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臨床組方精簡,用藥輕靈
現在有些中醫醫生,喜開大處方,以20余味者為多,且用量較大,問之,曰現在中藥多以種植為主,藥效不如以往。但徐小云在診治各種外科疾病時,方中藥味不超過15種,有3張協定處方的藥味也都在10~12味,且用藥劑量較輕。

(一)治療皮膚病急性期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吳瑭《溫病條辨》指出:“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皮毛和人體之表都屬于人體之陽位,非輕劑藥物不能達之。所以治此部位的疾病,一般采用輕劑,如桑菊飲、九味羌活湯、消風散等,辨寒熱以區別使用。
如治療急性蕁麻疹,因外感風寒之邪,蘊積肌膚,致使營衛不和而發病,徐小云喜用香蘇散加味治療,方中香附6g、紫蘇葉6g,意在發汗解表,行氣活血,小劑量使用,所謂輕可去實也。蓋氣貴流通而邪氣撓之,則氣行窒滯,失其清虛靈動之機,故覺實矣。
對于慢性皮膚病,血分有熱,內有伏邪者,徐小云喜用清熱解表藥,取其“輕清化氣”,如戴天章《重訂廣溫熱論》所言:“王孟英所謂展氣化以輕清,如梔、芩、蔞、葦等味是也。又謂伏氣溫病,自里出表,先入血分而后達氣分……迨伏邪從氣分而化……總以輕清化氣為首要……吳茭山曰:凡氣中有熱者,當用清涼薄劑。”此處薄劑即藥物用量宜輕。
如尋常型銀屑病進行期,屬血熱證者,徐小云在運用清熱涼血藥的同時,還加用小劑量的紫蘇葉、黃連、桑葉、羌活、荊芥、防風等解表藥,意在解表透邪,將蘊結于肌表的血熱之邪從皮膚而解。不僅采用花葉一類質輕的藥物,而且用量也輕,一般在6~10g,煎法也不宜久煮,否則藥過病所,影響療效。唯劑以輕清,則正氣宣布,邪氣潛消,而窒者自通。若投重藥,不但易過病所,病不能去,且無病之地,反遭其克伐。章楠謂:“輕劑為吳人質薄而設,殆未明治病之理也。川連不但治濕熱,且可用以降胃火之上沖;蘇葉味甘辛而氣芳香,通降順氣,獨擅其長,然性溫散,故雖與黃連并駕,尚減用分許而節制之,可謂方成知約矣?!币嘁詾槿?。

(二)慢性病長期服藥期

慢性皮膚病及瘡瘍病患者,日久體衰,加之長期服藥,耗傷正氣,故不能急于求成,如《中庸》所述:“然而日彰”,用藥物配成散劑及丸劑,小量服之,促進機體抗病能力的再生,通過漸積,慢慢起效,如春之回溫,陽氣布散,陰氣自然消退,不期然而然。但由于目前臨床上自行制作丸散劑較難實現,需長期服藥患者,多以湯劑治療。
在治療此類患者時,動藥與靜藥相配伍,以用于補益,且動藥用量宜輕。所謂靜藥,是指具有補益作用,但易產生氣血壅滯的藥物,如黃芪、黨參、太子參、山藥、白術、生白芍、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鹿角片、阿膠、炙甘草等。所謂動藥,是指具有調理氣血作用,而易損傷正氣的藥物,如川芎、枳實、當歸、柴胡、陳皮、肉桂、香附、澤瀉、大腹皮、砂仁、豆蔻等。在組方時,兩類藥物相互配合,動藥推動靜藥,使補益作用增強,而副作用減少。
如協定處方下肢潰瘍方,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下肢潰瘍,具有補氣活血、清利濕熱之功效。方中生黃芪、茯苓、炒白術、赤芍、生白芍屬靜藥,用量偏重;桂枝、川芎、黃柏、蒼術屬動藥,用量宜輕。慢性下肢潰瘍的病因病機是,虛、瘀為本,濕為標。“虛”“瘀”“濕”是慢性下肢潰瘍難以愈合的關鍵環節,以“補”“通”“清”為要,治療當以扶正補虛、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為大法。方中芪、苓、術、芍等靜藥具有補益的作用,柏、芎、蒼、桂等動藥具有通、清的作用,動藥協助靜藥更好地發揮補益之效以治本。久病怕動,一動恐不堪收拾,所以靜藥應用應多于動藥。

(三)引經藥的使用

引經藥在徐小云的處方中,用量亦較輕。所謂引經藥是引主藥直達病所的藥物。徐小云認為用量過大,反而會喧賓奪主,牽制主藥發揮作用。如治療皮炎、頭面部皮疹,多用羌活、桑葉等,上肢部位用桑枝,下肢部位喜用獨活;治療濕熱證的外科病,上部多用黃芩,軀干部用黃連,下肢用黃柏等,不勝枚舉,且劑量較輕,6~10g。
使用輕劑量方藥治病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是前人實踐的結晶,既可避免藥物的浪費,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又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一舉兩得。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以偏概全,臨證必須做到正確地辨證施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灌南县| 绵竹市| 永寿县| 长海县| 商丘市| 牟定县| 和田市| 金山区| 新乡县| 阳西县| 内乡县| 泰安市| 莒南县| 克东县| 赣榆县| 崇礼县| 饶阳县| 林口县| 和顺县| 同仁县| 沅陵县| 鄱阳县| 盘山县| 佛坪县| 宜丰县| 乾安县| 高雄县| 巢湖市| 丰宁| 福清市| 罗江县| 合阳县| 恭城| 凤阳县| 新泰市| 云南省| 松江区| 延津县| 永登县|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