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真誠與痛苦》:心理治療,其實就是鼓勵人說真話的游戲
- 少有人走的路6:真誠是生命的藥
- (美)M.斯科特·派克
- 5875字
- 2020-09-25 15:57:11
真誠可以讓你成為真實的自己,保持自己的靈魂。
1990年1月29日,星期一。
《美國今日新聞》用一整版刊登了一則廣告。在版面的左下角,可以看到幾行清晰的小字,那是美國鄧白氏集團的名字。
鄧白氏集團是世界著名的信用管理公司,堪稱行業巨頭,而版面的其余地方只印了幾行粗體字:
我正乘飛機穿越內布拉斯加州上空,距地面三萬英尺,聽起來,鄰座男人似乎能給我帶來一些機會。
我想請他喝杯酒,不過,這之前,我必須先借故離開,打一個電話。
我打電話給鄧白氏,查詢該男子公司的信用。
三分鐘后,我回到座位上,并請最好的新朋友喝了杯啤酒。
這個耗資不菲的廣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它不經意間暴露了人與人交往存在的問題:
其一,一個人主動結交你,可能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帶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他喜歡的也并不是你這個人,而是能從你身上撈到的某種好處。
其二,說假話的人越來越多,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當真誠缺席之后,虛偽便開始主宰心靈。
其三,虛偽并不是赤裸裸的,總會穿上“禮儀”的外衣。不過,在表面的客客氣氣背后,卻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以上三點就是當今人際關系面臨的現實。我不是危言聳聽,如果聽任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總有一天,我們人性中的真誠、善良和美好會被摧毀殆盡。
我們的真誠正在流失
絕大多數人認為,人際交往需要禮貌和良好的教養,但我認為,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廣告中,那個商人的行為可謂周全得體:他離開座位時,先道了歉;回來后,又請鄰座的人喝酒。這些行為看起來十分禮貌和有教養,但問題是,態度友好并不代表內心善良。他道歉離開的目的,是為了去調查對方的信用等級;他請人喝酒,更像是在布下圈套。他與對方建立關系的整個過程,每一步都充滿了虛偽、狡詐、算計和謊言。他與對方的關系,是獵人與獵物的關系。
每個人都活在關系中,沒有人可以孤獨地生存。任何兩個人以上的交往,都是在形成關系。就拿廣告中的那位商人來說吧,他受雇于某個公司,與公司形成了關系;他乘坐飛機,與航空公司形成了關系;他給鄧白氏集團打電話,與這家信用管理公司形成了關系;他打電話本身,也是與電信公司形成關系;而他請鄰座乘客喝啤酒,又與某位啤酒生產商形成了關系。不僅如此,他的一切行為都是以一個更大的關系作為背景,那就是社會。
人活著,就是在不斷建立關系,與父母的關系,與配偶的關系,與孩子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與同事的關系……人生的飽滿,其實是關系的豐富。真誠的關系能夠給人帶來堅實的存在,而虛偽的關系注定會扭曲人性。
這個廣告之所以引起我的不安,是因為它堂而皇之地宣揚:人可以用“禮儀”作為幌子,與別人建立虛偽的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人們始終處在欺騙與被欺騙、利用和被利用之中,時時刻刻膽戰心驚,不敢敞開心扉,不敢說真話、實話和有良知的話,因為稍不注意,就會遭人暗算。于是,我們只能將自己深深隱藏起來,在焦慮和恐懼中,用滿嘴假話、空話和違心的話來保全自己。哪里還有真話和真情呢?置身于這樣的關系中,如果誰還認為生命能健康成長,人性能正常展開,他很可能已經病入膏肓。
這個廣告令我如此不安,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對于廣告中的場景,大部分人早就司空見慣,甚至覺得理所當然,這才是真正讓人憂心忡忡的地方。
