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造血干細胞移植(第2版)
- 黃曉軍
- 409字
- 2020-09-24 15:53:20
第三章 骨髓干細胞的采集、凍存及回輸
大劑量化療是治療多種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但往往造成嚴重的骨髓抑制,甚至導致造血功能不能恢復,增加死亡率。輸注HSC可以使患者盡快恢復造血功能,度過骨髓抑制期。正常情況下,HSC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因此直接抽取骨髓即可獲得干細胞進行移植。1962年Goodman和Hodgson首次證實血液中的HSC可以使受照射小鼠重建造血功能,只是干細胞比例很低,如何從外周血中獲得足夠數量的HSC,是成功實施移植的難題。化療、集落刺激因子、細胞因子等的應用可以明顯提高外周血干細胞(PBSC)數量,而血細胞單采技術的出現與完善,使PBSC的獲取簡便易行,G-CSF或與化療聯合是最為常用的動員方案。由于HSC在室溫下不能長期保存,低溫凍存技術使長期保存干細胞成為現實,方便根據需求隨時復蘇回輸。目前PBSC已逐漸取代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流來源。2005年來自EBMT的統計數據顯示,在15 278例自體移植患者中,98%的干細胞來源于PBSC,僅有2%來源于骨髓;而異基因移植共8890例,其中骨髓移植占21%,PBSC占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