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別讓無力感控制你的人生
- 擺脫無力感,拿回你的人生主動權
- 二美
- 10629字
- 2020-09-18 11:14:09
如何擺脫焦慮控制,找回內心寧靜?
刷朋友圈時,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文章:某個人年紀輕輕就賺了十幾億、上百億,以此說明同齡人正在“拋棄”我們;或者夸別人身材完美,順便把我們普通人diss(奚落)一番,說我們不自律、不勤奮,活該沒有好身材……
這樣的文章非常多,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在朋友圈、微博、網絡上……
這樣的文章,每一篇都在告訴我——我活得不如別人,我被碾壓在生物鏈的最底端!
每次看到類似的文章,我就感到焦慮從腳底直沖腦門:完了完了,別說一個億,我連一萬都沒有。我是不是已經被淘汰了,已經沒救了?
在滿屏焦慮的刺激下,我內心緊張,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手邊的事情沒心思做下去,工作不想認真對待,文章也不想寫了,只想有個什么辦法可以一夜暴富,賺個十幾億,別被同齡人拋棄。
而且,我發現,不僅我有這樣的想法,其他人也有。一個朋友略微有點兒胖,她已經很努力減肥了,可還是被一篇抨擊胖人的文章氣到,找我哭訴:“我是不是沒有資格活在這個世上?”
為此,她每天拼命節食。但她控制得太狠,餓幾天之后常常又忍不住暴飲暴食,直至焦慮到得了厭食癥,以至于現在已嚴重到需要專業醫生介入治療了。
我還有一個三十出頭就已經成為公司高管的朋友,她也每天過得很焦慮,整晚失眠,掉了很多頭發。別人焦慮的是生活不易,她焦慮的是別人都開公司上市了,她還在給別人打工……
被焦慮控制時,我們的內心好像有個“惡魔”在作怪,很難平靜下來。心理的焦慮也會影響到身體,讓人吃不好、睡不著,白天工作沒精神,出去玩兒也提不起勁,整個人好像丟了魂兒。
用一個長期處于焦慮中的朋友的話來形容就是——活著就是一種折磨。
既然焦慮對我們有這么多的副作用,為什么人在進化過程中還保留著這種特征?為什么不把焦慮情緒完全“進化”掉呢?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有的焦慮是健康的,有的焦慮是不健康的。比如,在你過馬路時,為了安全,你要注意紅綠燈的變化,同時觀察來往車輛,以便及時作出反應。
這時候,你的焦慮就是健康的——可以讓你避開危險。
可如果你一到馬路邊雙腿就發抖,呼吸急促,無法順利通過馬路,那這種焦慮就是不健康的,會影響你的日常生活。
一旦被不健康的焦慮所控制,我們該如何擺脫它呢?
阿爾伯特·埃利斯在其心理學著作《控制焦慮》中提到,我們往往無法控制身邊發生的事情,但當事情發生時,我們可以學著控制自己的反應。
也就是說,真正讓我們焦慮的,不是外界事件和信息,而是我們自己對這些事情的想法。比如說,我看到一篇寫別人賺了10個億的文章,很焦慮——因為我產生了非理性的想法:別人賺了10個億,說明人家很優秀;我沒有賺到,說明我不行,不如別人;我已經被社會淘汰了,沒用了,是個失敗者……
這樣的想法,既不客觀,也不全面,所以才會導致焦慮情緒的出現。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有類似的想法,可這么想的人再多,也不意味著是對的。
讓我們冷靜地分析一下:別人賺了10個億,我沒有賺到那么多錢,這能說明我是個失敗者嗎?能代表我不行嗎?這種邏輯根本就不合理。既然是不合理的想法,那我們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情緒就是不健康的情緒。
讓我們來看看身邊那些不焦慮的人是如何應對這種情緒的吧。
朋友小榆是新媒體編輯,平時要經常刷微博、刷朋友圈,通過獲取很多信息來積累素材。每次我看到那些有關一夜暴富的文章,都會轉發給她,問她感受如何。她總是很快回復我:“別人的生活是別人的,就算別人賺了100個億,跟我又有什么關系呢?再說了,我也在努力工作、辛苦打拼,怎么就被拋棄了呢?我本來就不屬于別人,何來拋棄之說呢?”
