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929字
- 2020-09-27 14:21:18
柳宗元
漁翁
【注釋】
【語譯】
漁翁在夜間依傍著西山而宿,清早起來汲取湘江之水、點燃楚地之竹來晨炊。等到炊煙消散,紅日初升,岸邊便已不見了他的身影,只聽得一聲“欸乃”,小舟已深入碧綠的山水之間。再回頭看那天邊的景色,船下中流,西山上的云彩無心地互相追逐。
【賞析】
此詩當為柳宗元貶謫永州后作,描寫了漁翁一天的生活,晨起先炊,然后劃舟離岸,晚間再傍西山而宿。但是詩卻從晚間寫起,直至晨起舟行,故意前后不接,留下大段空白,才可見“巖上無心云相逐”的清雅自然之妙。而且更精妙的是,從始至終,漁翁本人的形象都并沒有出現,晚間歇宿,漆黑一片,自然難見,晨起但見“燃楚竹”的炊煙,又不實指,待“煙銷日出”時,舟已行遠,故“不見人”。可見詩人雖然所寫漁翁,而其意正不在漁翁,在乎山水之間耳。
詩篇不長,但可圈可點處甚多,首先“清湘”、“楚竹”,并不僅僅指明地點而已,更重要的是可使讀者聯想到屈原,那潺潺湘流,如屈原之情,青青楚竹,又似屈原之志。詩人寫此,是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后想望山水之趣,追求“無心”之境,同時也順便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不與俗流同污。其次是山水本綠,卻在詩中把“綠”字當動詞用,仿佛是那“欸乃”一聲喚綠了山水,則靜中見動,靜中聞聲,將人與自然完美地契合起來。再說結句,“無心”本是道家所言物我兩忘的境界,陶潛《歸去來兮辭》中即有“云無心而出岫”句,指自然之道,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比俗世的紛爭更要雋永而珍貴。
蘇軾在《書柳子厚〈漁翁〉詩》中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也從此說,云:“東坡刪去后二句,使子厚復生,亦必心服。”然而同為南宋末年的劉辰翁卻認為:“此詩氣澤不類晚唐下,正在后兩句。”無疑劉辰翁所言至當,前四句所寫純然是景,其中趣味過隱,若不著后兩句點明主旨,則正是晚唐氣象,欠缺了盛唐的直率。而從山水更放大視野,直至高天浮云,自然之味也更濃厚。后兩句正是文眼所在,豈可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