在多數人的打擊中昂然挺立,堅持自己的判斷,不為外物所動,這樣的人一定能有所成就。只要心中澄澈清明,就不會被欲望牽制。

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優點

有一位得道高僧說:“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塊陋石,那么你可能永遠只是一塊陋石;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塊無價的寶石,那么你就是無價的寶石?!?/p>

人如果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就是成功的一半,關鍵在于,人很難做到正確地看待自己。

佛陀或者高僧度人,就是要教人們找到自身的慧根,告訴人們成佛的關鍵在于自己的修為和領悟。度人的第一任務,是教會別人認清自己的優點。

有一次,石屋禪師和一個偶遇的青年男子結伴同行。天黑了,那個男子邀請禪師去他家過夜:“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過夜,明日一早再趕路?”

禪師向他道謝,與他一同來到他家。半夜的時候,禪師聽見有人躡手躡腳地進入他的屋子里,禪師大喝一聲:“誰!”

那人被嚇得跪在地上,禪師揭去他臉上蒙著的黑布一看,原來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來你留我過夜是為了這個!我一個和尚能有多少錢,你要干就干大買賣!”

那男子說:“原來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買賣嗎?”

禪師對他說:“可惜呀!你放著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不去學,卻來做這樣的小買賣。這種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你想要嗎?”

“這種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在哪里?”

禪師突然緊緊抓住男子的衣襟,厲聲喝道:“它就在你的懷里,你卻不知道,身懷寶藏卻自甘墮落,枉費了父母給你的身體!”

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個人從此改邪歸正,拜石屋禪師為師,后來成為著名的禪僧。

在失敗或者不如意的時候,人們往往怨天尤人,覺得世道不公。事實并非如此。人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們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正像故事中所表達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對自身高貴的靈魂視而不見。這個靈魂是我們最忠實的朋友,只要需要它、相信它,它就不會離我們而去。

任何人都不要覺得自己過于平凡、不值一提,每一個人都擁有佛性,關鍵在于能否給予自己肯定。人是可以改變的,一切就看自己怎么看待。如果太早給自己下定論,屈服于現有的命運,那么,一生將只能停留彷徨。

在學會肯定他人之前,應當先學會肯定自己。自我肯定,要有“我能、我會、我可以”的自信。一個能自我肯定的人,自然擁有自信。

每個人身上都有獨一無二的優點,認清自身的寶藏,了知自己的心,對自己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才能實現自我,走出一條正確的道路來。

以自謙的態度提升自己

修行之人,要戒驕戒躁,而對“我”的強烈執著,往往使人無法認清自我而容易自大,在待人處世之時就會表現得傲慢無禮。人一旦忽視了因緣的幫助,而錯認為所有的成就完全是來自于自身的能力與偉大,就容易產生“慢”的心理。

“慢”的表現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源于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而自以為了不起的傲慢。

第二種是自己覺得強過別人而產生的慢心。

第三種是增上慢,在修行中有了一點經驗就覺得自己修成了正果。

第四種是卑劣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酸葡萄心理,自己明明有缺點,卻不肯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甚至鄙視別人的優點和成就。

一個傲慢的人常常會因為過于自大而忽視了身邊人的感受,會漠視甚至傷害到身邊的人。傲慢的人經受不住挫折,一旦遭到別人的批評或者責怪,就容易憤怒,甚至攻擊別人,以求自慰。

日本明治時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隱禪師,常常能用一兩句話給人以深刻的點撥,很多人慕名而至,前來問佛參禪。

有一天,一位官員前來拜訪,請南隱禪師為他講解何謂天堂,何謂地獄,并希望禪師能夠帶他到天堂和地獄去看一看。南隱禪師面露鄙夷之色,開始用刻薄的語言嘲笑官員的無知。

官員大怒,立刻讓身邊的差役棒打南隱禪師,南隱禪師跑到佛像后面,探出頭來對著官員喊:“你不是讓我帶你參觀地獄嗎?看,這就是地獄!”

官員頓時明白了南隱禪師所指,心生愧疚,于是低頭向禪師道歉,官員被南隱禪師的智慧所折服,神情之中流露出謙卑之色。

南隱禪師又說:“看,這不就是天堂嗎?”

在聽到南隱禪師的辱罵之后,這名官員尚未思考禪師的用意便勃然大怒,是對我相的過于執著,一念之間,便墜入地獄;反之,當他以一顆謙卑之心待人時,便身處于天堂之中,這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由此可知,謙虛能夠助人克服傲慢之心,將人從負面情緒的煉獄之中解脫出來。

謙虛是一種美德,古語有云:“謙受益,滿招損?!币粋€謙虛的人,始終將自己擺放在比真正的自我更低的地方,就好像大海本在最低處一樣,位置定得低,才能擁有更加廣闊的提升空間。

有一個學僧在無德禪師座下學禪,剛開始他還非常專心,學到了不少東西。一年之后他自以為學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云游四方,禪師講法的時候他什么都聽不進去,還常常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他的這些行為無德禪師全看在了眼里。

這天無德禪師決定問清緣由,他找到學僧問:“這些日子,你聽法時經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學僧見禪師已識透他的心機,便不再隱瞞什么,對禪師說:“老師,我這一年學的東西已經夠了,我想去云游四方,到外面去參禪學道。”

“什么是夠了呢?”禪師問。

“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了。”僧人認真地回答。

禪師隨手找來一個木盆,然后裝滿鵝卵石,問學僧:“這一盆石子滿了嗎?”

“滿了。”學僧毫不猶豫地答道。

禪師又抓了好幾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漏了下去。

“滿了嗎?”禪師又問道。

“滿了!”學僧還是信心十足地答道。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也不見了。

“滿了嗎?”禪師再問。

“好像滿了?!睂W僧有些猶豫地說。

禪師又往盆里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不見了。

“滿了嗎?”禪師又問。

學僧沒有說話,跪拜在禪師面前道:“老師,弟子明白了!”

學到一點東西就不可一世、盲目驕傲是可笑而且可憐的。一顆謙虛的心正如那盛了石子、沙子、石灰及水的木盆,總是能盛放更多的東西,在日積月累中不斷充盈,謙虛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智者。

驕傲是一種不幸,自負是一種毀滅。俗話說:“謙虛的人馬到成功,驕傲的人途窮日暮?!敝t虛的人,因為看得透徹,所以不急躁;因為想得長遠,所以不狂妄;因為站得高,所以不驕傲;因為立得正,所以不畏懼。

謙虛之人,虛懷若谷,能納百川于胸中;而驕傲自滿,必難吸收有用之物。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只有保持一顆謙虛的心,以一種謙卑的態度處世,才能夠在念念之間一步步接近人生的至高境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朔县| 连江县| 罗定市| 蕲春县| 绵竹市| 本溪| 临西县| 玛沁县| 固始县| 石首市| 禹州市| 克山县| 巫山县| 安图县| 年辖:市辖区| 宁化县| 湖北省| 徐州市| 青田县| 都江堰市| 沙河市| 喀喇沁旗| 岗巴县| 定州市| 历史| 邢台县| 汾西县| 始兴县| 饶平县| 铅山县| 常德市| 新沂市| 淳化县| 莱阳市| 娱乐| 垫江县| 娱乐| 郴州市| 龙胜| 阿图什市|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