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2115字
- 2020-09-27 14:21:20
駱賓王
【作者介紹】
駱賓王(約627年~約684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省義烏市)人,唐初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他少年早慧,傳說七歲即作《詠鵝》詩,成年后曾擔任過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駱賓王升任侍御史,曾一度遭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后出任臨海縣丞,故后人也稱其為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為徐敬業起草了著名的《討武瞾檄》,事敗后被殺或投水而死,也有說逃亡不知所蹤的。四杰中駱賓王留存的作品最多,擅長駢文和七言歌行,無論詩文,風格均清新俊逸,享譽一時。
在獄詠蟬
余禁所禁垣[1]西,是法廳事[2]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3];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4],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5],發聲幽息[6],有切嘗聞[7],豈人心異于曩時[8],將[9]蟲響悲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10]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11]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12],遭時徽纆[13]。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14]而先衰。聞蟪蛄[15]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16],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17],貽諸知己。庶[18]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
【注釋】
【語譯】
秋日之中,蟬聲鳴唱,身為囚徒,我的鄉思濃厚。怎堪那黑發一般的蟬翼啊,卻相對著《白頭吟》一般的哀曲。露水如此濃重,那蟬難以飛入,秋風如此雜沓,蟬鳴愈發低沉。沒有人相信它的高潔啊,這一片衷心要向誰去表述呢?
【賞析】
此詩作于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之職,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他在獄中聞蟬鳴而起悲感,乃作是詩。
中國古代,蟬素有高潔之喻,比如陸機《寒蟬賦序》中就寫道:“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古人不知蟬是吸吮樹汁而活,誤以為是飲露而活,所以認為它不同凡蟲,品性高潔。駱賓王此詩即圍繞這一點而作,除首聯兩句是交代作詩的情境——拘于囹圄,聞秋蟬鳴唱而思鄉——外,后六句都是以蟬自況,可以目之為詠蟬,也可目之為自嘆,詩人本身的形象和秋蟬合而為一,共譜高潔不俗之曲。
“玄鬢”一詞,又稱“蟬鬢”,本指女性將鬢發梳成蟬翼形狀,詩中則既象征著真實的蟬翼,又說明了詩人自己的黑發;“白頭吟”既可認作是詩人詠嘆《白頭吟》詩,也可認作秋蟬鳴叫,低廻婉轉,聲如《白頭吟》詩。“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既可認為是直指蟬影、蟬聲,也可認為是詩人所見的蟬影,所聞的蟬聲。“無人信高潔”,這“高潔”的主語既可以是詩人,也可以是秋蟬。總之全詩似真似幻,似詠蟬又似自嘆,詩人本身的形象和墻外樹上秋蟬的形象統合為一,其意如是:
我(蟬)雖青春,卻近末路,身陷囹圄,哀鳴之聲日漸低沉,無人愿意傾聽,無人能夠相信,此一高潔之志,究竟要向誰來傾訴呢?
詩歌的趣味,就在真與幻之間,似與非之間,借物以詠志。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中說:“詠物詩不待分明說盡,只仿佛形容,自然已到。”駱賓王此詩,正得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