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臨證心悟:徐小云中醫外科臨證驗案精華
- 徐小云
- 1524字
- 2020-09-24 15:52:33
二、分期治療瘡瘍病,靈活使用消托補
外科瘡瘍病的辨證,有別于他科,在應用望、聞、問、切四診的基礎上,還要辨陰證、陽證,辨腫、痛、癢、膿、麻木,辨潰瘍形色,辨經絡部位,辨善惡順逆。內治法除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外,還要依據外科瘡瘍病的初起、成膿、潰后3個階段的發展過程,立出消、托、補3個總的治療原則。
消法是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瘍科綱要》說:“治瘍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雖有大證,而可以消散于無形”,消法適用于初期腫瘍以及外科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
托法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法則,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內陷,適用于外瘍中期,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的虛證。如毒氣盛而正氣未衰者,可僅用透膿的法則,促其早日膿出毒泄,腫消痛減。
補法適用于潰瘍的后期,是用補養的藥物,恢復其正氣,助養其新生,使元氣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早日愈合。
《外科啟玄》對此3個治療法則都有敘述:“消者滅也,滅其形癥也。”“托者,起也,上也。”“言補者,治虛之法也,經云:虛者補之。”同時提出運用三法時的注意事項,如用消法時“如形癥已成,不可此法也”,指若瘡膿毒已成,則不可用內消之法,以免養癰成患。在毒邪未盡之時,切勿用補法,以免留邪為患,而犯“實實之戒”。
20世紀50年代,人民群眾的衛生條件差,瘡瘍病發病率極高,大量的病例使徐小云在診治瘡瘍病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徐小云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腫塊的體征,準確辨別腫瘍病的陰陽屬性,處于哪一階段,有無成膿,是否是最佳切開時機等,并相應地選用外科內治法及外治法。如頸癰早期,腫塊明顯,疼痛劇烈,伴發熱者,多選用薄荷、牛蒡子、金銀花、連翹、黃芩、板藍根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藥物,并外用金黃消腫軟膏以清熱消腫塊;若患者來時腫塊已紅腫如饅,按之有波動,說明已成膿,即予以切開排膿,外用桃花散和黛軍軟膏祛腐排膿消腫,同時依據患者的體質,體實者選用皂角刺、連翹、金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物以消腫排膿,體虛或老年羸弱者用黃芪、皂角刺、天花粉、連翹清熱托毒排膿。后期瘡面愈合緩慢,膿水清稀,氣血虧虛者,用黨參、黃芪、茯苓、白術、當歸、地黃等藥物或八珍湯補益氣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抗生素的早期使用,腫瘍病成膿者減少,而結塊難消者增多,對瘡瘍病的治療也相應地進行了改變,結合消、托、補三法綜合運用,使用內消法治療瘡瘍疾病。內消法最早見于晉代《劉涓子鬼遺方·神仙遺論·金黃散》:“貼癰番令內消,金黃散。白芷、白及、白蘞、金州柏各一兩,生,曬干,上四味為細末。逐漸用新汲水調貼。”中醫外科名家艾儒棣說:“內消法,即托消法,是將消法、托法合而用之,使已經化膿的腫瘍,懼開刀之苦的患者,或化膿后膿積瘀血不去、潰瘍不愈,或頑固結節、腫塊者,運用托消法可以使膿腫自潰膿出,或膿去瘀血消散,潰瘍愈合,從而達到內消的目的。此法適用于初期、中期已將化膿或未化膿性腫塊或結節。托消是對消法、托法的補充。”
在臨床上,徐小云對于一些已出膿或未出膿者,或因過度使用抗生素而致腫塊難消者,喜用仙方活命飲加減治療,仙方活命飲出自《醫宗金鑒》,其“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圣藥也”。此方具有消腫散結、活血祛瘀之功,現代專用于癰疽腫瘍、腹腔炎癥包塊等。方中穿山甲因屬國家保護品種,已停用,現用三棱、莪術等代替,腫塊色黯者加桂枝3~6g以溫通經絡,協助活血化瘀藥以消腫塊。腫塊平塌,局部壓痛不明顯者,加黃芪、黨參等補氣,以扶助體內正氣,驅邪外出。患腫瘍者,兼脾胃虛弱,服藥后易致腹脹者,加六神曲、炒麥芽、炒稻芽、山藥等健脾消食,以護胃及增強藥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