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掌控不好情緒,如何掌控人生

你來世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你知道什么是“看不見的自我攻擊”嗎?

自我攻擊的表現形式分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自殘、自虐,最嚴重的是自殺。

除了這些容易被發現的形式外,還有一種不易被覺察、經常被忽略的形式,叫作“看不見的自我攻擊”,它對人的傷害非常大。

舉個例子,有一次早上起來,我試穿了一件新衣服,結果在鏡子前卻覺得不好看。我心里猛地一沉,心情很低落。

我沒有說話,可是大腦卻在高速運轉。腦海里有個念頭在一直攻擊自己:你會不會打扮自己啊?你這么土,怎么出去見人啊?別人見了會笑話你,說你是個土包子……

這種思維活動非常強烈。其實沒有人批評我,我也沒有動手打自己,可我的內心卻受到了重創,這就是“看不見的自我攻擊”。我們在失敗和不順心時最容易受到自我攻擊。

很多年前,我在做銷售工作時,搞砸了一個項目。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委屈得飯都吃不下。我在心里罵自己是個笨蛋,無數個負面念頭在大腦里狂奔。我安靜地躺著,內心卻在痛苦的深淵里掙扎。

我們知道自己難過,卻從來沒有深刻剖析過到底是因為什么,也沒有想過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思考的,為什么別人失敗后可以無所畏懼,而我們失敗后卻先攻擊自己。

潛意識的自我攻擊非常迅猛。它不易察覺,可殺傷力很強。比如一個人想寫作,吃飽喝足了,計算機也備好了,剛起了個開頭,忽然就痛苦地停下,說不想寫了。為什么?因為他被潛意識里的自我攻擊控制了。

他的大腦里有個聲音一直在攻擊他:你寫出來的東西會被人罵的,寫得不好就別寫了……于是,很多人就這樣屈服了。

為什么會有自我攻擊?心理學家發現,有的人天生樂觀,有的人則天生比較悲觀。樂觀的人,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積極的層面上;悲觀的人,更容易關注消極層面。當然,就算是基因相似,不同的人思維方式也有差異。除了基因,人們的思維方式還跟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有關。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長篇小說《美麗新世界》。

在這本書里,人在嬰兒時期就會被分成高階層和低階層。高階層的人被告知自己生來就高人一等,低階層的人則被告知應該厭惡鮮花和書本。接受過洗腦教育的低階層幼兒,長大后會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所在的階層。他們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如此。可實際上,這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說到我們自己,剛出生時,我們什么也不懂,可是,我們需要了解社會,那怎樣做到呢?只能通過與最親近的人(父母)互動來了解。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經常這樣罵他們:“你這個笨蛋,你這個蠢貨……”罵的次數多了,小孩子真的會以為自己什么都不行。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受過這種否定式的教育呢?你父母說你是笨蛋,你就真的認為自己是笨蛋嗎?

要知道,父母說的也不一定對。小時候的我們,因為對世界認識不足,所以很容易被誤導。但是成年以后,我們學習了知識,就會對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產生質疑,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除了父母以外,老師、同學、親戚朋友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我們。我有個親戚就經常打擊我:“女娃就是不如男娃,你學什么都不行。”身處這樣的環境,我又怎么能建立起自信?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我們可以從美國作家黛比·福特所著的《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中找到答案:

構成人體的每一個原子都是全息的,都攜帶了整個宇宙的全部信息。將物質凝聚在一起的各種作用力,在每一個原子中都可以找到。人體每一個細胞的DNA分子,都攜帶了整個生物進化史的全部信息。

同樣,每個人的內心都攜帶了全人類所有思想和情感的信息,只要外部條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只有理解了這種現象,才能認識人生的本質,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無限的自由。你在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都擁有無限的潛能。

每個人都擁有積極特質和消極特質,只是表現程度不同而已。

一說到積極,你會想到什么?勤奮、勇敢、努力、善良、幽默、樂觀、堅韌……

消極呢?拖延、懦弱、虛偽、功利、浮躁、狹隘、自私、狠毒……

我們是否可以試著將自己積極的特質更多地表現出來?這需要你有很強的自省能力和長久的行動力。

我們可以設定自己的命運。就像我,我是一個比較倔強的人,也會脆弱、沮喪,甚至有時候想要放棄,但在內心深處,我是不甘認輸的。世間有那么多的美好,為什么我不能享有呢?

