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帝國三部曲(理想國譯叢 038-040)
- (英)理查德·J.埃文斯
- 15814字
- 2020-09-17 17:30:55
第二節
宣揚仇恨
一
1889年歲末,柏林(Berlin)的一位小學校長赫爾曼·阿爾瓦特(Hermann Ahlwardt)陷入了財務窘境。1846年生于波美拉尼亞(Pomerania)一個貧困家庭的阿爾瓦特,發現自己在普魯士教育系統底層任職所掙到的薪水過于微薄,不夠支付他那高昂的日?;ㄤN。情急之下,他犯罪了,從學校為孩子們募集的圣誕晚會經費中偷了錢,干這種勾當簡直是故意要讓他的上司們難堪。劣跡很快敗露,他被解雇,失去了最后的收入來源。出了這種丑聞,很多人會崩潰,會內疚悔恨得無地自容,可是赫爾曼·阿爾瓦特不會。“校長”——不久他就以此稱號被公眾所知——決定主動出擊,四處為自己的不幸尋找罪魁禍首,很快他就盯上了猶太人。[44]
當時的德國猶太人是文化高度適應的成功群體,與其他德國人的區別主要在于宗教信仰。[45]在19世紀,針對非基督徒實行的“褫奪公權”(civil disabilities)法規在德意志各邦國里逐漸被廢除,其他國家也取消了正式的宗教歧視,例如英國是通過1829年的“天主教解放”*實現的。最后的法律障礙也隨著1871年的德國統一而被掃除,非基督徒充分獲得了平等的法律權利。由于德國全境已用公證結婚?取代了宗教儀式,猶太人與基督徒通婚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加。以布雷斯勞市(Breslau,今波蘭城市弗羅茨瓦夫[Wroc?aw]的德語名稱)為例,到1915年,每100對夫妻雙方都是猶太人的婚姻,相應就有35對猶太人與基督徒的婚姻,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在1870年代末,猶太人與基督徒通婚只占9對。在猶太人與基督徒締結的婚姻中,基督徒伴侶極少出身于改信基督教的猶太家庭,而且這種婚姻存在于社會各階層。1914年,柏林有19%的猶太男性和13%的猶太女性與基督徒伴侶結婚。1905年前后,杜塞爾多夫市(Düsseldorf)所有已婚猶太人中,有四分之一伴侶是基督徒,至1914年這個比例增加到三分之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每100對純猶太人婚姻,就相應有38對猶太人與基督徒締結的婚姻;漢堡市的數字高達73對。轉信基督教的猶太人也越來越多,在19世紀前70年里有11,000位,后30年里有11,500位。1880年至1919年,大約2萬德國猶太人受過洗禮。上述成果逐漸消解了猶太群體作為一個封閉宗教團體的身份特征。[46]
約有60萬虔誠的猶太教徒生活在德意志帝國,在以基督徒為主的社會中,他們是一個極小的宗教少數派群體,占總人口的1%左右。猶太人被排除在擁有土地等傳統的財富來源之外已達數世紀之久,始終不屬于帝國體制內的任何階層,因為無形的社會歧視依然拒絕他們在重要機構里占有一席之地,比如軍隊、大學和行政部門的高層;事實上,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這些機構中的猶太人比例是下降的。[47]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在日常生活中吃盡了反猶主義的苦頭,于是他們中的許多人改用更像基督徒的名字。[48]在19世紀,多達10萬的德國猶太人為擺脫歧視而選擇了移民,主要是去美國;但多數人選擇留了下來,尤其是鑒于19世紀末德國經濟開始蓬勃發展。留在德國的猶太人聚居在較大的鄉鎮和城市,1910年時,其中四分之一住在柏林,而到1933年,德國將近三分之一的猶太人都在柏林。