人與人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禮儀,而是真誠。
禮儀雖然必不可少,但如果濫用,反而會鉗制住良知,成為捆綁生命的絞索,讓人變得虛偽。缺乏真誠的禮儀足以使人淪為“禮貌的僵尸”和“禮節的傀儡”。
而目前的情況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話和真情就如同原始森林,遭到無情掠奪和肆意砍伐,日益貧瘠,真誠更是如同珍稀動物一樣,瀕臨滅絕。我們的時代不僅在商業的世界,更是在精神的世界中進行著瘋狂大甩賣,真話和真情正以低廉到可笑的價格被拋售,連討價還價的機會都沒有。商人不顧廉恥地販賣假貨;記者為了迎合讀者,小心翼翼刪除真相;政客用幾塊磚勉強壘個雞窩,卻把自己的政績吹噓成一座宮殿。
隨著真誠日漸流失,精神世界普遍的沙漠化,以及人際關系中的謊言與虛偽、狡詐與欺騙、利用與被利用,我們的內心勢必越來越孤獨、寂寞、空虛,也越來越焦慮、不安和恐懼。
從事心理治療多年,我深知: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不真誠,充斥了太多的說教和虛情假意,孩子的性格就會扭曲;如果夫妻之間關系不真誠,總是欺騙、試探,彼此缺乏信任,婚姻注定要出現危機;如果整個社會都充滿機謀算計,我欺騙你,你利用我,誠信的基礎被摧毀,人們就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不真誠是心理疾病的“根”
心理治療,其實就是鼓勵人說真話的游戲。
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成因,是長時間浸染在不真誠的關系中自欺欺人,導致人的愧疚積聚,內心扭曲,以至于所見和所想完全與客觀事實不符,無法做真實的自己。
心理醫生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讓病人說出真相。他們必須敞開心扉,對患者開誠布公,與他們建立起真誠的關系。只有在真誠的關系中,患者病態的心理才會慢慢恢復,因為在不真誠的關系中,真誠關系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治愈力。
如果心理醫生不能用真心和真情對待病人,治療效果幾乎為零。其實,不僅是心理醫生,父母對待孩子、丈夫對待妻子、妻子對待丈夫等各種關系,都需要真心與真情作為基礎。
可以說,真誠是生命的藥,而“不真誠”則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
每個人的關系都是由內而外逐漸展開的,在表層關系上,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戒備心理,各自都戴著一層保護的“外殼”,所以,表層關系中的不真誠固然會給人造成負面打擊,但不至于是毀滅性的。而最致命的打擊,通常發生在這類時刻:當你以真心對待他人時,卻遭受了欺騙;當你付出真情時,卻被愚弄。這樣的情況往往發生在內層的親密關系中,比如夫妻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親密關系是生命的內核,一些人之所以能夠承受住外界的欺騙和謊言,就是因為他們還可以從親密關系中聽到真話、感受真誠,以此滋養生命。一旦親密關系也被謊言和欺騙攻陷,生命的內核被破壞,他們的精神也會隨之崩潰。
在親密關系中,任何不真誠的行為都會給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姑娘,她最大的問題是無法進入親密關系,以至于直到30歲還沒有談過一次戀愛。愛麗絲長得非常漂亮,追求者眾多,其中不乏她很喜歡的,但每次當關系逐步深入時,她都會忍不住逃離。
愛麗絲還告訴我一件事,她小時候并不叫這個名字,后來因為特別喜歡《愛麗絲夢游仙境》這本奇幻小說,才改名叫“愛麗絲”的。
根據我的經驗,女性無法進入親密關系,往往是因為童年時與父親的關系出現了問題。愛麗絲的父親是一位政客,在家里非常強勢,母親對他唯命是從。為了弄清楚父親對愛麗絲的影響,我問她:“你想到父親時,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沉默了一會兒后,愛麗絲回答說:“一根羽毛!”
