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后輸血

一、血型的選擇
對于ABO不合造血干細胞轉型期的患者,每次輸血前檢測其ABO血型(可參考血型抗體滴度檢測結果),根據血型選擇配合型血液成分,輸注紅細胞時必須經過交叉配血。
1.移植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相符時,常規選擇同型血液。
2.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時,應選擇配合型血液成分輸注。
血型次要不合,HSCT后可選用與供者血型一致或O型紅細胞及與受者血型一致的血小板,直至血型轉為供者血型。ABO血型主要不合的HSCT后可選用與受者血型一致的紅細胞,或輸注與供者血型一致的血小板(應確保血小板內不含供者紅細胞),直至血型轉換,也可全部輸O型紅細胞及AB型血小板。對于混合ABO血型不合,可輸O型紅細胞及AB型血小板。
3.患者ABO血型完全轉變為供者型,輸血參照供者血型。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輸血規范中,凡輸注紅細胞成分、濃縮粒細胞、手工分離濃縮血小板及全血等患者,應進行主側交叉配血試驗;輸注單采血小板、血漿、冷沉淀,應遵循ABO同型或相容性輸注原則,單采血小板輸注是不進行交叉配ABO血型的,O型懸浮血小板血漿中的高滴度抗A、抗B可以引起患者紅細胞溶血。
在實際操作中,ABO血型不合的HSCT輸血應遵循如下原則:每周應用血庫方法檢測受者的血型抗體滴度,根據當時的血型輸注同型血,輸注紅細胞時必須經過交叉配血,如出現凝集反應,可輸注壓積紅細胞或洗滌紅細胞。
二、血源的選擇
異基因HSCT意向的患者在移植前不應使用有親屬的血液,以免致敏次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引起移植后排斥。當移植后出現血小板輸注無效或嚴重感染時,可以輸注家庭成員的血小板或粒細胞。巨細胞病毒(CMV)陰性的受者盡可能選用CMV陰性的血制品。
臨床常用的血制品如全血、紅細胞壓積、濃縮血小板、新鮮血漿等所含的淋巴細胞均大于2×10 9/L,達到了誘發輸血相關GVHD的條件,因此移植后輸注的血制品需經過減少淋巴細胞處理。
輸血相關性GVHD(post-transfusion GVHD或transfusion related GVHD,TRGVHD)指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患者不能清除輸入血中的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使其在受者體內增殖,將受者的組織器官作為靶目標進行免疫攻擊、破壞的一種致命性的輸血并發癥。約1/3的輸血相關性GVHD患者出現由骨髓增生不良引起的全血細胞減少,死亡率可達90%。為避免輸血后GVHD,所有供者在采集干細胞前2周輸注的血制品需放射,除移植骨髓和用于DLI的淋巴細胞以外,受者在預處理開始后接受的所有血制品必須先進行放射。美國血庫聯合會強調,照射區中心照射最小量為25Gy,照射區任意點的最小劑量15Gy;國內一般為15~30Gy,滅活T淋巴細胞。2500cGy γ射線在滅活供者白細胞的同時,并不影響血小板功能。也可用白細胞過濾器以去除淋巴細胞,使每次輸入的白細胞少于5×10 6/L則能有效避免TRGVHD(有效率>97%)。去除淋巴細胞尚能避免白細胞相關的輸血反應及減少巨細胞病毒傳播的危險性。6個月后或淋巴細胞數絕對值超過1.0×10 6/L且無慢性GVHD,輸注的血制品可不放射。
為減少HSCT后輸血相關的GVHD,對全血、紅細胞懸液和單采濃縮血小板都應照射,冰凍血液成分(如冰凍血漿、冰凍紅細胞)不需要輻照。
三、輸血指征
HSCT的患者在經過大劑量放化療的預處理之后,骨髓被摧毀,全身的皮膚黏膜也有損傷,凝血功能也會發生變化。同時由于使用免疫抑制劑,免疫功能極其低下,非常容易感染。一旦發生并發癥,病情進展迅速。因此,HSCT患者的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的處理要較其他血液病積極。