他們在這些城市里聚居于特定的區域:1885年,近半數的漢堡猶太人住在中產階級聚居的兩個區——哈維斯特胡德(Harvestehude)和羅森伯姆(Rotherbaum);1900年,近三分之二的法蘭克福猶太人住在14個行政區中的4個區里;到1925年,70%的柏林猶太人住在市中心和西部的5個區,其中絕大多數是中產階級。1871年,即使在猶太人口最多的城市——柏林、布雷斯勞和法蘭克福,他們也只是極少數群體,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分別不超過4.3%、6.4%和7.1%。[49]
許多猶太人都在商界以及各個專業領域找到了立足之地。除了銀行業巨頭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s)之外,猶太人開辦的重要金融機構還有很多,比如布萊希羅德(Bleichr?der)的銀行,俾斯麥就是委托這家銀行為自己管理私人財務的。[50]一戰前夕德國約有200家百貨商店,這種新型零售業的業主通常是猶太人,比如蒂茨(Tietz)家族或者韋特海姆(Wertheim)兄弟。[51]猶太男性在醫學、法律、科學研究、高等教育、新聞和藝術等領域,均有出類拔萃的代表人物。[52]猶太族裔由原先受排斥的少數派宗教群體,慢慢融入了一個文化日趨多元的社會,與許多其他少數族群,比如波蘭人、丹麥人、阿爾薩斯人、索布人等等一起,成為少數民族的一員。像其他族群一樣,猶太人也有自己的越來越世俗化的代表機構,特別是創立于1893年的猶太教德國公民中央協會(Central Association of German Citizens of the Jewish Faith)。然而不同于大多數其他族群,猶太人普遍是經濟上的成功者,他們不組建自己的政黨,而傾向于加入主流政黨,尤其是政治光譜中的左翼和中間派政黨,有時還在其中擔任領導職務。大多數猶太人強烈認同德意志民族主義,如果說自由派政黨對他們特別有吸引力的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政黨毫不含糊地支持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53]因此,總體來說,猶太人在19世紀晚期所走的道路是成功的,而且猶太人與社會、文化和經濟領域中最現代、最前沿的發展有著最為緊密的關聯。[54]
正是由于上述發展,猶太人成了赫爾曼·阿爾瓦特那類心懷不滿的無良煽動家的攻擊目標。在那些失意者和失敗者看來,猶太人代表著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現代性,而他們自己則被工業化巨輪推到了邊緣;他們一心向往更加簡單、更有秩序、更有保障、更加等級分明的社會——那種他們以為在并不遙遠的往昔曾經存在過的社會。最能體現這種心態的,恰恰是阿爾瓦特所居住的城市——柏林。伴隨帝國建立時的狂喜氛圍而來的那輪消費與投資熱潮于1873年驟然停止,重創了柏林的經濟。美國的鐵路投資失敗所引發的一場全球性經濟蕭條,在德國造成了大量破產和企業倒閉,小企業和小作坊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那些損失慘重的人并不明白,破壞其生計的是更大范圍的力量,于是輕信了天主教和保守派記者的說法,認為猶太金融家是罪魁禍首。