說完這些,小榆繼續忙工作去了,絲毫沒有被那些“負面”信息影響和干擾。身邊的好友升職加薪,或者有了什么成就,小榆會真心地祝賀他們,并向他們請教做事的方法,還常常拿個本本記下來,在思想認識和方式方法上提升自己。別人的優秀,不僅沒有讓她感到焦慮,反而讓她學到了很多方法。也許,就是因為對事物的看法理性而又全面,所以她才會情緒平穩,干事效率也非常高。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小榆那樣。我們可能總是把事情往不好的方面想,把事情想得很夸張、很極端,所以才會焦慮。
我問過小榆:“難道你就沒有過焦慮的情緒嗎?”
她說:“當然會有。焦慮的時候,我就強迫自己坐下來,分析自己為什么會焦慮,想一想自己焦慮是不是因為想得不夠全面。分析清楚了,再去解決,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有一次,她寫的文案修改了好幾版,甲方還是不同意,連原因都不說。她心情不好,很焦慮,覺得甲方就是故意刁難,弄得什么事都沒心情做。
當發現自己被焦慮所控制后,小榆就開始寫日記,逐條分析自己的想法。她發現自己對甲方的看法是扭曲的,于是開始積極跟對方溝通。在她的催促下,甲方的對接人終于有了回應。原來,對方是因為個人私事沒處理好影響了工作,才沒有及時跟小榆溝通。
了解清楚原因后,小榆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不久就全部完成了。其實,小榆的這種做法,也是阿爾伯特·埃利斯所提倡的控制焦慮的方法:找出非理性的想法,和它們“辯論”。通過“辯論”,緩解焦慮,保持理性。有三種辯論法,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基于現實的辯論法。像我的朋友小榆,她一直擔心工作完成得不順利是因為甲方在故意刁難自己,可事實上并不是。當她了解了甲方的真實情況后,就用現實反駁了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邏輯辯論法。“有人能賺10個億,自己卻沒有賺到,說明自己很差勁。”這種邏輯,明顯就是錯的。但它到底錯在哪里?我們一起來看看:別人賺10個億,就代表他一定很優秀嗎?不一定。優秀只能用金錢衡量嗎?當然也不是。所以,別人優秀,就說明自己很差勁嗎?更不可能。這樣清晰的邏輯辯論法,可以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
務實型辯論法。有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必須做成什么事情,如果做不成就是失敗者。這種非理性想法,只會讓我們更加焦慮,對我們辦成事不會有任何幫助。如果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期待,理性地考慮事情,那我們就會坦然一些,精神狀態也不會那么緊繃。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控制焦慮,比如轉移注意力、解決當下的難題、暴露療法等。
我自己嘗試過辯論法,通過寫日記分析自己的想法,與自己辯論。我有時也會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讀者的反饋中獲得啟發,客觀地面對現實。
我還嘗試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當我特別焦慮時,會聽一些優美的古琴曲,或在風景優美的地方散步,讓心情放松下來,以平靜的心態對待眼前的壓力。
當遇到無法逃避、亟待解決的問題時,我會強迫自己去面對。記得有一次,我去參加某檔節目的錄播,臨出門時,忽然焦慮得不敢出去了。我試著深呼吸,強忍住心中的不適感,勇敢地去參加了節目的錄播。等到現場節目開始錄制時,我忽然發現自己變得很放松,焦慮早就不翼而飛了。
不管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都要保持耐心,多次練習。加拿大心理學博士皮切爾說:“自我改變的過程是艱辛的,這是我們每天的旅程。前進兩步,后退一步,我們將耐心地堅持下去。”
在這里,我想用這句話與大家共勉。希望我們都能放下焦慮的重擔,尋找到內心的寧靜,輕裝前行。
別讓童年成為你一生的詛咒
豆瓣上有一個叫“父母皆禍害”的小組,每天都有人在那兒控訴自己悲慘的童年和可恨的父母。后來,這個小組引起了公眾的注意,還有人專門出書揭秘這個小組。
我去這個小組看過,看帖時,內心無比沉重。發帖的人要么是童年曾被父母毒打,要么是遭受過精神冷暴力。更嚴重的,還被猥褻、侵犯過。他們的童年生活如同煉獄,他們無處發泄痛苦,只好在網上傾訴。
