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影像醫(yī)學·心血管系統(tǒng)卷(第2版)
- 金征宇 呂濱主編
- 6223字
- 2020-09-24 15:56:32
第三節(jié) 心血管CT檢查
一、心臟CT正常解剖和測量值
(一)位置形態(tài)
心臟位于中縱隔內,胸骨及第2~6前肋后方。心臟大體上有三個面、兩個緣:心臟前面,也稱胸肋面,朝向左前方,大部分由右心室構成,相當于第2~6前肋軟骨的水平;心臟后面,主要為左心房構成,朝向右后方;心臟下面,即膈面,大部分由左心室構成,朝向下后方。心臟左緣,主要為左心室,心尖指向左下方;右緣,上段為右心房,下段為右心室。心臟表面:房室溝,為心房和心室的分界;房間溝,為左右心房的分界;室間溝,為左右心室分界。圖2-3-1顯示心臟正面。

圖2-3-1 心臟CT容積再現(xiàn)(VR)圖像顯示心臟正面
1.左心室;2.升主動脈;3.右心室;4.右心房;5.肺動脈;6.右冠狀動脈
(二)心臟CT正常解剖 1.心腔及房室瓣口解剖 (1)右心房:
形態(tài)似四方形,分為前方的右心耳部及后方的腔靜脈竇部。右心房的內壁前、后兩部以肌性隆起的界嵴為界。界嵴發(fā)出梳狀肌延伸至右心耳內,呈網(wǎng)狀。右心耳呈三角形(圖2-3-2),基底部寬大。上腔靜脈開口于右心房的右上方,無瓣膜結構;下腔靜脈開口于右心房右下方近房間隔處,開口處前緣有一半月形瓣膜。冠狀靜脈竇開口位于下腔靜脈與右房室口之間、房室結后方約5mm處(圖2-3-2)。

圖2-3-2 心臟CT容積再現(xiàn)(VR)圖像顯示右心房
1.右心房耳部;2.右心房靜脈竇部;3.上腔靜脈;4.右心室;5.動脈圓錐;6.右冠狀動脈
(2)右心室:
似三角形或是燒瓶狀。右心室腔分為三部分:流入道、流出道(圓錐部)和竇部。以室上嵴為界,將流入道和流出道隔開,因此肺動脈瓣與三尖瓣無纖維性連接。流出道(圓錐部)上界為肺動脈瓣口,下界為室上嵴,其內壁光整。右心室乳頭肌大致分為三組,其中前組乳頭肌最為恒定和粗大,后組及隔側乳頭肌較細小。乳頭肌頂部發(fā)出腱索附著于三尖瓣游離緣。右心室測量:右心室壁厚度約為左心室的1/3,心底部較厚,心尖部較薄,平均厚度約4mm。圖2-3-3顯示右心室。

圖2-3-3 心臟CT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右心室
1.右心室流入道;2.右心室小梁部;3.右心室流出道;4.右房室瓣口;5.右心房;6.上腔靜脈
(3)左心房:
左心耳位于左心房的左上方,為原始左心房退化而成。其形態(tài)大致分為四種:菜花狀、雞翅狀、風向標狀和仙人掌狀。左心耳狹長,基底部窄,耳緣見鋸齒狀切跡。心房后部有肺靜脈匯入。左心房壁平均厚度約為3mm。圖2-3-4顯示左心房。
(4)左心室:
近似圓錐狀,也分為流入道、流出道和小梁部。室壁肌小梁較右心室細膩。左心室有前、后兩組乳頭肌。左心室室壁厚度約為10mm。圖2-3-5顯示左心室。
(5)室間隔:
將左、右心室隔開。室間隔分為膜部和肌部。
(6)房間隔:
為左、右心房之間的分界,房間隔右心房面有上、下腔靜脈開口,左側近中央卵圓形凹陷,稱為卵圓窩;除下緣外,周圍有增厚的嵴緣。圖2-3-6顯示房間隔和室間隔。
(7)房室瓣:
右房室瓣為三尖瓣,左房室瓣為二尖瓣。三尖瓣位于右房室口,分別為前瓣、后瓣和隔瓣三個瓣葉,前瓣最大,位于房室口與圓錐部之間;后瓣最小,位于右后側;隔瓣大部分附著于室間隔,但其位置低于二尖瓣的附著部。二尖瓣位于左房室口,附著于二尖瓣環(huán)上,前瓣較大,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方,與主動脈左冠竇和無竇的一部分形成纖維性連接;后瓣較小,位于右后方。圖2-3-7顯示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