隨著蕭條的繼續,法庭牧師阿道夫·施托克爾(Adolf St?cker)加入了記者們的口誅筆伐。出身寒微的施托克爾,以從社會民主思潮的影響下贏回工人階級為使命,組建了基督教社會黨(Christian Social Party),直截了當地以反猶主義政綱參加1880年代的競選。這項新事業得到了馬克斯·利伯曼·馮·松嫩貝格(Max Liebermann von Sonnenberg)的支持,他在1880年協助組織了一次全國范圍的請愿,要求免除猶太人的公職。尤為極端的是恩斯特·亨里齊(Ernst Henrici),他激烈的言辭在波美拉尼亞地區的新斯德丁鎮(Neustettin)?引起了騷亂,最終導致當地的猶太會堂被焚燒。赫爾曼·阿爾瓦特在1880年代末受到吸引而投身其中的正是這場運動,他寫了一本書洗刷自己的恥辱,將財運不濟歸咎于猶太放貸者的詭計,并暗示說猶太人在德國社會中無所不能。不走運的是,阿爾瓦特用作證據來指控猶太銀行家格爾松·馮·布萊希羅德(Gerson von Bleichr?der)收買德國政府的文件,被發現是阿爾瓦特自己偽造的,他因此被判4個月徒刑。剛一獲釋,阿爾瓦特就再次無中生有地炮制出一套聳人聽聞的指控,這次他宣稱,一家猶太軍火制造商故意為德軍供應有缺陷的步槍,目的是進一步實施法國與猶太人之間的陰謀,削弱德國軍隊的作戰效力??上攵?,這些指控又為阿爾瓦特換來了刑期,這一次是5個月。[55]
但阿爾瓦特并未入獄服刑。因為與此同時,他成功地說服了勃蘭登堡(Brandenburg)某個偏遠鄉村選區的農民將他選為國會§議員。阿爾瓦特奔走于田間地頭,告訴農民,導致他們不幸的是猶太人,就是那個他們所知甚少、住在遙遠的大城鎮以及歐洲和帝國的金融中心的宗教少數派;盡管事實上,農民的經濟損失是由全球性的農產品價格低迷造成的。位列國會使阿爾瓦特享有了議員豁免權?。他的成功證明了這種煽動對于吸引農村選民是有效的,確實,其他一些反猶主義者也成功當選,比如黑森(Hessen)的圖書管理員奧托·伯克爾(Otto B?ckel),他主要靠的是為農民提出具體辦法,例如成立合作組織幫他們克服經濟困難。到1890年代初,德國保守黨認為,反猶主義者已對保守黨在農村地區的競選支配權構成嚴重威脅,因此當他們驚覺政府的某項政策有可能進一步損害農民的利益時,即在1893年該黨的蒂沃利(Tivoli)會議上投票通過在黨章中增加了一項要求——為抗擊“猶太影響力對德國民生的廣泛干擾與侵蝕”而戰。[56]
這后來被證明是德國形形色色政治反猶主義的一個命運轉折點。雖然另一位反猶主義煽動家特奧多爾·弗里奇(Theodor Fritsch)曾認真地嘗試各股反猶主義政治勢力整合起來,并且把不滿意經濟狀況的城市中下階層吸引到這場運動中來,然而伯克爾那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妨礙了任何真正聯合的實現,反猶主義陣營因內訌而四分五裂。弗里奇轉而以另一種方式發揮其影響力,他繼續發表大量反猶主義的通俗讀物,直到他1933年9月去世以后,這些小冊子還被廣泛閱讀。弗里奇去世前是國會中的納粹黨議員,但在一戰前的幾年里,他始終屬于邊緣型政治人物。到20世紀初,柏林基督教社會黨與保守黨的實際結盟,遏制了反猶主義陣營的勢頭;而且中央黨自發地操起與之類似的反猶論調,也妨礙了反猶主義陣營在天主教地區的發展。伯克爾和阿爾瓦特這類非常規上位者失去了國會席位,他們的黨也漸漸淡出政壇、歸于烏有,隨之而散的還有弗里奇那樣的反猶主義者以城市為基礎建立的組織。阿爾瓦特本人言語兇橫,甚至與其他反猶主義者也格格不入。他去美國待了一段時間,回國后即致力于與共濟會(Freemasonry)之邪惡做斗爭。1909年他再次入獄,這一次是因為敲詐勒索。顯然,持續的財務困境已經迫使他嘗試比以前更直接的犯罪手法了。最終,有點兒虎頭蛇尾的是,阿爾瓦特于1914年死于交通事故。[57]
二