生而為人不容易。宇宙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才有了我們人類。如果你的生命總是處于萎縮狀態,不去盡力綻放,那多可惜呀。所以每當我想要逃避時,就提醒自己:不要輕易當逃兵,要當一個挑戰者。當逃兵很容易,當挑戰者卻很難,這是勇敢者才能走的路。

為了改變自己,我們要付出行動;只靠說和想,很難有什么效果。

就拿我來說,最近我遇到了一些煩心事,很無助,不知道怎么應對。我真的很想逃避,但我知道,這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于是,我報了一個拳擊班,幾乎每天都去練拳。每次揮拳的時候,我都告訴自己,遇到障礙時,要像打拳一樣主動發起進攻。正是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讓我在面對困難時擁有了更大的力量。

我們要在生活中當一個主動的開拓者、挑戰者,盡最大可能為自己設定命運,而不是坐等奇跡出現。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我們的大腦里有一支神奇的特工隊

有時候,我特別好奇,為什么人類會有這么多種情緒,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憂傷,可以憤怒?在看了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后,我對情緒有了更多了解。

主人公莉莉是個小女孩兒,原本和爸爸媽媽生活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因為爸爸工作調動的原因,他們舉家搬到了美國舊金山。面對新環境,她產生了逃避和恐懼心理。

這期間,莉莉的情緒產生了一系列的波動。

莉莉的大腦里有五個情緒小人,它們分別是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

樂樂,活潑開朗,負責莉莉的快樂。當她掌控大腦控制臺時,莉莉就會表現得很積極,用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

憂憂是一個慢吞吞的憂傷小人,時不時跑出來侵擾莉莉的核心記憶。當她掌控大腦控制臺時,莉莉就會傷心流淚。樂樂經常盯著憂憂,生怕她一不小心鬧出什么“幺蛾子”。

怕怕負責分析可能出現的危險事物,提前發出警告。但怕怕有時也會虛構危險,對一些并不存在的危險會以為是真實的。

一旦莉莉的生活中出現她不喜歡的事物,厭厭就出現了。比如西藍花,這是莉莉最反感的食物。每當莉莉吃到西藍花時,厭厭就會控制莉莉,導致莉莉出現厭惡的神情。

當莉莉受到攻擊和威脅時,怒怒會第一時間掌控莉莉的大腦,讓她做出回應。憤怒時的莉莉會摔東西,會大吵大鬧。

其實人類的情緒不止這五種,還有驚訝、羞愧、焦慮等。電影為了方便我們理解,簡單地將情緒分成了五大類。

沒有人不喜歡快樂,大家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可我們總是會被其他情緒影響。失去心愛的東西時,我們會難過地流淚;遇到挫折時,我們會恐懼、害怕;被人傷害時,我們會憤怒、發火……情緒小人們輪番上場,我們的心情也就跟著起伏不定。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們有豐富的感情,這是正常的。

可是,我們都不喜歡負面情緒,也很難接納它們。

每當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受到打擊時,就會很難過。這時,大腦里另外一種聲音就會跑出來指責我:你看看你,就這么個小事,你有什么不開心的,能不能樂觀點兒啊……

當我對未知的危險感到恐懼時,大腦里另外一種聲音又跑出來指責我:你能不能淡定點兒?總是怕這怕那的,你什么時候才能強大啊?

我也無法接受自己憤怒的情緒。我認為憤怒會讓自己顯得不夠大氣、不夠穩重:怎么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發怒呢?