他們中,有的得了心理疾病,成年后無法正常生活。有人說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毀了,這輩子注定要活在痛苦之中;還有的人說不想活了,因為童年時父母的虐待讓他們的內心缺少陽光。
看到這些控訴,我想起了自己的經歷。小時候,父母對我管教得特別嚴,但凡我做錯一點兒事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總免不了挨一頓打。我曾怨恨過父親,他給我的童年留下了不少暴力陰影。
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了70分,父親氣得直扇我耳光,把我打得眼冒金星。還有一次,我和姐姐吵架,父親就拿竹竿打我們的腿,結果我的腿被打得疼了好幾天。最傷心的是有一次我被一個男生誣陷,那個男生的媽媽去我家告狀,說我把她兒子耳朵擰爛了,父親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扇了我兩個耳光,根本不聽我解釋。
每每回憶起這些往事,我都很傷心。小時候挨打的經歷確實對我有很大影響,以至于到現在我和父親的關系都很疏遠,平時回家也不愿和他說話,甚至見到他便心生恐懼,生怕一不小心做錯事又要挨打。
我特別羨慕那些可以在自己父親面前撒嬌的小女孩兒,覺得她們真幸福。而我呢,連在父親面前表達一下觀點都需要很大的勇氣,更別提向他撒嬌了。
在農村,像我父親這樣的父母太多了,他們的教育觀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時,會囑咐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就使勁打”。有個男生跟我說,他小時候曾被父母吊起來打,打得皮開肉綻,最后差點兒昏死過去,他也因此留下了心理陰影。
正是因為這些,我從小自卑又敏感。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別人笑話我,我會難過很久。如果我做錯了什么事情,不用別人批評我,我會先罵自己一頓。我曾經試圖偽裝堅強,讓自己看起來很陽光,但這似乎更容易暴露我懦弱的內在。
有時候,我覺得我的懦弱跟我的童年有關,每次這樣想,心里對父親的怨恨便會多一分。糾結和怨恨充滿了我的內心,我心情沮喪,有時連當下的生活都無法過好。
然而,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會凝視你;當你一直糾結于怨恨時,你會一直心懷怨恨,好像生活在地獄中。
不幸福的童年已經存在,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是糾結于過去,陷入痛苦;還是著眼于現在,把以后的人生過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在我還沒有能力跟父親和解的時候,我選擇了遠離,默默地增強實力。我不想再糾結于過去,把自己的失敗和挫折都歸因于童年。抱怨過去,對我的生活沒有任何幫助。我經常會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借助書中的理論來幫助自己調整心態。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里談到了童年問題。他認為,歷史并沒有那么重要,沒有任何實驗支持“童年事件會影響成人的人格”這一結論,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過去能決定未來”。
童年時的災難可能會對一個人成年后的性格有一定影響,但這種情況是少數。童年的不幸不能決定你長大后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
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相較于童年經歷,基因對人格的影響更大。也就是說,你現在的人格,更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而不是你童年的遭遇。至于基因,這不能怪罪你的父母,他們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基因。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再沉溺于過去的痛苦了。沉溺于過去,對我們的未來沒有任何作用。
童年有“傷”的人,如果不停地撕裂“傷口”,會減慢“傷口”愈合的速度。
心理學家貝克發現,抑郁癥病人每說一次過去發生的傷心事,內心的傷口就被拉開一次,病情嚴重的甚至會自殺。所以,過去的傷心事還是少提為妙,多把注意力放到現在。
那我們怎么做,才能放下內心的怨恨,專注于追求未來呢?