圖2-3-4 心臟CT容積再現(xiàn)(VR)圖像顯示左心房
A.白箭頭示左心房耳部,黑箭頭示左心房體部;B.四個白箭頭分別顯示四支肺靜脈

圖2-3-5 心臟CT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左心室
1.左心室流入道;2.左心室小梁部;3.左心室流出道;4.前組乳頭肌;5.后組乳頭肌;6.二尖瓣前葉;7.左心房;8.主動脈竇部;9.右心室流出道;10.室間隔

圖2-3-6 心臟CT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房室間隔
1.左心室;2.右心室;3.左心房;4.右心房;5.室間隔;6.房間隔;7.肺靜脈

圖2-3-7 心臟CT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
1.二尖瓣口;2.三尖瓣口
2.冠狀動脈和冠狀靜脈 (1)冠狀動脈:
冠狀動脈主要分為左、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左冠竇,右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右冠竇。通常將冠狀動脈人為定義為16個節(jié)段,國際心血管CT協(xié)會(SCCT)綜合冠狀動脈優(yōu)勢型的各種情況,定義為18個節(jié)段(圖2-3-8)。
1)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將RCA分成1~4段。RCA自主動脈右冠竇發(fā)出后,走行于右房室溝,以第一、二轉折處為解剖標志,分成1~3段,在房室溝與后室間溝的交叉點附近分為后降支(RCA4段)和左室后支(RCA-PLV 16段)。右冠狀動脈主要分支有竇房結支、圓錐支、銳緣支和房室結支。右冠狀動脈血液供應竇房結、右心房、右心室、房室結、左心室膈面或后壁一部分、左心室后組乳頭肌一部分。
2)左冠狀動脈:
左主干(left main artery,LM)為5段,走行于肺動脈與左心耳之間,一般長度0.5~2cm,直徑3~5mm,行至前室間溝分為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為 6~8 段]和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為 11~14 段],有時可見中間支(ramus intermediate,RI),在兩者間發(fā)出。竇房結動脈亦可發(fā)自左主干或回旋支近段。

