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1394字
  • 2020-09-27 14:21:21

沈佺期

【作者介紹】

沈佺期(約656年~714年),字云卿,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人,初唐著名詩人。他少善屬文,尤長七言,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進士第,曾任通事舍人、考功員外郎,轉考功郎給事中。武后退位后,沈佺期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他得中宗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

《新唐書·文藝傳》稱:“自魏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也就是說這兩人的詩作不脫六朝形式主義的窠臼,但不可否認,他們在唐代詩律成熟過程中也起過一定作用,而且在貶地所寫的某些紀行述感之作感情真摯,技巧成熟,值得后人嘆賞。

雜詩

聞道黃龍戍[1],頻年不解兵[2]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3]

【注釋】

[1]黃龍戍:黃龍在今天遼寧省開源縣西北,是唐代東北方的邊防要塞,戍即戍邊。此詞別本或作“黃花戍”,或作“黃龍塞”。[2]解兵:終戰罷兵。[3]龍城:也寫作“蘢城”,在今天蒙古國境內,是匈奴大會祭天之地。《史記·匈奴列傳》載:“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語譯】

聽說在黃龍那遙遠的邊疆,連續多年都不能罷兵停戰,可憐閨中少婦所仰望的明月,長年都映照著漢家軍營。少婦今春的哀愁之意,正是丈夫昨夜思鄉之情。誰能高舉著戰旗擂鼓前進啊,一口氣攻下那敵方的龍城!

【賞析】

此詩題名為《雜詩》,所謂“雜詩”,唐人李善注《文選》時解釋為:“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其實“雜詩”和詩中常見的“無題”一樣,都等同于沒有題目,當詩短而意賅的時候,實在沒必要再多扣個帽子,即可不定題目。

沈佺期的詩作大有六朝遺風,往往精巧綺靡,但這首名作不同,相對的質樸平實。詩寫閨怨,對遠戍的士兵及其家人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此詩有幾個特色,一是常見的以漢代唐,故有“漢家營”、“取龍城”之語,二是用語儉省,點到即止,言外之意非常豐富。比如首聯為寫戍卒之苦,卻并不直言其苦,“聞道黃龍戍”,是言所戍之遠,“頻年不解兵”即見戰事連綿,則苦處不待明言而自在。

頷聯、頸聯不明寫相思,只說天上明月,同時為閨中少婦和遠戍士卒思親時所見,而“少婦今春意”便即“良人昨夜情”,此意此情何者?自然是相思親人了。這兩聯的出句似單言一事,對句又似單言一事,但其實兩事本為一事,這種手法稱為“互文”,即所謂“參互成文,含而見文”。結尾再盼望有名將出師,盡快取得勝利,取得勝利為了什么呢?參見前文,自然是為了戍卒得以回鄉,少婦得與其夫重聚了。這正是詩歌的筆法,只寫表象,看似不及內涵,但內涵自然從表象中顯露出來。

沈佺期此詩對后世影響很深,比如高適《燕歌行》中“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即化用其頸聯,李白《子夜吳歌》中“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即化用其尾聯。

唐詩常識

五言律句對于平仄的要求很嚴,主要可分為四種句式,即“仄仄平平仄”(少婦今春意)、“平平仄仄平”(頻年不解兵)、“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一為取龍城)。其中偶數字和末字要求最為嚴格,第三字要求比較嚴格,首字則可放寬,比如“聞道黃龍戍”,第一字本該仄卻用平,“可憐閨里月”,第一字本該平卻用仄。至于“誰能將旗鼓”,第三字本該平卻用仄,第四字本該仄卻用平,這是一種特殊的平仄更換,稱之為“拗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崇明县| 彭山县| 迁西县| 彭州市| 拜泉县| 连云港市| 雅江县| 大渡口区| 香港| 利辛县| 桂阳县| 漳浦县| 丰顺县| 贡嘎县| 凌云县| 马公市| 德阳市| 湖南省| 会泽县| 泽库县| 迭部县| 福安市| 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 双江| 崇明县| 道孚县| 乌兰浩特市| 伊吾县| 鹿邑县| 南京市| 遵义县| 龙岩市| 金堂县| 社会| 宾阳县| 大同市| 肇州县| 辽宁省| 白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