馬丁·塞利格曼在書中給了我們兩個建議。
首先是感恩練習。感恩能增加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因為它將過去美好的記憶放大了。
感恩練習要經常做,每天晚上臨睡前可以花五分鐘時間寫下當天值得感恩的五件事以及原因,大事小事都可以。當然,也不一定是五件事,一件事也可以。
我每天都寫日記,提醒自己多注意美好的事物。我們不能只看到苦的一面,也要多發現美好。這些美好,是我們生活的希望,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
其次是寬恕與遺忘。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寬恕心理學家沃辛頓的寬恕五步驟(REACH)。因為母親被人殺害,沃辛頓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內心十分痛苦。后來,他選擇了寬恕,創造了寬恕五步法。
R:回憶(Recall),盡量以客觀的方式去回憶傷痛,不要把對方妖魔化,也不要自怨自艾。如果你要談論童年往事,不應該只說不好的一面,而應該客觀中立。
比如,我在談論童年時,除了回憶挨打的經歷,還會回憶一下父親對我的付出和關愛。
小時候,我們村里其他孩子都是在農村上的學。當時,我父親托人找關系把我送到了縣城上學,為此花了不少錢,還承受了不少村里人的冷嘲熱諷。因為很多人覺得女孩子讀書沒什么用,而我的父親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我考試失敗,私自涂改試卷成績被發現后,父親鼓勵我下次努力。
我離開家去異鄉讀書時,父親無比擔憂,親手寫字條夾在我的作業本里,囑咐我要做個“有勇有謀的好姑娘”。
我在醫院做闌尾炎手術時,父親跑前跑后,無比緊張……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我不應該忽略。
E:移情(Empathize),從對方的觀點來解釋他為什么要傷害你。
我曾站在父親的立場,思考他打我們的原因。一方面,他的教育觀念受老一輩人影響,可能根本不知道暴力教育對孩子的傷害,以為打孩子就是對的方法,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另一方面,當時我家里有三個孩子,父親要養家糊口,壓力很大,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也不好。我們長大后,疏離了父親,他感到非常后悔,還對此進行了反思。
A:利他(Altruistic)。回想一下,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而別人選擇原諒我們,是他們送給我們的禮物。“施”比“受”更有福,我們能否試著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把這寬恕當成禮物送給他們呢?
C:承諾(Commit),承諾自己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寬恕對方。沃辛頓會引導當事人簽下“寬恕證書”,給加害者寫信,寬恕他們,或者是在日記、詩、歌曲中寫下寬恕的話語,以達到內心真正的寬恕。
H:保持(Hold),保持寬恕之心。當過去的記憶浮現于腦海中時,不要在其中加入復仇的成分。我們要提醒自己已經原諒了對方,重讀寬恕之信。
說實話,當我看到上述寬恕的步驟時,內心是抗拒的,估計大多數人也和我一樣——畢竟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平心靜氣地寬恕別人。
我們一般的做法是:記著,找機會去報仇!但是,那樣會讓我們更痛苦,無法過好現在的生活。那樣的生活狀態真是我們想要的嗎?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托雷森曾對寬恕五步驟模式的效果進行過研究,他發現,當人們放下仇恨時,憤怒與緊張就會減少,樂觀和健康則會增多。越能真正地寬恕,這種效果就越明顯。
如果我們無法做到真正的寬恕,就不要勉強自己,因為虛假的寬恕起不到任何作用。像我現在,有時候回憶起過去,還是會難過。這時候,我就會轉移注意力,放下過去,專注于當前。
童年是否會成為你一生的詛咒其實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只要放下執念,不再把糟糕的現狀歸因于童年,全力過好現在和將來的生活,我們終將會獲得幸福人生。
我們的生活有兩種選擇:要么打破詛咒,把注意力放在現在,認真工作、生活,去追求幸福;要么繼續陷在痛苦中,讓詛咒跟隨自己,在哀怨中度過一生。
那么,你選擇哪一種呢?
怎樣才能擁有自信?
之前,有一個姑娘向我咨詢,她認為自己一事無成,所以感覺非常自卑,特別羨慕身邊那些自信的人。
其實我曾經也很自卑,特別是遇到挫折時,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常常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局面。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像別人一樣擁有自信呢?
