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骨髓采集術

骨髓中含有充足的造血干細胞,骨髓移植時所采集的骨髓實際上是骨髓和血液的混合產物。由于一次采集骨髓血的量較多,因此為保證患者/供者的安全,需在開始采集前的10~14天分次采集自體外周血,總量約600~800ml,在手術過程中回輸給捐髓者。自體血回輸可以減少供者采髓術中的絕對失血量,且避免使用庫存血,避免各種血源傳染性疾病,如肝炎等的發生。手術過程中應嚴密監測捐髓者的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予以充分補液,采用晶體液和膠體液交替使用,總補液量為骨髓量的2.5~3倍。
骨髓采集術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則,一般在無菌手術室進行,以免發生采髓部位感染或者所采集的骨髓被污染。
一、麻醉
國外以全麻為主,國內多選擇硬膜外麻醉,后者可保持捐髓者在清醒狀態下進行骨髓采集過程,便于觀察,手術更為安全,而且方便,痛苦小。近年來采用靜脈誘導麻醉聯合局部麻醉進行供者骨髓采集,靜脈應用瑞芬太尼每分鐘0.03~0.05μg/kg持續泵入,局部采用羅哌卡因浸潤麻醉,鎮痛效果好,耐受性好,術后不需臥床,不需留置尿管,如無不適,可即刻出院,減輕了供者的痛苦和負擔。
二、部位及采集方法
一般選擇雙側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為穿刺點,必要時,也可加采胸骨。采髓時可選擇普通骨穿針或者Thomas針,采用多部位、多點穿刺,每個位點上抽吸的骨髓量一般不超過10ml。也可以采用不同深淺層面抽吸法,但也需要注意抽吸量不宜過大,否則容易引起骨髓被血液稀釋。一般可先采集髂前上棘約400~500ml,然后翻身,再采集髂后上棘,可以減少翻身時發生休克的可能,如果采集量不大,可直接采集髂后上棘。所采集的骨髓血中含有一些骨髓小顆粒,需采用過濾措施將其去除。國內外很多單位采用Thomas技術過濾,即二次鋼網過濾,網孔分別為0.307mm(62目)和0.201mm(88目),但是采用該方法,骨髓處理的全過程處于開放環境中,容易污染。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采用二次針頭過濾法(先采用12號針頭過濾,然后經9號針頭二次過濾直接注入血液采集袋中備用),方法簡便實用,可單人操作,且處理過程為半封閉,減少污染機會。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曾報道408例供者主要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進行骨髓采集術,術中回輸預先采集的供者自體血,術中抽取骨髓血的中位數為1108ml,輸血輸液量的中位數為4000ml,采集術中術后無嚴重并發癥,主要不良反應包括低血壓、骨痛和發熱,發生率分別為2.5%、100%及26.5%。證實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進行骨髓采集術安全可靠,并發癥發生率低,但是穿刺部位疼痛非常常見,一般難以避免。
三、抗凝
采集的骨髓血需進行抗凝,一般以含肝素鈉的無菌生理鹽水或RPMI-1640培養液與骨髓以1∶3體積混合抗凝。肝素鈉無菌生理鹽水的配制:每500ml生理鹽水加入31 250U肝素,即每ml含有62.5U肝素。在輸注骨髓時,由于骨髓血中含有肝素,因此需應用魚精蛋白中和肝素(50mg魚精蛋白中和5000U肝素),根據回輸的骨髓血量計算所需魚精蛋白的量。
四、采集量
采集骨髓的同時需要進行細胞計數,異基因移植所需的有核細胞數應不少于1.0×10 8/kg受者體重,一般建議采集量達到3.0×10 8/kg。如果所采集的骨髓需進行進一步處理,如行紅細胞沉降、去除T細胞或者體外培養等,應根據需要調整/增加采集量。
自體骨髓移植時,如果不進行處理,有核細胞數達到1.0×10 8/kg體重即可,如低溫保存,需分離骨髓中的單個核細胞,則所采集的骨髓有核細胞數量應不低于2.0×10 8/kg體重;如果需要進行體外凈化,則建議有核細胞數達到3.0×10 8/kg體重以上(表2-3-1)。
表2-3-1 建議采集自體骨髓的劑量
五、不良反應
骨髓采集過程中的不良反應以疼痛、失血引起的貧血、一過性低血壓等最為常見,其次是麻醉過程伴發的惡心、嘔吐等,但通常無嚴重不良反應。注意采髓的速度、及時補液、輸血等均可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一些研究比較了供者采集PBSC和骨髓過程的不良反應,結果顯示沒有致命性不良反應,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比較見表2-3-2。這些不良反應在PBSCT供者中多數與G-CSF的應用有關,而在骨髓移植供者中則多數與骨髓采集過程相關。
表2-3-2 供者采集干細胞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及發生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市| 阜新| 正阳县| 枣强县| 梁平县| 建湖县| 卢氏县| 天水市| 嘉定区| 盐亭县| 商河县| 泸定县| 宾川县| 东海县| 明水县| 柯坪县| 岱山县| 金川县| 张家川| 北辰区| 嵊州市| 五台县| 乌鲁木齐县| 桃源县| 大埔区| 岐山县| 南丹县| 秭归县| 常山县| 铁岭市| 叙永县| 栾川县| 晋州市| 精河县| 宣恩县| 青州市| 宁德市| 房山区| 新河县| 阿克陶县|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