越是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人就越痛苦。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樂觀堅強,笑對人生,可是這很難做到,因為接納自己的情緒需要智慧。我們總是贊美歡樂,試圖呈現出自己陽光的一面,可歡樂不能代表我們人生的全部。

我有個朋友,他每次在人前都是春風滿面的樣子,總是竭力把最積極的一面展露出來。他的社交賬號上展現的都是美好快樂的一面:健身、談生意、打球、讀書、旅游,讓人一看就是一個會生活、有品位的人。

因此他有不少粉絲,大家都很崇拜他,經常給他點贊。久而久之,他覺得自己就應該保持快樂,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喜歡。可是,現實生活中的他卻不是這樣的。他也會因為工作遇挫而難過,也會因為生活不容易而悲傷。但是,他無法接受這些負面情緒。他覺得難過讓他不完美,所以他拒絕負面情緒,只想快樂。

可是,對我們來說,負面情緒真的是敵人嗎?

五個情緒小人中,樂樂最不喜歡憂憂,可后來樂樂卻拉著憂憂回到控制臺,和憂憂一起調整莉莉的情緒。我們不必一直堅強,脆弱時可以哭一哭、憂一憂,流露出脆弱的一面會讓你的人際關系更和諧。

如果你痛苦時還一直假裝歡樂,那別人怎么能了解真實的你呢?當你把所有悲傷都隱藏起來,其實也阻斷了求助的可能,你會更加孤獨。

我就是這樣,一直在我媽媽面前裝得很強大,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有一天,我媽媽給我打電話,說了一些事情,我心里不高興,直接告訴她:“我心情不好,我很難過。”我媽媽聽了后立刻停止了嘮叨,開始安慰我……這個反轉讓我十分吃驚。

就像我那個朋友,他一直都表現得很堅強,每次都是他照顧別人,我們從來沒想到他也會難過,也需要安慰。直到有一次,他實在憋不住了,告訴我們他很難過,需要大家陪他一起吃個飯。我們才知道:哦,原來他也會傷心。

每個人都會流眼淚。當負面情緒出現時,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也許我們需要做出改變。負面情緒不是我們的敵人,適當的負面情緒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控人生。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過度的負面情緒會限制我們的人生。比如在《頭腦特工隊》里,怕怕和怒怒總是虛張聲勢,把一些普通的事情解讀成可怕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讓負面情緒打亂我們正常的辦事節奏。

我們有時候會遭遇一點兒小困難,也許困難并不大,但心理上的恐懼卻讓我們不敢前進。如果總是恐懼,我們會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

當我們憤怒時,整個大腦充滿了怒火,行為會處于失控狀態。這時候,我們尤其要小心,不要做出讓自己后悔的過激行為。

我們追求的平靜、喜樂的狀態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很難達到,因為人活著總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事情,情緒也處于變動中。但我們要知道,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作用,我們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后根據現實條件做出最合適的行為。

你今天大笑了嗎?

每當我在生活中獲得一點兒成就時,就很想開心一下,想要大笑或者手舞足蹈,鼓勵一下自己。可馬上就會有一個聲音跳出來指責我:你有什么資格快樂?取得這點兒成就有什么好驕傲的?難道忘了自己失意時狼狽的樣子了嗎?……然后,我就會收斂很多,努力克制情緒,保持平靜,喜怒不形于色。

上中學時,讀范仲淹《岳陽樓記》里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師對此推崇備至,讓我們好好體會。此外,我們學習的詩句“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也追求含蓄寧靜之美。

以前,我也向往這樣的境界,想做一個不輕易動感情、不輕易表露自己心聲的人。

可是,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多一些哈哈大笑的時候。

對于人們來說,最受歡迎的笑是微笑,因為它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表達方式,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行為。TED演講中有一個視頻,講的就是“微笑背后隱藏的力量”,里面提到經常微笑的人更積極樂觀,壽命更長,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有人在地鐵里拍了一個視頻,視頻里,第一個人先是莫名其妙地大笑,不一會兒,很多人都跟著笑了起來,非常神奇。看這樣的視頻,相信你也會不由自主地笑起來。這個哈哈大笑的視頻,我看了很多次,每次看著看著,都會跟著一起哈哈大笑,笑完后感覺心情舒暢。