在痛苦中,我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叫《伯恩斯新情緒療法》,它給出的應對方法是:
做一個每日活動計劃表,以小時為單位,填寫你每天的行動計劃,等計劃完成后,給你的結果打分。這樣的話,你就會真正付諸行動,而不是沒完沒了地糾結。行動才能真正改善你的處境,而念頭改變不了。
我找過一位女心理咨詢師,其建議是:每天的生活規律化,如果做不了有難度的事情,可以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比如說吃飯、散步規律化。
當時,我對這位咨詢師的建議很不以為然,覺得她說了等于白說。每天規律化生活,誰不知道呢?關鍵是我不想只做簡單的事情,我想一下子做很多事情。
這就是人的貪心在做祟,我想大多數說自己沒自信的人,應該跟我的想法差不多。我們只是以為自己干不了大事,對自己沒有自信。但如果讓我們去做小事情,我們又不屑去做。
我有個中學同學,他看我寫了80多萬字的文章,很是羨慕,便來找我聊天,問我的寫作秘訣是什么。我告訴他,這80多萬字,是我寫了好幾年積累的,不是一兩天完成的。
可他不管這個,他只問我怎樣才能像我一樣寫出這么多文字。我說:“你今天先寫一篇吧,明天再寫一篇,寫得多了,別說80萬字,800萬字都沒問題。”可他寫了一篇之后,就懶得再寫了。他說自己沒有自信,寫不出80萬字。所以,他只會為辦不成大事而自卑,卻不會為寫不出簡簡單單的一篇文章而自責。
其實,這就是我們的認知誤區。我們整天盯著那些大目標、大成就,想在短時間內趕超別人,可如果沒有接受訓練,也沒有任何基礎,我們怎么趕超呢?當事實和我們的期望相差甚遠時,我們又怎么可能自信呢?你不自信,不是因為你做不到,而是因為你根本就沒有去做!
就像上面我說的這位同學,他羨慕我寫了80萬字,但其實他看到的是80萬字的結果,卻沒有看到我背后為此付出的努力:那可是我看了很多書,努力寫了好幾年才做到的。他沒有付出我這種程度的努力,當然不會知道如此成就取得過程的艱辛。
你羨慕別人可以跑完馬拉松比賽,覺得人家“好厲害啊”,可這是人家訓練多年的結果。他們每天跑10公里,經年累月才能做到在比賽中游刃有余。我們連1公里都沒有訓練過,怎么跟人家比呢?你說自己跑不了10公里,那好,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可以試著明天早上起來先跑500米。
很多人一聽要跑500米,會覺得太沒勁,不愿意行動。古人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先把小事情做好,才能有后面的大成就。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了一個概念——“自我效能感”,即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而缺乏自信,就是自我效能感不足的表現,這個時候,人就會感到未來無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破解這種無助的局面呢?