圖2-3-8 心臟CTA顯示冠狀動脈
1.右冠狀動脈近段(RCA1);2.右冠狀動脈中段(RCA2);3.右冠狀動脈遠段(RCA3);4.右冠狀動脈-后降支(RCA-PDA4);5.左主干(LM5);6.前降支近段(LAD6);7.前將支中段(LAD7);8.前降支遠段(LAD8);9.對角支(D1);10.回旋支近段(LCX11);11.第一鈍緣支(OM1);12.回旋支中段(LCX13)
3)前降支:
自起始部至心尖部末梢分成三段,為6~8段。沿前室間溝向前下方走行,繞過心尖至膈面,止于后室間溝的下1/3處。它的主要分支有對角支(diagonal branches),其中較粗大的第一、二對角支為9段、10段;左圓錐支、前間隔支。血液主要供應左心房、左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前壁和室間隔前2/3的心肌和二尖瓣前組乳頭肌。
4)回旋支:
與左主干呈直角發(fā)出,走行于左側房室溝,多數(shù)情況下終止于左室側緣,部分左優(yōu)勢型冠狀動脈,回旋支亦可到達心臟膈面十字交叉處,并發(fā)出后降支(LCX-PDA,4段)和左室后支(LCXPLV,16段)。回旋支分成近段(11段)、第一鈍緣支(12段)、回旋支中段(13段)、第二鈍緣支(14段)。回旋支主要供應左心房壁、左心室外側壁的大部、左心室后乳頭肌大部及部分前乳頭肌。回旋支沿途發(fā)出左心房支、房間隔前支、鈍緣支。
按照SCCT指南推薦,冠狀動脈分為18段(圖2-3-8):
第一段 右冠狀動脈近段(RCA1):右冠狀動脈開口至第一轉折處;
第二段 右冠狀動脈中段(RCA2):右冠狀動脈近段末端至第二轉折處;
第三段 右冠狀動脈遠段(RCA3):右冠狀動脈中段末端至后降支(PDA)開口;
第四段 右冠狀動脈的后降支(RCA4):冠狀動脈右優(yōu)勢型時的后降支;
第五段 左主干(LM5):左主干開口至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分叉處;
第六段 前降支近段(LAD 6):左主干末至第一大間隔支或第一對角支(直徑大于1.5mm),以最近者為準;
第七段 前降支中段(LAD 7):前降支近段末端至心尖部的一半長度;
第八段 前降支遠段(LAD 8):前降支中段末端至前降支末梢;
第九段 第一對角支(D1):第一對角支(較粗大的對角支);
第十段 第二對角支(D2):第二對角支(較粗大的對角支);
第十一段 回旋支近段(LCX 11):左主干末端至第一鈍緣支(OM1)開口;
第十二段 第一鈍緣支(OM1):橫穿左室側壁的第一支鈍緣支(較粗大的);
第十三段 回旋支中段(LCX 13):第一鈍緣支開口至血管末梢或左后降支(左優(yōu)勢型時)開口;
第十四段 第二鈍緣支(OM2):第二鈍緣支(較粗大的鈍緣支);
第十五段 回旋支-后降支(LCX-PDA 15):回旋支遠段,或者后降支(左優(yōu)勢型時,后降支起自左回旋支);
第十六段 右冠狀動脈起源的左室后支(RCAPLV 16):左室后支起自右冠狀動脈(冠狀動脈右優(yōu)勢型時);
第十七段 中間支(RI 17):血管起自前降支和回旋支開口分叉處;
第十八段 回旋支-左室后支(LCX-PLV 18):左室后支起自左回旋支(冠狀動脈左優(yōu)勢型時)。
(2)冠狀動脈分布類型
右冠狀動脈優(yōu)勢型:右冠狀動脈于心臟膈面越過后十字交叉,發(fā)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絕大多數(shù)正常人屬于此型(約占88%)。
左冠狀動脈優(yōu)勢型:回旋支越過后十字交叉,延續(xù)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約占5%)。
均衡型:回旋支、右冠狀動脈各自發(fā)出一支后降支或左室后支(約占7%)。
(3)冠狀靜脈:
冠狀靜脈的血液匯至冠狀靜脈竇后注入右心房。冠狀靜脈竇位于心包斜竇下緣心臟膈面的左側房室溝內,長2~3cm。冠狀靜脈竇主要收集心臟淺靜脈的血液。圖2-3-9顯示冠狀靜脈。

圖2-3-9 心臟CT容積再現(xiàn)(VR)圖像顯示冠狀靜脈
1.冠狀靜脈竇;2.心中靜脈;3.心大靜脈;4.左室后靜脈
1)心大靜脈:
自心尖起,沿前室間溝上行,再沿左冠狀溝至膈面延續(xù)為冠狀靜脈竇。
2)心中靜脈:
自心尖起,沿后室間溝上行匯入冠狀靜脈竇末端。
3)心小靜脈:
走行于右側房室溝,匯入冠狀靜脈竇末端,或可單獨回流入右心房。
4)左房斜靜脈:
位于左心房后壁,沿左心房背面斜行匯入冠狀靜脈竇左端。
5)左室后靜脈:
起自左心室膈面,匯入冠狀靜脈竇。
3.心包
心包是一個雙層纖維漿膜囊結構,分為漿膜層和纖維層,包裹于心臟及起自心臟的大血管根部表面,形態(tài)似圓錐狀,底部附著于膈肌的中央?yún)^(qū)域。左心房后壁除外,整個心臟及其發(fā)出的大血管根部均有心包包裹。
心包纖維層位于外層,形成一個堅韌、燒瓶狀的結締組織囊。漿膜層則分為臟、壁兩層,緊貼心臟和大血管根部表面的漿膜層為臟層,在大血管根部移行為壁層,緊貼纖維心包內面。臟、壁兩層之間的潛在腔隙為心包腔,內含15~50ml漿液。心包上方為升主動脈、主肺動脈和上腔靜脈;下方與膈肌中心腱緊密相連;前方借胸骨心包韌帶與胸骨相連;后方與縱隔內主支氣管、食管、降主動脈、奇靜脈相隔。
心包反折處與大血管之間形成一些隱窩,主要包括①心包上隱窩:為心包的向上延伸,沿著主動脈弓向上至第2肋骨與胸骨的交匯處水平;②心包橫竇:位于升主動脈、肺動脈主干后方,其背面為上腔靜脈、左心房及右肺動脈;③心包斜竇:位于兩側上、下肺靜脈之間,下腔靜脈左側,左心房后面,食管及主動脈前面的腔隙;④心包前下竇:心包壁層前部和下部移行處所夾的腔,心包積液先積聚于此。