對哈哈大笑最沒有顧忌的是小孩子,他們看一部動畫片會笑個不停,看見大人滑稽的模樣也會笑。他們不會偽裝,也沒必要偽裝。成人就不一樣了,基本上,每個成年人在社會交往中都不得不帶著“面具”示人。

記得有一次我去參加聚會,聚會上有大人,也有小孩兒。幾個小孩兒吃飽喝足后圍在一起玩兒“蘿卜蹲”的游戲,玩兒得不亦樂乎,時不時爆發出響亮的笑聲。有個家長也被拉進去一起玩兒,看得出來他很開心,但是好像不敢笑,一直憋著。當時,我很想跟他說:“你就完全放開哈哈大笑一次,這機會多難得啊!”

在我的記憶里,笑得最開懷的一次是在一堂高中英語課上。當時,老師講著講著發現大家都打起了瞌睡,于是放了一個憨豆先生的視頻。這個視頻很歡樂,全班同學都看得哈哈大笑,有的甚至開心得直拍桌子。

然后,老師接著講課,卻再沒人打瞌睡了。那時,大家都還沒有手機,無法從別的途徑看憨豆先生,所以都很期待上英語老師的課。老師用這種方法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歡樂,還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和幽默的人在一起,我們也會哈哈大笑。他們會出其不意地逗悶子、甩包袱,用一個又一個段子給大家帶來快樂。所以我們要多結交幽默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人的心態都會年輕不少。通常,這樣的人在聚會時是焦點人物,其身邊總會圍著一群人。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哈哈大笑時,心情也會變得愉悅而歡樂,這就是積極情緒。積極情緒對我們有什么用處呢?正如積極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她的書《積極情緒的力量》中所講的:

積極情緒可以擴展你的視野,帶著積極情緒,你的思想和行動將更加自發地浮現出來,你更加擅長設想前景和雙贏的辦法,你變得更善于建立持久的關系,給人帶去友善而不是怨恨。

當我們大笑時,身體也是舒展的、活躍的。我們心跳加快,手舞足蹈,肌肉得到放松。對我們的健康來說,這是非常有好處的。

想一想,如果我們遇到兩個人,一個看上去滿面苦澀,另外一個則滿面笑容,我們更愿意接觸哪一個呢?當然是后者。即便是小嬰兒,你要是帶著笑臉去跟他互動,他也會對你笑。可如果你滿臉兇相地和小嬰兒互動,他很快會被你嚇哭。

人們更喜歡那些愛笑的人,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一個經常開懷大笑的人,會活得快樂而愜意,也有更多人愿意跟他做朋友。

大笑既然這么迷人,那我們要怎么做才能經常哈哈大笑呢?

去聽脫口秀。我很喜歡脫口秀,它是一種幽默的語言藝術,再加上演員的動作表演,很容易激發觀眾大笑。北京有很多脫口秀表演,三里屯的酒吧、南鑼鼓巷的咖啡店,都有脫口秀表演。講得好的脫口秀,可以讓人忘卻煩惱,在歡樂的大笑中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

我們也可以多和幽默的人交朋友。和幽默的人一起吃飯、玩耍時,他們會時不時冒出一些金句,讓我們哈哈大笑,他們就是我們的開心果。

我們還可以多看喜劇,比如卓別林和周星馳的電影。在大笑之余,我們還能思考一下人生,可謂一舉多得。

情緒低落時如何保持行動力?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心情沮喪時,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結果越躺越難受。

心情不好時,帶著不好的心情做事,事情一定會辦不好。因此有人說,心情不好時要停下來,安慰安慰自己,等心情好了再說。

所以,我在心情不好時拒絕做一切事情。我天真地以為心情會慢慢好轉起來,可后來發現這樣做不行,因為應按原計劃完成的事情越積越多,時間都被耽擱了。

想到一大堆事在等著我解決,本來就沮喪的心情更加沉重了,甚至還產生了一絲恐懼。我在痛苦中輾轉反側,發現所謂的“等心情好轉了再干活兒”這種說法并不靠譜。

有一次,我與別人產生了矛盾,心里很難受,想找個地方大哭一場,緩解一下心中的苦悶。

正想哭呢,一個緊急的工作任務來了,領導要求我馬上完成。我只好強忍住眼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我為了那個任務加班到凌晨,完成后特別累,臉都沒洗就睡了。第二天起床時,我突然想起來,昨天晚上還沒哭完呢,但現在我已經哭不出來了——彼時傷心難過的情緒隨著我的行動已經被消解了。