首先,我們要從認知上糾正自己的認識,我們得清楚地接受一個現實:短期內,自己是做不了大事的,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使然,不是自己能決定的。誰都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作為普通人,我們沒必要自卑。
接著,我們要在行動上做出改變。我們可以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慢慢建立自信。
在看了伯恩斯說的方法后,我找到了一款非常適合提升我們行動力的應用程序:滴答清單。這個應用程序非常好用,無非就是在當天的日期下面寫上你要做的事情,也可以設置時間提醒。做完一件事情,就打一個對勾,這種感覺非常好。
這種列清單的方法我已經用了兩三年了。一般情況下,我會在晚上寫下第二天的計劃,或者第二天早上起來寫,然后按照計劃一項一項去完成。這種方法讓我對生活有了一定的掌控感,而且也能直觀地看到自己做了多少事情。
長時間堅持下來,我的行動力提升了不少,自信心也隨之增強。人的大腦更愿意相信看得見的證據。你做的這些事情就是看得見的證據。事情做多了,自信自然就有了。
我們失敗了會感到自卑,但不必為此懊惱,千萬不要抵抗這種心理。失敗時產生自卑心理是很正常的,我們要先接納它,然后制定一個目標:一開始,目標盡量不要過高,太高的話難以完成,會使自己產生很強的挫敗感。
比如,喜歡寫作和閱讀的人,可以每天在朋友圈寫一段話,每天讀一頁書。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在行動中磨礪自己,你會做成一些事,也會搞砸一些事。不斷總結,不斷實踐,能做成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總有刁民想害朕?你想多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這里說的受害者,并不是在法律層面被人傷害的那種人,而是指在生活中,總覺得自己很可憐,被欺負被傷害的人。
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的人,內心活動大概是這樣的:總有刁民想害朕。
我上初中時,從鄉村中學轉到了城里的學校,壓力特別大。我怕同學們會看我的笑話,怕成績不好被人說智商低,怕衣服穿得不好看被人說“土包子”。誰要是瞪我一眼,我就會想:對方是不是嫌棄我農村人的身份?總之,當時的我內心戲很足。
那時候我的同桌是一個叫陳昂的男生,他的家庭條件很好,但就是不愛學習,整天想法子逃課去上網。
記得有一次課間,陳昂問了我一件事情,具體是什么我忘了,只記得當時我回答的是:“我不知道。”因為那時的我心里只有課本中的內容,根本不了解課本以外的世界。
前桌的女孩兒聽到了,扭過頭,與陳昂交流了起來。我心想:這兩個人不會在說我什么吧?后來,他倆開始頻繁聊天,內容無非是游戲、溜冰、網絡、誰暗戀誰……
他們說的幾乎都是我不知道的。有時候,他們說著說著,還會瞟我一眼,然后一起笑。我想,他們肯定在說我的壞話,說我除了學習什么也不懂。我又自卑又氣憤,終于忍無可忍,去找了老師,請老師給我換個位子。奇怪的是,我調走以后,他倆再也不竊竊私語了。
多年以后,我又遇到了陳昂。他說:“跟你同桌的時候,你可真厲害啊,天天聽課寫作業,想跟你說話都不敢,只好找前桌說話,想引起你的注意。沒想到,你直接調走了……”
我真沒想到事實居然是這樣。直到后來自學了心理學,我才知道這屬于“思維扭曲”。
在現實生活中,思維扭曲的人有很多。我見過不少人把自己想象的當成事實: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時,覺得是同事想坑自己;男友不接電話,認為男友肯定是去跟別人約會了;下雨了,覺得是老天爺專門跟自己作對………反正只要不順利,都是有人想害自己。
長期如此,人就會陷入無助,什么都不想嘗試。反正不管怎樣都會被人害,那干脆聽天由命好了。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你以為的和你想象的真的是事實嗎?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可能是外部原因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內部原因,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查明真相,而不是自我猜測。男友不接電話,可能是他手機忘記拿了,也可能是他在開會……胡思亂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下雨了,那是自然規律,跟你的表現沒有任何關系。我當年總認為同學說我壞話,可事實并非如此——是我自己把自己唬住了,被臆想困住了。
我有個同事叫蔡蔡,每次領導喊他,他總覺得是要開除他。可實際上,領導叫他時,大部分都是正常的工作溝通。
我們要學著改變自己的受害者心態,理性看待各種事物,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找到事情的真相。只有理性樂觀地生活,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體會到生活的快樂。
每天,你都有一次重生的機會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作“悲芻”(精神反芻)。就是說,一個人遭遇挫折后,會不停地回想令其感覺挫折的那件事,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朋友濤子最近失戀了,一直困在感情往事中無法掙脫。他很困惑:“為什么她要離開我?是我有問題嗎?”
反復思索后,他終于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了。他去找對方道歉,想挽回這段感情,可惜他的女友卻再也不肯回頭。濤子不斷地回想著過去的事情,悔恨、沮喪、失落,甚至還有憤怒,這些消極的情緒一波又一波地沖擊著他,讓他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
有一次,他在餐廳吃飯,看到前女友正和一個男人約會。他很想去問個究竟,可一想,都分手了,自己還有什么資格去管人家呢?他悄悄地觀察了一下那個男人,發現那個男的既沒他帥,也沒他穿得體面。這下,他更想不明白了:為什么她寧愿找一個不如自己的男人,也不愿跟自己和好呢?他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中。
可感情這事,怎么可能理清楚、想明白呢?他找我訴苦,我勸他說:“這種事就好像‘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看著寒酸的人,也許別人覺得他魅力無邊呢?還有,你每天一味地想啊想,能起什么作用呢?”