圖2-3-10 主動脈根部測量
A.左心室流出道和竇管交界區(qū)測量;B.左右冠狀動脈至竇底瓣環(huán)的距離;C.主動脈竇測量
(三)CT心臟結構和功能測量
CT測量心臟各房室徑線、心室功能,在臨床工作中受到一定限制。為了CT的數(shù)據(jù)能夠用于計算心功能,需要采集整個R-R間期的數(shù)據(jù),這將導致輻射劑量明顯增加。CT測量心臟各房室徑線、心室功能建議參考心臟MRI的正常值。
二、主動脈CT解剖和測量正常值
主動脈可以分為主動脈根部、升主動脈、主動脈近弓和遠弓、降主動脈胸段和腹段。主動脈根部:是主動脈較短的一段,從主動脈瓣環(huán)至竇管結合處,主動脈竇位于其內。左、右冠狀動脈分別從主動脈竇發(fā)出。升主動脈:從竇管結合處至主動脈弓的第一分支。
主動脈弓:廣義上包括右無名動脈至動脈導管(成人的動脈韌帶)間的部分;其中包括主動脈峽部,即左鎖骨下動脈以遠至動脈韌帶的部分。頭臂血管起自主動脈弓,依次分別為右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及左鎖骨下動脈(如果是右位主動脈弓,依次分別為左無名動脈、右頸總動脈及右鎖骨下動脈)。降主動脈胸段:從動脈韌帶至膈肌主動脈裂孔,走行于后縱隔內脊柱左側。其分支血管包括支氣管動脈、食管動脈和肋間動脈。降主動脈腹段:從膈肌主動脈以遠至髂總動脈起始分叉部,約在第4腰椎水平分支為髂總動脈,降主動脈腹段主要分支包括腹腔干動脈、腸系膜上動脈、雙側腎動脈、腸系膜下動脈。髂總動脈分為髂外動脈和髂內動脈。
升主動脈管徑平均約(33±4)mm,不超過40mm;主動脈近弓平均管徑約為(30±0.7)mm,遠弓平均管徑約為(28±0.7)mm;降主動脈胸段管徑平均約為(24±3)mm,不超過30mm。圖2-3-10和圖2-3-11,顯示主動脈根部及余各節(jié)段主動脈測量。

圖2-3-11 主動脈CTA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主動脈測量
1.升主動脈中段直徑;2.左鎖骨下動脈以遠主動脈直徑;3.動脈韌帶處主動脈直徑;4.膈肌水平主動脈直徑;5.腹主動脈上段直徑;6.腹主動脈遠段直徑;7.雙側髂總動脈直徑
無名動脈:起自主動脈弓斜向右后上方走行,至右側胸鎖關節(jié)上方分為右側頸總動脈和右側鎖骨下動脈。
頸動脈: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右側頸總動脈于胸鎖關節(jié)水平起自無名動脈,也有小部分位于胸鎖關節(jié)的上方。左側頸總動脈分為胸段和頸段:從主動脈弓發(fā)出至胸鎖關節(jié)水平為胸段,以遠為頸段。頸總動脈斜向頭部走行,穿過胸鎖關節(jié),到達甲狀軟骨,約在第4頸椎處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頸外動脈起源于甲狀軟骨水平,止于下頜骨的后部,并分支形成顳淺動脈和上頜骨內動脈。頸內動脈可分為7段:頸段,頸動脈分叉至顳骨巖部;巖骨段,走行于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內;破裂孔段,自破裂孔至巖舌韌帶;海綿竇段,出了破裂孔進入海綿竇;前床突段,出海綿竇至硬膜纖維環(huán);眼段,硬膜纖維環(huán)至后交通動脈起點;交通段,后交通動脈起點至分叉處。圖2-3-12顯示頸動脈。
左鎖骨下動脈:發(fā)自主動脈弓,沿胸膜頂內側,斜過前面達頸根部,在前斜角肌后方,弓形向外跨過第1肋骨移行為腋動脈。