所以,心情不好時,沒必要被動地等待。我們可以試著行動起來,不要指望情緒推動行動,而要努力讓行動改變情緒。

心理學家伯恩斯談到抑郁癥患者的思維時說,抑郁癥患者總以為先有動力才能行動,這種思維是片面的。很多時候是行動在前、動力在后。

也就是說,你本來對某件事不感興趣,不想去做,可如果你努力嘗試一下,動力隨后就來了。

我曾經和一個叫王永的健身愛好者聊過,我很羨慕他,問他是怎么做到一周能去健身房好幾次的,因為我沒有動力去健身——太累了。

王永說,其實他也不想去。他每次看著教練安排的訓練表,心里就發怵。加班一天回到家,還是躺在沙發上喝著冰可樂看著電視劇更爽,誰想去健身,健身多痛苦啊!

但是,他又想,報健身課程花了那么多錢,不去太可惜了,于是他就強忍著內心的掙扎和煎熬,換好運動服,去健身房接受教練的“無情摧殘”。

當他在教練的指導下專心投入訓練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心情越來越好,健身讓他感到快樂。等訓練完畢,他的心情簡直可以稱得上是興奮,成就感滿滿。至于之前的掙扎、糾結,已經不翼而飛了。

王永后來掌握了這個心情規律,下次再去健身時,不管心情怎樣,先換好衣服去健身房再說。

我們的情緒隨時都在變化,一天之中,心情起起伏伏,莫名其妙地開心、難過,捉摸不定,有時根本不受控制。可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成為心情的奴隸,我們要拿回掌控心情的主動權。

有一次在家里,我戴隱形眼鏡,結果沒有戴好,兩個戴反了。

我只好取下來,又一通折騰才戴好。我很生氣,心情低落,什么都不想干了,只想躺在床上睡覺。

可理智告訴我,不能就那么躺著,我得做點兒什么才行。我去洗衣服、掃地,然后準備下午做一個剁椒魚頭。忙活一陣后,我心情好轉不少。

我給自己總結了一個小方法:心情不好時可以做一些事情,例如整理東西、打掃房間、洗澡洗衣服、把該扔的東西扔掉……之后,心情就會變好。

人是需要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生物,如果沒有這些,我們就會被無助感包圍,什么都不想干。所以,如果再遇到難題,我們不要一個勁兒鉆牛角尖,可以先做點兒其他輕松的事情,獲得一點兒成就感,然后再繼續攻關。

有時候,我們迫于外界壓力,即使心情再沮喪,還是會做一些事情。等到真正行動起來,你會發現沮喪的情緒慢慢減輕了,你以為無法控制的情緒,其實竟然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說寫作這件事,很多人剛開始寫時,內心哀怨糾結,擔心寫出來的文章沒法看。可如果你堅持寫下去,到后面就會越來越順利,寫得停不下來,寫得很快樂。你也不再擔心寫得好不好,只想沉浸在文字中,把想法表達出來。這就是行動的力量,它把我們的心情不知不覺地做了調整。作為一個長期寫作的人,我經常能夠體會到這種感受。

當你躺在床上拒絕行動時,會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到,一個勁兒地自責抱怨。可一旦爬起來開始做事情,哪怕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你的心情也會馬上隨之改變。

行動才是改變情緒的法寶,心情不好別害怕,再難過也要試著做點兒事情。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萊爾·威克斯曾寫過一本書——《精神焦慮癥的自救》,他在書中談到的關于情緒和身體之間關系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