很多抑郁癥患者,就是因為陷入了“悲芻”,不停地苦思冥想,結果越想越難受,最后整日被絕望情緒所籠罩。
當你心情低落時,靠自己想,很難想出個所以然來。如果真的想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可以求助身邊的人,讓他們幫忙指點一下。世上很多事,有時候根本就不是你的錯,只是差了一點兒運氣而已。
有的事情,是我們怎么也想不出答案的。比如,戀人為什么離開你,朋友為什么背叛你,領導為什么罵你……可能理由非常無厘頭,如果他們不說,你可能永遠也想不出來。所以,面對那些想不出來原因的問題,你必須行動,在行動中也許就能找到答案。
2019年年初爆紅的電視劇《都挺好》中,女主角蘇明玉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爹不疼娘不愛,還整天被二哥蘇明成欺負。她勤奮好學,成績優異,想考清華,卻被媽媽以開銷大拒絕了。最后,她只好去讀了免費的師范大學。
可她的大哥、二哥呢?一個去了美國留學,住上了大房子;一個自小受疼愛,工作、買房都不用自己操心。只有蘇明玉最可憐,什么也沒有。這種和現實無比貼近的劇情,引發了那些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生的共鳴。
我在網上看到不少女生控訴她們童年時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有的說自己在家里只能吃剩菜;有的說自己初中畢業就出來打工,供哥哥讀書;有的說自己攢了錢想買房,父母卻來要,說要給弟弟娶媳婦……
有一個女孩兒說,回憶過去讓她很痛苦,她看這部劇氣得都不想上班了。另一個女生建議大家不要總是討論過去,說討論多了會影響心情,還不如多說說現在,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她說得很對,如果總是陷在過去,怎么可能做好當下的事情呢?
這個世界上,有無數個蘇明玉,她們從小就不被重視,帶著傷痛長大。可是,長大后的蘇明玉們,不一定會比別人差。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心撲在事業上,最終成長為公司負責人,買了別墅和豪車,成了家族里最有實力的人。對于現實生活中的蘇明玉們來說,也許做不到像劇中的蘇明玉那么有能力,但是依然可以通過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
以前,爸爸媽媽壓縮你的生存資源給你的兄弟,而現在,你可以自己掌控錢財;以前,你的家族讓你無條件犧牲,現在,你可以說“不”,可以為自己做主。你有說“不”的權利和資格,沒必要一直被過去控制。“重生”的機會在當下,在你的手里,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抓住了。
其實我們的生活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
有一次,我答應為一家食品公司寫廣告文案,對方預付金都打到我賬戶里了,但不知為什么,我就是不想干活兒。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連基本的提綱都沒寫出來。眼看人家都要推送產品了,我這文案還沒見蹤影。
沒辦法,我只好如實相告,告訴對方我狀態不佳,讓他趕緊找別人。雖然他安慰我說不要緊,新品還要再測試一下,但我還是感受到了他的失望。后來,他再也沒有找我寫過文案。我在悔恨中度過了一段時間,某天猛然意識到,事情已經過去了,繼續后悔毫無意義,自己應該學會放下過去向前看。
過去,我們犯過錯、偷過懶,錯失了很多機會,甚至傷害了親近的人。我們也曾被傷害、被辜負、被欺騙。可是,我們要知道,過去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我們唯一能抓住的就是當下。
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有這樣一句詩:“我將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無窮無盡的。”
過去的你,也許錯過了很多,就當過去已經死了吧。夜晚來臨時,人們沉睡、做夢,好像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新的一天來臨時,我們可以重新活過來,選擇另一種生活。
是認真地過好新生活,還是繼續沉淪在苦海?自己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