“什么?一根羽毛?!”我很驚訝。
“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每次想到父親時,腦海里總會浮現出一根羽毛。”愛麗絲說。
“小時候,你經常與父親交流嗎?”我問。
“我不知道說教和講大道理,算不算是一種交流。如果算,那他每天都會和我交流;如果不算,那我們就從來沒有交流過。”
“你的意思是,每次都是你充當傾聽者,他從來不聽你講話嗎?”我小心地問。
“是的,他總是喋喋不休,要求我這樣,要求我那樣,從來不問問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愛麗絲回答道。
“愛麗絲,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可以肯定你與你的父親根本沒有交流。也許這就是你一想到他,腦海里會浮現出一根羽毛的原因。羽毛是飄浮不定的,代表你與父親的關系若即若離,他一直在你的眼前,但卻只像一根飄浮的羽毛,無法走進你的心里。”
“沒錯,父親從來都不會向我敞開心扉,而且他說的和他做的并不一致。一次,他競選失利了,連我的同學都從電視上看見了他一臉沮喪的樣子,但在我面前,他卻依然裝腔作勢。”
“也許,你的父親是不想讓你替他擔心吧。”我說道。
“但是,家人之間不是最該坦誠相待的嗎?”
愛麗絲的話,正戳中了問題的實質,而這也是她無法進入親密關系的原因。在健康的家庭中,父親與女兒的交流是真誠的,沒有偽裝和虛假,所以父女間的關系也會是牢固的、值得信任的。因為這種關系,女兒能獲得強大的安全感,而有了這種安全感,她才能變得自信,并敢于信任他人,這是成長的重要根基。與此同時,她還能從中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將生命在另一種親密關系中展開。遺憾的是,愛麗絲的父親一直以假面目示人,沒有敞開心扉與女兒進行真誠的交流,更不曾傾聽她的心聲,只會喋喋不休地說教。所以,他的形象才會在女兒心中變成一根羽毛,虛無縹緲,不真實,也沒有什么用處。
長久處在這種關系中,愛麗絲一方面對異性缺乏了解和信任,對愛情心存恐懼;另一方面卻對虛幻的世界入迷,這就是她沉迷于《愛麗絲夢游仙境》并改名的原因。
愛麗絲與父親的關系原本是她生命的內核,她精彩的人生本該從這個內核逐次展開。只可惜這個內核卻由于摻雜了太多虛假而遭到了破壞。如果不及時修復,愛麗絲不僅很難與異性建立起親密關系,她的生命也將難以向外延展。
真誠,并不是不發火
“真誠”,在很多人的概念里,是個老派而古怪的詞,或許有些人早就把它當成過時的東西了。但現在,我將重新定義“真誠”,使這個詞煥發生機。
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之所以需要禮儀和教養,是為了避免傷害他人的感情,或是為了避免產生沖突。社交場合中,禮儀和教養不可或缺。但是,當我們想建立更深入的關系時,僅僅靠禮儀是行不通的,必須要以真心對真心,以真情對真情,真誠相待。尤其是在夫妻關系及親子關系中,失去真誠就失去了一切。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紳士風度津津樂道,在很多人看來,紳士風度就意味著始終彬彬有禮、溫文爾雅,遇到任何事不憤怒,也不發火。19世紀的英國紳士奧利弗·哈瑞福說過:“真正的紳士,從來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的感情。”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紳士風度的實質,而關鍵就在于“無意識”。
什么是“無意識”?就是沒有察覺,渾然無知,比如自己做了一件事,卻沒意識到為什么要做,在對自己的行為和動機沒有深入了解時,就已經懵懂地行事了。心理醫生都深諳一點:人的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由自己也無從察覺的隱藏動機引發的。人們去做某件事情時,會有一些表面的原因,這些是能被意識察覺的,也是能說出來的,但是在這些原因的背后,必然還隱藏著上千種看不見的原因。看得見的原因如同海面上的波濤,看不見的原因則是大海深處涌動的暗流,這力量洪荒、原始,卻不可抑制地推動著人們的言行。在深層的原因中,往往隱藏著生命的秘密,而心理醫生的任務,就是讓病人透過表面的原因看到深層的原因。
《托馬斯福音》中寫道:“將內心呈現出來,它將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將摧毀你。”所謂呈現內心,就是將“無意識”的東西轉化為“有意識”,改變無知無覺的狀態。弗洛伊德說:“心理咨詢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塑造有意識的思考能力,從而使這些思考代替他們的癥狀。”如果不這樣做,人會永遠渾渾噩噩,哪怕被摧毀了,都想不通其中緣故。前面說到的愛麗絲,她之所以求助心理醫生,就是為了找出自己行為背后的“隱藏動機”,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每到感情的關鍵時刻,就會“無意識”地轉身逃跑。她本人其實很討厭這種行為,卻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只有讓“無意識”的動機浮現在意識之中,才能免于被“無意識”肆意支配。