他說,有時候人感覺疲憊,其實只是情緒的疲憊,而并不是身體勞累。這個時候,并不適合長期休息,而應該找點兒事情做,這樣情緒疲勞反而會得到緩解,身體肌肉也會得到鍛煉。

有的抑郁癥患者長期待在家里,其實那樣對于緩解癥狀不會有任何好處。克萊爾·威克斯會建議此類患者出去找些事做,這樣反而能夠讓病情好轉。

心情不好時,我們還可以借助其他方法調整自己。我們可以尋求親人或者朋友的情感支持,保持基本的生活規律。我們還可以通過寫作抒發情感,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

行動是救命的法寶,它可以帶著我們逃離情緒“黑洞”。

如果你抑郁到木僵狀態(指一種高度的精神運動性抑制狀態,并經常保持一種固定的姿勢),沒有任何行動力,就要勇敢求助,讓家人或者朋友帶你去看醫生。如果只是情緒低落,但行動力尚存,不妨做點兒事情。人這方面的自愈能力是超乎想象的。

在我的書桌上方貼著積極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對寫作看法的紙條,他是這么說的:“我每天早上寫作,不會等有靈感,不會等有意愿。寫作的時候,前5分鐘很痛苦,也許等5分鐘、10分鐘后才有動力寫。先行動,才有靈感或者動力。有時候,生活會很艱難,會很有挑戰性。只有通過行動,人才會變得更加有動力。”

每次我有所懈怠時,就抬起頭,看看這段話。它為我增添了力量和勇氣。

控制憤怒,做一個理性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心情愉快時表現出來的行為受人喜歡,而憤怒時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就不那么優雅了。很少有人在心情不佳時還能做到溫潤如玉——除非是修養很高的人。

我們憤怒時,表現出來的是什么樣子呢?有人怒吼,有人破口大罵,有人打砸東西,有人對他人使用暴力……

憤怒一旦來臨,便如火山爆發,勢不可擋。有的人會審時度勢,克制憤怒;有的人無法克制,不顧及自己的形象當即發泄怒火。

記得在一次聚會上,一位朋友帶來了他新交的女友。吃飯時,服務員在端菜的時候不小心把菜湯滴到了她的手機上,還沒等服務員反應過來,這女孩兒立即破口大罵。服務員忙不迭地道歉,說幫她貼一個新的貼膜。這女孩兒不聽,繼續說了一些在旁人看來跟她的形象完全不符的臟話,讓我們一桌人面面相覷。

朋友一看,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就讓服務員先走了,對女友說一會兒去換個好看的貼膜。這場小小的風波總算平息了,大家開始吃菜。

剛吃沒多久,那女孩兒發現自己的名牌口紅丟了,又開始抱怨起來。她很生氣,說自己的口紅是在國外買的,非常貴。朋友趕緊說再給她買一個,女孩兒才停止了喋喋不休。大伙兒雖然心里都有點兒郁悶,但都沒說什么。女孩兒吃菜時,也許是心里有氣,連拿筷子和放水杯的動作都帶著氣,臉上本來漂亮的眉毛擰到一起,看著讓人生厭。我心里不舒服,菜也吃不下去了。

那頓飯大家都吃得不開心,本來說好吃完飯一起去唱歌的,結果誰都沒心情去了,早早散了伙。

那女孩兒在發火時完全不顧及周圍的人,自然引起了別人對她的反感。而她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也很糟糕——不懂得控制憤怒,最后受損失的只能是自己。

最常見的憤怒還經常發生在堵車的時候。人們常說,想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其在堵車時的表現。很多開車的人都有“路怒癥”,這種癥狀在堵車和被人超車時表現得最為明顯。

我曾經坐過一位男性友人開的車,他的舉止讓我大跌眼鏡。

別人超他車時,他就用怒罵回敬,還試圖跟人家搶車道。堵車時,他會一直狂按喇叭,口中抱怨不斷,搞得車上其他人心情不佳。走錯了路,他更是罵聲連天。坐他的車就是一種煎熬,讓人在途中有跳車逃離的沖動。

憤怒來臨時,如果我們掌控不好,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呢?有新聞報道過這樣的案例:

一位女士在火鍋店吃飯時,因服務員上菜遲了,憤怒地罵了服務員,還拍照發微博。后來,服務員端起滾燙的開水潑到了那位女士頭上。女士被緊急送往醫院,而服務員則因故意傷害罪被警方逮捕。在這起事件中,兩個人都用了不恰當的方式表達憤怒,最后的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

憤怒來臨時,到底應該怎么辦?是義正詞嚴地說理,還是毫無邏輯地謾罵?是隨手打砸東西,還是控制自己的行為合理表達感受?