圖2-3-12 頸動脈CTA
1.頸段;2.巖骨段;3.破裂孔段;4.海綿竇段;5.前床突段;6.眼段;7.交通段
腹腔干動脈:起自第12胸椎至第1腰椎之間的腹主動脈,有三個分支,胃左動脈、肝總動脈和脾動脈。
腸系膜上動脈:通常在腹腔干動脈下方1cm,第1腰椎體前方處發(fā)出,其主要分支包括結腸右動脈、結腸中動脈、回結腸動脈等,供應所有小腸、右半結腸和大部分橫結腸的血液。
腎動脈:通常在第1~2腰椎水平發(fā)出腎動脈,一部分(25%的個體)約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水平。
腸系膜下動脈:腹主動脈發(fā)出的最下方的內臟動脈,通常位于第3腰椎體的前方,其主要分支包括結腸左動脈、乙狀結腸動脈和直腸上動脈,供應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上段的血液。
三、肺動脈CT解剖和測量正常值
主肺動脈:起自右心室,向后上方走行,在升主動脈左側第5~6胸椎水平分為右肺動脈和左肺動脈。主肺動脈完全包裹于心包內。
右肺動脈:于升主動脈和上腔靜脈后側在縱隔內橫向穿行,在奇靜脈弓下方入肺門。右肺動脈位于右主支氣管前方。
左肺動脈:較短,在胸主動脈和左主支氣管前方進入肺門。

圖2-3-13 肺動脈CTA多層面重組(MPR)圖像
主肺動脈(A)、右肺動脈干(B)、左肺動脈主干(C)測量
主肺動脈測量:選取主肺動脈最大層面,測量升主動脈與主肺動脈相切點到主肺動脈另一緣的最短距離。右肺動脈主干:選取右肺動脈主干最大層面,測量升主動脈與右肺動脈主干相切點到右肺動脈另一緣的最短距離。左肺動脈主干:選取左肺動脈主干最大層面,測量左上肺靜脈與左肺動脈主干相切點到左肺動脈另一緣的最短距離。圖2-3-13顯示主肺動脈及左、右肺動脈主干測量。不同年齡組不同性別正常人主肺動脈及左、右肺動脈主干管徑值見表2-3-1。
四、下肢外周動脈CT解剖和測量正常值
股動脈:為髂外動脈的延伸,經(jīng)腹股溝韌帶的深面,通過股三角進入收肌管。分為股深動脈、股淺動脈。股淺動脈是股動脈的直接延續(xù),是下肢主要的供血動脈;股深動脈是股動脈最大的分支,股深動脈又分出旋股外側動脈和旋股內側動脈。
腘動脈:股淺動脈出收肌肌腱至腘窩,移行為腘動脈,是連接股淺動脈和小腿動脈的樞紐。
小腿動脈:腘動脈通過腘窩后在小腿分出3根主要血管:脛前、脛后和腓動脈。在腘窩下角,腘動脈通常分成兩終末支,脛前動脈和脛后動脈。脛前動脈向前穿過骨間膜至小腿前方,沿腓骨內側下行至足背,穿過伸肌下支撐帶成為足背動脈。脛后動脈主干經(jīng)內踝后方進入足底,起始處發(fā)出腓動脈。脛后動脈在小腿后部下行在內踝的后面到達踝部并延伸至足底。腓動脈由脛腓干發(fā)出后向下至外踝上5cm處分出穿通支,分別與脛前動脈和脛后動脈交通。
表2-3-1 不同年齡組不同性別正常人主肺動脈及左、右肺動脈主干管徑值

足動脈:脛前動脈移行為足背動脈。行于足背內側
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經(jīng)第1、2跖骨間隙至足底。圖2-3-14顯示下肢動脈。


圖2-3-14 下肢動脈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圖像
1.髂總動脈;2.髂外動脈;3.股動脈;4.股淺動脈;5.腘動脈;6.脛前動脈;7.腓動脈;8.脛后動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