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1)
- 做人做事枕邊書(大全集)
- 趙凡禹
- 5451字
- 2014-03-25 23:02:46
不要迷失自己。
的確,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學家們也都這么說。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個氫氣球,并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后,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受暗示性越強。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于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你也有從眾心理嗎?你是否也在“巴納姆效應”中迷失自己?
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
有句古語,叫做“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人心難測。知人難,為人知更難。而要知己,則是難上加難。所以有“人貴在自知之明”之說。
然而,一個人要想認識自己,又談何容易?一輩子不認識自己而做出了可悲之事的大有人在。在今天,還有一部分青年正是由于不認識自己,不充分理解今天這個社會中的情況,而受不得一點點挫折、打擊,悲觀、失望、苦惱、抱怨、彷徨,終日在哀聲嘆氣、無所事事中把時光輕易地放走。
認識自己,是非常困難的。但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做人的一個最起碼要求。
對于有些人來說,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只有自己不知道。由于難得有一個真實的參照系來評估自己,所以,我們往往能夠很自信地干傻事。
請你先好好地認識自己吧!你也許可能解不出那樣多的數學難題,或記不住如此多的外文單詞,但你在處理事務方面卻有著自己的專長,能知人善任、排難解憂,有高超的組織能力;也許你的理化差一些,但寫小說、詩歌卻是能手;也許你連一張椅子都畫不好,但你卻有一副動人的好嗓子。也許……所以做人,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如果能揚長避短,認準目標,抓緊時間把一件工作或一門學問刻苦認真地做下去,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認識你自己,就好像你多了一雙睿智的眼睛。
古人早就說過:“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有在你認識了自己之后,你才能自信起來,堅定起來,成為有韌性有戰斗力的強者。
認識你自己,充實你自己,這樣你就不會哀嘆:世界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點。
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對自己的關愛,從不去問“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之類的問題,偶爾想起,也不過茫茫然一片空白。
在人生這個舞臺上,正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就要探討認識自己的問題。這里所說的認識并不是像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講的道理一樣,對于那些身外之物我們還是應該去追求的。我們不反對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鼓勵人們這輩子禁欲,下輩子進天堂享福。
正好相反,我們要極力鼓勵人們去追求現實的身外之物,因為畢竟只有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們今生今世過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們這輩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時我們也絕對不贊同將這些身外之物當作惟一。那些將身外之物當作惟一的人,當追求得到滿足后,又會很迷茫,結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該往哪里去,于是會墮落,尋求感官享受。
可見人必須清楚地認識自己,不但要建設極大豐富的物質家園,同時還需要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質,但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一定要有精神。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經不起人們的推敲,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無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滿足。
人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究竟是干什么的,必須有個十分清晰的描述。離開了這個描述,人就會迷茫,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會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徘徊,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從一個試驗開始認識你自己。
你究竟有多了解你自己?你對自我形象的固有認識對你的成功有幫助嗎?
讓我們來做個試驗。
首先,你需要把能夠描述你自己的一切特征或人格特質,以及相信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的想法都寫出來。請注意:不是你認為別人會如何看你,而是你如何看你自己,把這些以任意的順序寫出來。我們的人格都有多個方向,而每一個方向對于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成就,都會有一些影響。如果你想開始得容易一點,就按下面這個技巧去做先寫出你覺得足以描述你自己的一些詞語,如“老實”或“自信”,或多字詞語,如“專心致志”或“心胸開闊”。