(一)紅細胞輸注

HSCT患者貧血的主要原因是藥物或GVHD引發的骨髓抑制,另外腸道黏膜或膀胱黏膜出血造成失血性貧血,免疫性溶血也可導致貧血。在積極進行病因治療的同時,可輸注濃縮紅細胞或洗滌紅細胞,保持血紅蛋白(Hb)在70g/L以上,不僅可以改善貧血癥狀,同時改善組織供氧,有助于黏膜損傷的修復。
可用的紅細胞包括濃縮紅細胞、少白細胞紅細胞、紅細胞懸液、洗滌紅細胞、冰凍紅細胞。洗滌紅細胞是用等張鹽水洗滌,可去除血漿蛋白、一些白細胞和血小板。由于制備過程中細菌污染的危險,洗滌紅細胞必須在24小時內輸入。洗滌紅細胞可用于對血漿有超敏反應的患者,可避免溶血過程的加重。冰凍紅細胞主要用于少見血型患者。
劑量:根據貧血的程度和出血的速度來決定紅細胞的劑量,通常給予1~2個單位的紅細胞輸注。
紅細胞的輸注可導致血管內血容量的快速擴張。心肺功能儲備有限的患者不能耐受,特別是老人和嬰兒。通常成人的輸液速度在2~4ml/(kg·h),對有心臟超負荷危險的患者可降至1ml/(kg·h)。

(二)血小板的輸注

除藥物或移植物抗宿主并引發的骨髓抑制外,一些移植相關的特殊并發癥可以表現為血小板減少,如肝靜脈阻塞?。╒OD)、血栓性微血管?。═MA,又稱為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另外腸道、膀胱或肺泡的出血也可消耗血小板。VOD和TMA由于輸注血小板可加重病情,一般禁忌輸注血小板,只有在有致命性出血時才可考慮輸注濃縮血小板來止血。除外VOD及TMA后,只要有活動性出血或有明顯出血傾向,應立即輸注濃縮血小板。

預防性血小板輸注:

造血干細胞(骨髓或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由于須使用大劑量預處理方案放、化療,所以黏膜損傷較急性白血病化療者嚴重,建議預防性輸注,應維持血小板不低于10×10 9/L;對有活動性出血或將要進行有創性操作如中心靜脈插管、胃腸活檢時,血小板應維持在50×10 9/L以上。若病人有發熱、脾大或其他致血小板消耗增多的情況,則即使血小板大于10×10 9/L,也可考慮輸血小板。
目前可用的血小板包括手工分離和機器單采的濃縮血小板懸液。HSCT受者應選擇機器單采的濃縮血小板懸液。

劑量:

大多數成年患者,通常都給予1個單位的濃縮血小板。年齡較小的兒童(<20kg),給予10~15ml/kg直至1個成人劑量的濃縮血小板;年齡較大的兒童(年齡),應當使用1個成人劑量的濃縮血小板。如果需要,可以更詳細地計算血小板劑量(×10 9),即需要的血小板計數增加量(PI),患者的血液容量(BV,單位為升,估計方法為患者體表面積×2.5,或成人按70ml/kg計算),校正因子(F)0.67(約33%的血小板進入脾),計算公式為:劑量=PI×BV×F-1。
當血小板用于治療活動性出血時,需要的計量可能更大。預防性輸注血小板時,推薦使用1個單位的成人治療劑量。血小板輸注的劑量和頻率取決于個體情況,無法提供通用建議。

輸注方法:

建議血小板輸注的時間應當在30分鐘以上。在兒科輸血中,相當于輸血速度為20~30ml/(kg·h)。
四、輸血的評估
輸血后,應對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再次評估,包括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血細胞比容的變化、血小板水平、凝血功能的檢查、是否有不穩定出血情況、各種臨床貧血出血癥狀以及組織缺氧的癥狀與體征有無改善。

(一)紅細胞

每輸注一個單位的壓積紅細胞(相當于450ml全血的紅細胞)可升高血紅蛋白10g/L或血細胞比容3%。

有效:

血紅蛋白濃度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20g/L及血細胞比容相應升高,并能持續穩定。

無效:

血紅蛋白濃度及血細胞比容在原基礎上無變化或有下降。

無效原因:

患者進行紅細胞輸注治療后,如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血紅蛋白水平和血細胞比容沒有提升或提升不明顯,依臨床情況各不相同,應考慮到是否患者同時存在活動性出血、溶血、并發癥未得到有效糾正等紅細胞破壞增加的情況,應及時給予相應檢查并進行處理。

(二)血小板臨床評價

血小板輸注效果主要觀察是否控制了出血。評價血小板輸注療效的指標主要用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值)。CCI值計算方法如下:
血小板輸注后1小時CCI<10×10 9/L和輸注后24小時CCI<7.5×10 9/L為血小板輸注無效。輸后1小時血小板計數可了解輸入的血小板數是否足量,協助了解并檢測有無效果,如同種免疫,而24小時后計數可了解血小板的存活期,讓醫師決定血小板輸注的頻率。如果不出現血小板輸注無效,1個單位的濃縮血小板將使體內血小板水平增加20×10 9/L。
影響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非免疫因素,如患者發熱、感染、脾功能亢進及DIC均可影響輸注效果;另一類為免疫性輸注無效,是由HLA-Ⅰ類抗體和HPA抗體引起。除了以上兩個因素以外,血小板制劑的質量是一個重要因素,如血小板采集的過程、貯存條件、血小板數量、白細胞混入數、紅細胞混入數等均可影響輸注效果。
HSCT后血小板輸注無效時,應考慮以下原因:①藥物引起骨髓抑制或血小板破壞增加,如抗病毒藥物更昔洛韋及抗真菌藥物兩性霉素B等;②移植物抗宿主病,通常伴有皮膚、肝臟、腸道GVHD的表現;③特殊的移植相關并發癥,如VOD、DIC、TMA等;④存在脾功能亢進、黏膜活動性出血、感染或發熱;⑤存在輸血相關的GVHD。
移植后患者的情況往往很復雜,常常多種因素混雜,因此需要仔細評估病情,明確病因后進行相應的處理。
五、輸注無效的處理

(一)紅細胞輸注無效的處理

如果嚴重貧血癥狀持續,可考慮再予相同劑量的濃縮紅細胞進行輸注。輸血間隔時間應是臨床醫師根據病情決定。

(二)血小板輸注無效的處理

如果出現血小板輸注無效,應根據原因進行相應的處理。劑量不足的可增加輸注的血小板數量,有DIC者應酌情輸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給予抗凝治療。如果是免疫性血小板輸注無效者,應進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試驗,尋找血小板相合的供者,進行血小板輸注。同時可輸注丙種免疫球蛋白,并給予免疫抑制劑。

1.移植物抗宿主病

由于存在GVHD,輸注的血小板很快被破壞,導致輸注效果差或輸注無效,主要治療是使用免疫抑制劑。

2.脾功能亢進和菌血癥所致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多被滯留于脾臟或很快破壞,無活動性出血,不建議輸注血小板。

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

TTP有血小板減少,可以合并出血,但輸注血小板會促進微血管血栓形成,加重微血管堵塞而使病情進展,不建議輸注。

4.藥物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

應立即停用相關藥物,血小板計數在1~3周后恢復。

5.輸血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PTP)

首先選用大劑量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2g/(kg·d),2~5天],有效率約85%,血小板數量迅速上升。使用糖皮質激素也有一定作用。因PTP常由血小板PLA1抗原復合物所致,而95%供者為PLA1陽性,導致輸入的血小板被破壞,不能提升血小板數量,甚至有形成凝塊危險。
(石紅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芒康县| 双江| 青海省| 木里| 辽阳县| 仁布县| 滦平县| 永春县| 腾冲县| 通河县| 民权县| 新化县| 班玛县| 宽甸| 叶城县| 临汾市| 清流县| 白城市| 余姚市| 东山县| 开封县| 霍邱县| 桦南县| 德清县| 泰来县| 新竹市| 绥阳县| 宜州市| 咸宁市| 永善县| 津市市| 新余市| 清镇市| 呼玛县| 惠来县| 邹平县| 奎屯市| 浮梁县| 泸溪县|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