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1551字
- 2020-09-27 14:21:20
杜審言
【作者介紹】
杜審言(約645年~708年),字必簡,祖籍京兆,屬于杜氏襄陽支派,初唐詩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他是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的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后貶吉州(今江西省吉安縣)司戶參軍。武則天曾召見過他,令其賦詩,即授著作郎,遷戶部員外郎,后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而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不久起復,累官至修文館直學士。
杜審言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他的詩作大多樸素自然,尤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技巧純熟,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
和晉陵陸丞[1]早春游望
【注釋】
【語譯】
只有宦游之人,才會突然驚訝于節氣景物的變化。只見云霞從海上升起,迎來了黎明,梅花、柳樹的蔥蘢,把春天從江南傳至江北。和煦的天氣催促著黃鶯歌唱,晴暖的陽光使浮萍轉青。正當此際,突然聽到您詠唱這充滿古意的曲調,不禁我歸思涌起,將要落淚,沾濕衣巾。
【賞析】
古詩是可解的,但卻是不可譯的,因為在那刻意儉省的字句后面,隱藏著多過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內容,全需讀者心證。若嘗試用非詩的語言翻譯過來,未免會添加很多冗繁的詞句,從而產生不必要的意象,破壞了古詩本身的含蓄韻味。所以在語譯之后,我們要加上賞析,這賞析并非僅僅賞其韻味,析其筆法,更重要的是通透地解釋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中所蘊含的未言之意。
即以此詩首句而言,為何獨有宦游之人才驚物候更新呢?意在詩外。杜審言本籍襄陽,后遷至河南鞏縣,他長時間在中原地區生活,據考證,此詩作于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在江陰任上,江南的風物、節候,自然與中原地區不同。正因有此不同,所以才會悚然而驚,中原地區此刻尚在寒季,而江南春已至矣。驚此物候不同,所以才起宦游之傷,起思鄉之念,由此可見,首聯與結句“歸思欲沾巾”也是前后相呼應的。
中兩聯即寫詩人所驚所見之江南春季景物,總言云霞、梅柳、黃鳥和綠蘋。先說云霞,這不是在言春,而是在言晨,所謂“一年之際在于春,一日之際在于晨”,故以晨而引出春來,恍惚間一日早起,便驚物候更新。曙光乍現,云霞滿天,但不言曙光映照云霞,卻云云霞迎來曙光,這是詩家語,不可以常理度之。中加一“海”字,正是江南地區近海之景,中原地區是難以得見的。
云霞后再寫梅柳,梅開迎春,柳葉萌芽,此二物正是春天到來之象,但一江之隔,南北物候迥然不同,故云仿佛梅、柳挾春渡江北上。晴暖天氣,黃鶯啼鳴,浮萍變綠,詩人特意著“催”、“轉”二字,則動態全出,春天在其筆下仿佛是有生命似的,正大踏步地從南方北上,所經之處萬象更新,萬物萌發。
如此良辰美景,卻因首聯一個“驚”字而意味大變,詩人見之不喜,反而驚恐,進而哀傷。此哀非獨思鄉而已,首句便點出“宦游”,可見內中也隱含著詩人懷才不遇,不能在中樞供職,而被遠放江南之怨。此思此怨,聯結起來,于是難免要“欲沾巾”了。“忽聞歌古調”一句,點題說明是和詩,所和為陸某之《早春游望》,可惜已經佚失難尋。全詩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如前所述,字字皆錘煉而出,五律之妙便在乎此,愈精簡則愈深邃,言外之意,幾至無窮。
唐詩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