接著,要注意,寫的時候要用你平時不慣用的那只手,例如,如果你是慣用右手的話,就用你的左手,以此類推。這樣做也許會有困難,而且你也許必須要把字寫得大大的,但是只要你繼續做下去,你就會發現,事情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只要你在事后能夠將每一個字辨認出來,你就不需要為你的字寫得歪歪扭扭而操心。現在就開始寫出你的清單吧,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如果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能夠保持放松的話,是會有幫助的。當你減少了有意識的左腦的干擾之后,更深入的、誠實的洞察就會顯現出來。
人的大腦的左半邊與語言和邏輯有關,而右半邊則與直覺和感覺有關。你慣用的那只手和你身體的同一邊,都是由你大腦的另一邊來指揮的,例如,你的右手和右半邊由左腦來指揮。因此,當你在做上述試驗的時候,你的左右腦中比較不慣用或屬于潛意識的那一邊會在某種程度上被運用出來。這個簡單的試驗可以從意識下帶出一些洞察,而這些洞察,如果你用自己慣用的那只手來寫的話,可能就會寫不出來了。只有當它們被你發現了,你才會意識到它們是真實的。你最先所寫的一些勉強可以認得出來的字,也許是可以預測的,而且也和你用較常用的手寫出來的那些是一致的。但是當你繼續寫你的清單,并且容許你的潛意識自由發揮的時候,你就會得到更多具有透露性的自我形象的詞語了。當有明顯的矛盾即對平時的印象構成巨大沖突發生的時候,你需要對自己完全的誠實,分辨哪一個才是真正適用的。通常使用慣用的手所寫出來的那張清單,看起來會像是為了供“大眾消費”而寫的,并不會明確指出更深層的自我信念。例如,你用慣用的手寫出來的“聰明”,在用非慣用的手來寫時,就可能變成“圓滑”,甚至是“投機取巧”。在很多試驗的例子中,親戚和親近的朋友會確認說,用非慣用的手所寫出來的比較接近事實。
仔細審視你單子上所列的每一個詞語,如果你不能夠確定你所寫下來的某一些詞語的確定意義,試著把每一個詞都用一個句子來加以表達不過你要再次用你非慣用的那一只手來寫。這些詞語的每一個都可以予以擴大,成為一個或更多的特定概念的敘述句。例如,“友好”可能會包括“我喜歡別人來我家做客”這個特定的信念,而“腳踏實地”則可能涵蓋“我很會自己動手做東西”。這一些使用非慣用的手寫下來并且擴大成為更明顯的句子的信念,才是有可能解釋你的行為和結果的信念,而不是那些你立刻就可以察覺的少數信念。
接下來是“自我催眠”,將每一個信念都放在你的心里來加以測試。首先,先選擇一個你認為是正面的信念,然后想象你自己現在正處于這樣一個實際發生的狀況中,而且在這個狀況里,你的這個信念正在付諸實現。舉例來說,如果你很擅長于吸引兒童的興趣,比如講故事、唱兒歌,你就想象你自己正在這樣做,而且正在享受自己做得很好的感覺。這個例子也許正是受到你的清單上“友好的”或“令人喜歡的”這些詞語激發而產生出來的。為了讓感受更真實,你需要想象一些視覺上的東西可以是小孩的臉、故事書以及你周圍的任何事物。如果你可以感覺自己聽到的任何聲音,包括你自己講話、唱歌的聲音,或是體驗到任何與你正在做的事情有關的感覺,那么這種真實性就更為強烈了。換句話說,你最好動用起自己的感官,必要時五種都要用到,其中視覺、聽覺和感覺是最為重要的。這種感覺很像是自我的催眠,你必須讓自己先進入一個放松的狀態。
現在將情景轉到一些不會令你覺得喜悅的事情上,也就是那些負面的自我信念。舉例來說,你的同事正在熱烈討論著什么,但你卻插不上嘴,你不喜歡看到自己正在這么做或處于這樣的狀態。這也許就是“拘束的”“害羞的”“難以交流的”這些詞語所激發出來的。你可以回想一次過去的不好的經歷,也可以去想像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個事情,如同上面一樣,把它感覺得越真實越好。
通過上述的兩個步驟,你已經體驗到自己的兩個不同的形象正面的和負面的,分別反映出某一個特定的自我信念。把這兩種想象加以比較,你會開始看到一些差異。這并不是指這兩個情景在內容方面的差異,如講故事、唱兒歌和難與同事交流兩個事情上的差異,而是視覺、聽覺和感覺等方面的差異。
也許這是你第一次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了解你的自我形象。在重新審視之后,你就可以運用那些令人產生力量的詞語,創造你希望擁有的信念,改變那些不再有用的信念,進而把自己的潛能開發出來。
你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他的為人。
歐洲有一句名言:“一個人的自我思想決定他的為人。”行為是思想綻放的花朵,人們外在的言行舉止,無論是自然行為還是刻意行為,都是由內心隱藏的思想種子萌芽而來。
美國皮套業的明星約翰·比奇安,曾經是一名警官,只是喜歡在業余時間做皮套。后來,他創辦了全美最大的制造皮套和皮帶廠家比安奇國際公司,專供執法人員和軍方使用。他也擔任過亨廷頓控股公司的顧問和瑟法里公司的發言人。比安奇在這個行業有極大的吸引力,當他出現在皮套展覽臺時,展廳的人們排著長隊,只為一睹他的風采,就像西部鄉村歌星會見他的歌迷。他給別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信不信由你,三十八年前,我還年輕的時候,在咖啡廳干過活,我看見公司的老板進進出出,我觀察他們時就問自己:什么使他們與眾不同?他們在干些什么?我應當好好研究一下。我發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們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充滿信心。他們無所畏懼,他們是自信的。從那時起,我反復思考,后來發現,恐懼是許多問題的根源。你必須對自己有信心,如果你自己沒有信心,任何人都無法相信你。”
萊尼特是一名普通的修理工。他的朋友們條件與他差不多,但薪水卻都比他高,住在高級的住宅區。萊尼特覺得很困惑,究竟自己什么地方不如他們?在見過心理醫生之后,他找到了癥結所在。他發現自從他懂事以來,就極不自信、妄自菲薄、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他總是認為自己無法成功,也從不認為自己可以改變這一點。于是,他痛下決心,再也不自我貶低,要信心十足。他辭掉了原來的工作,通過面試,進入一家知名的維修公司,兩年之后,成為行業中的著名人士。
在上面的兩個例子中,他們的成功都被他們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個人對自我的態度,既可以作為武器,摧毀自己,也能作為利器,開創一片無限快樂、堅定與平和的新天地。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中提到“自我接受”這個概念。他說:“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我們的心靈常常因為罪惡感,以及過去和現在所犯的種種過錯而自慚形穢。我們漸漸缺乏了尊敬和喜愛自己的能力。為了學習喜歡自己,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缺點,容忍自己的缺點。這并不是不思進取、懶惰或是什么,這只表示我們必須認識到沒有人,包括我們自己,能夠100%地優秀。要求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更是荒唐。所以,千萬別這么苛待自己。有時候,我們要試著練習自我放松,取笑自己的某些錯誤,要學習喜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