有人說,憤怒一定要發泄出來,不然憋著難受,別人也會覺得你好欺負。也有人說,人要學會忍耐,不能隨便發火。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控制憤怒》一書中談了他的看法。

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不管是直接發泄憤怒還是間接發泄憤怒,不僅不會減輕憤怒,而且會損害健康。因為憤怒時,我們的身體會發生生理變化,神經處于“應戰”狀態,很有可能導致動脈損傷。

那憤怒時暫停可以嗎?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這也不是個好辦法。因為暫停憤怒從長遠來看負面情緒并沒有太大改變。

那我們應該如何控制自己呢?阿爾伯特·埃利斯給出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建議:情緒失控時,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控制自己。

他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憤怒,其實和外部事件沒有太大關系,而是我們自己的看法造成的。這樣的說法和我們平時的看法區別真的很大。我們總以為自己會憤怒是因為別人欺負了我們,對我們不公平。現在看來,這種看法未必正確。

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中,有一個ABC理論。

A是指誘發事件,比如說,你在餐廳吃飯,服務員上菜慢了,這就是一個誘發事件。

B是你的信念體系、思維方式,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就是你如何看待上菜慢這件事。如果你認為服務員很可恨,故意給你上菜慢,你就會憤怒。如果你認為吃飯的人多,廚師們做菜需要較長時間,所以服務員上菜慢,你就能夠理解他們。

C指的是情緒或行為結果,也就是你最終呈現出來的狀態:要么保持平靜,要么發怒,甚至出手傷人。

同一件事,人們的想法不同,呈現的結果就不同。在餐廳吃飯,有的人只要服務員動作稍微慢一點兒,就會怒火連天,恨不得把服務員揍一頓。有的人呢,則會氣定神閑地和服務員溝通,不會發火。

人和人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這是因為人們對事情的看法不一樣。有的人會采取理性信念,有的人則會采取非理性信念。也就是說,ABC理論中的B決定著我們的情緒和行動。

如果服務員上菜慢,你又很想吃這家飯店的菜,站在服務員的立場考慮,覺得其未必是故意拖延,這采取的就是理性信念。你會和服務員好好溝通,確認一下上菜時間,這樣也許會有些失落,但不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形。采取非理性信念則相反,你會覺得服務員素質太差,恨不得大罵他們一頓,再掀桌子離開——這樣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在現實生活中,當憤怒來臨時,我們很難做到理性思考,但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可以多分析自己的思維,看看究竟是屬于理性信念,還是屬于非理性信念。

如果不夠理性,那我們是否可以做出一些改變?在不斷的練習中,我們的情緒控制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打開心靈枷鎖,看更美的風景

電影《心靈捕手》中的主角威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在打掃衛生之余,他會偷偷解算列在黑板上的方程式。藍勃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他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了作業:解算傅里葉方程。這個方程很難,藍勃教授并不指望有人能快速解出來。但沒過兩天,學生們就在走廊的黑板上發現了傅里葉方程的解答步驟。

教授很震驚,后來,他知道是清潔工威爾解算的,于是就有意輔導威爾學習。

但威爾的性格有些問題——他是一名孤兒,先后被送到五個家庭寄養,在有些家庭甚至還受到過虐待,這樣的經歷導致他有一些心理問題。長大后,他經常和朋友廝混在一起,喝酒打架,還時不時鉆法律的漏洞,把法官氣得心里直冒火。

藍勃教授請來幾位心理醫生為威爾做心理治療,可那些醫生都被威爾氣跑了。無計可施的藍勃教授只好去找他的朋友——心理學教授肖恩先生。

肖恩一開始也遭遇了阻力,威爾根本不配合他的治療,甚至故意激怒他,說他娶錯了妻子。實際上,肖恩教授的妻子早已經因病離世了。威爾的刻薄并沒有讓肖恩退縮,他包容、接納了威爾的一切消極行為,甚至可以和他面對面坐著一句話不說,且一坐就是一個多小時。