“無意識”行為因為不易被人察覺,所以也很難控制。很多人都發過無名火,這種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發火的情況,就是“無意識”的表現。下面這個有關無名火的故事,就能幫我們揭開“無名”之火背后的“有名”真相。
威爾·克拉克森與妻子薩拉經常為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吵得翻天覆地。一天,薩拉到超市購物,威爾讓她順便買瓶紅酒,結果薩拉忘記了。誰知道,威爾為此暴跳如雷,如同整個世界崩塌了一樣。薩拉驚慌失措,更萬分委屈,心想:“不就是忘了買那瓶該死的紅酒,至于發這么大的火嗎?”表面上看,威爾發火的原因是妻子忘記給他買紅酒,而“隱藏動機”卻是他覺得妻子不重視他,不尊敬他,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區區一瓶紅酒,真的能傷害一個人的自尊,讓他如此大動干戈嗎?威爾之所以會反應過度,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戳到了他的隱痛。原來,在威爾的童年時代,他的母親總是忽視他,不滿足他的各種需求,這讓他感覺很受傷,潛意識里積蓄了對母親的憤怒,后來,他將這種憤怒投射到了妻子薩拉的身上。
威爾對妻子的勃然大怒,是一種“無意識”的表現。也就是說,他根本意識不到自己雷霆大作的“隱藏動機”,不知道自己因為紅酒發怒的背后,是童年積攢起來的傷痛與憤怒。如果威爾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就永遠無法改變自己的感受和行為。而我對威爾進行心理咨詢,就是想方設法讓他將“無意識”的東西浮現到意識中來,覺察到自己的“隱藏動機”。
一個人如果總是覺察不到自己的“隱藏動機”,對事情的認識就必然不客觀、不真實。比如威爾,他把妻子當成了母親的替身,這種認知上的錯位,是對現實的一種扭曲。
當這類“無意識”出現得越來越多時,人就會愈發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以至于渾然無知中就傷害了別人。而與之相反的,則是“有意識”,是指一個人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隱藏動機,對自己的行為、行為的結果以及將要承擔的責任,都有清醒的認知。這也正是奧利弗所說的“紳士風度”。
“紳士風度”絕不是做“禮貌的僵尸”或者“禮節的傀儡”。有紳士風度的人,不會簡單地以是否傷害別人感情為標準,而是以真誠為準繩。如果有人心懷叵測,肆意侵犯他們,或者欺騙和愚弄他們,他們也必然會用憤怒來回擊。
“紳士風度”不等于做“爛好人”,更不需要什么都容忍。紳士風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覺察內心深處涌動的真實意圖,并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哪怕是憤怒,也會毫不虛偽地表達出來。他們在與別人建立關系時,不會“無意識”地將情感投射到別人身上,產生認知上的錯位,不會像威爾那樣,將對父母的怨恨發泄到親近之人身上。尤其是在建立深入的關系時,他們更會呈現真實的自己,也更會接納真實的別人,以此作為真誠關系的根基。
在《不一樣的鼓聲》中我們已經知道,真誠關系并不是彬彬有禮,反而常常會出現分歧和沖突。但恰恰是這種分歧和沖突,使人與人的關系遠離了虛假和偽善,從“混沌”狀態最終進入“空靈”,達成了共識。
如果一味地強調禮儀和禮貌,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只會停留在表面,自己也很容易成為道貌岸然之人。而只有說出真話、實話,只有付出真心、真情,才可能與別人建立深入的關系,同時,自己也不至于失去自我。
西班牙哲學家烏納穆諾曾說:
“我一貫且堅定地相信:一個人最高尚的品德應該是真誠,而最令人不齒的毛病是說謊。謊言會導致以下派生物——裝腔作勢、虛偽和夸夸其談。”
“我同樣深信,如果所有人都能在任何情況下講赤裸裸的真話,我們就能理解彼此。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嘴對著良心說話,我們就能消融隔閡,肝膽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