在治療威爾的過程中,劇中幾位主角的心理矛盾也一一浮現出來,原來,他們每個人的心靈都帶著枷鎖,與其說他們在治療威爾,不如說威爾同時也在治療著他們。

幾人之中,威爾的枷鎖是最沉重的。他有著驚人的天賦,可他并沒有好好發揮。為了不被朋友們拋棄,他放棄藍勃教授為他爭取來的面試機會,跑到工地上和朋友一起干活兒。

他在酒吧認識了在哈佛大學讀書的女孩兒斯凱蘭,女孩兒被他的才氣所打動,二人成了戀人。當斯凱蘭要去加州醫學院讀書,并邀請他一起去加州時,威爾害怕了。他認為斯凱蘭對他不是真愛,只不過是把他當作底層小人物戲耍一番,她最后還是會嫁給有錢人。這樣的推斷讓他害怕,于是,他逃跑了。

肖恩教授在治療過程中發現了威爾在親密關系中遇到的困惑,他對威爾說了這樣一段話:“你不完美,你認識的女生也不完美,問題是你們是否完美地適合彼此——親密關系就是這么回事。”

威爾對斯凱蘭的看法,是一種武斷的貼標簽的行為,這是威爾的心靈枷鎖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內心帶著這種枷鎖的人還真不少。

我有一個“閨密”,她在大學畢業那年認識了一位男生。那個男生風度翩翩,品貌俱佳,對她很關心,還幫她找工作、找房子。后來,閨密偶然知道了男生是富二代,他的父親是某集團公司的董事長,男生畢業后會進入家族公司工作,成為公司接班人。

閨密覺得富二代男生只是因為無聊找樂子才追求她的,于是,她中斷了和那個男生的交往。她對我說,富二代都是花花公子,自己招惹不起。那男生突然被拋棄,想知道原因,就托人來問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讓閨密生氣了。

閨密說那個男生在追求她的過程中一直非常尊重她,沒有任何輕佻之舉。她只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而拒絕了他,而且拒絕得很徹底。

多年以后,在一場飯局中,大家又聊起了那位男生。出人意料的是,大家都在夸贊他,說他很優秀,沉穩大氣,非常自律,而且對老婆特別好。原來,那個男生并非我閨密以為的“花花公子”,他的妻子也不是門當戶對的大家閨秀,而是跟閨密一樣,是普通人家的女孩兒。

閨密心上的這道枷鎖,其實來自她的母親。她母親經常說:“不要和有錢人家的孩子走得太近,他們會看不起你;不要找長得帥的男娃,他們容易變心。”閨密也不反抗,甘愿帶著這樣的枷鎖生活。美好溫暖的感情,在她看來是一種奢望。

我們愛一個人,到底是愛他的全部,還是只愛他優秀的一面?如果你發現心中完美的他有瑕疵和缺點,你還會愛他嗎?

除了少部分天生快樂的人,我們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方面的障礙,我們給自己設限,我們畏手畏腳……我們渴望嘗試,卻遲遲不敢行動;我們渴望愛,卻不敢靠近他人。

很多時候,我們活在自己編織的牢籠中,生命因此萎縮。

意識到枷鎖的存在,就要想辦法打破魔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真正的成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明市| 大城县| 同仁县| 银川市| 香河县| 肃宁县| 鹰潭市| 将乐县| 河北省| 杂多县| 尉氏县| 清河县| 桑日县| 翁源县| 伊金霍洛旗| 阿克陶县| 汽车| 昭通市| 田阳县| 仲巴县| 泗阳县| 阆中市| 融水| 清徐县| 新竹市| 三河市| 和静县| 贡嘎县| 韶关市| 吉水县| 方正县| 大竹县| 拜泉县| 蒙城县| 昔阳县| 宾川县| 贵溪市| 玉山县| 安吉县| 荔浦县|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