阿爾瓦特是個偏執的人,然而在某些方面,他可謂一種新式反猶主義的典型代表,代表了19世紀行將結束之際出現于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地方的那種反猶主義。傳統的反猶主義針對的是猶太人的非基督宗教,這種觀點的政治權力來源于圣經的支持?!缎录s》將基督之死歸咎于猶太人,宣判他們永世遭受譴責,因為他們心甘情愿讓基督的血歸到他們和他們的子孫身上。**在一個由基督教信條和基督教機構統治的社會中,作為非基督徒的猶太人屬于少數派,在出現危機時顯然易于成為民眾的泄憤對象。比如14世紀中期黑死病??肆虐之時,全歐洲狂怒的暴民將如此之多的人口死亡歸咎于猶太人,并采取了無數充滿暴力與破壞力的報復行動。德國現代反猶主義的歷史始于法庭牧師阿道夫·施托克爾,這絕非偶然的現象。基督徒對猶太人的敵意,為現代反猶主義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平臺,主要因為基督教本身常常帶有強烈的種族偏見成分,并被以各種方式納入種族反猶主義。然而到19世紀晚期,基督宗教相關的反猶主義變得越來越過時——至少在以最純粹、最傳統的形式出現時如此。尤其因為猶太人不再是一個易于辨識的宗教少數派,并且開始通過改信基督教以及與基督徒通婚而加快步伐融入基督徒的社會。1870年代,當中下階層的煽動家和蹩腳文人為自己的經濟困境尋找替罪羊、把矛頭轉向猶太人時,他們是將猶太人當作種族少數派,而不是宗教少數派的;他們開始主張將猶太人全面排除在德國社會之外,而不是讓猶太人全面歸化德國社會。[58]
這種從宗教反猶到種族反猶的轉變,大體上要歸功于——如果“功”是恰當字眼的話——默默無聞的作家威廉·馬爾(Wilhelm Marr),他在1873年的小冊子《猶太勢力戰勝德意志勢力:無教派者的觀點》(The Victory of Jewdom over Germandom: Viewed from a Non-confessional Standpoint)最早提出種族反猶主義,正如他后來在一部作品中所言:“我絕不會在此大談宗教偏見,因為這是種族問題,因為差異在于‘血統’?!?span id="u9in17o" class="math-super">[59]借用了法國種族主義者約瑟夫·阿瑟·德·戈比諾伯爵(Count Joseph Arthur de Gobineau)的時髦理論,馬爾沒有把猶太人與基督徒做對比,而是與日耳曼人做對比,堅稱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種族。他宣稱,猶太人在種族較量中已占上風,并實際上管理著德國,因此難怪誠實的日耳曼手藝人和小企業主正在遭受痛苦。馬爾進而創造出“反猶主義”(antisemitism)這個詞,并在1879年組建反猶主義者同盟(League of Antisemites),它是世界上首個在名稱中使用“反猶”一詞的組織。按照他的說法,該組織的宗旨是減少猶太人對日耳曼人生活的影響。馬爾的作品表達了末世般的悲觀情緒,他在自撰的“新約”中宣稱:“猶太問題是軸心,世界歷史的車輪圍繞著它轉動,”接著,他沮喪地寫下自己的觀點,“我們在社會、商業和工業領域的發展,全部建立在猶太世界觀之上?!?span id="s69rcro" class="math-super">[60]
馬爾的絕望,其實源自他個人的境況。長期處于財務窘境的他,在1870年代的金融危機中雪上加霜。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位猶太人,她一直在經濟上支持著他,直到1874年去世。他的第三任妻子有一半猶太血統,他們的婚姻短暫而糟糕,后來以離婚收場。馬爾認為自己之所以缺錢,某種程度上要歸咎于她,因為他不得不付給她一大筆錢撫養孩子。馬爾大膽地從私人體驗中提煉出世界歷史的一般規律:種族純凈是可貴的,而種族融合則注定造成災難??紤]到馬爾的反猶主義這些非常私人化的緣起,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沒有深入、活躍地投身政治了。反猶主義者同盟以失敗收場,馬爾拒不支持各種反猶主義政黨,認為它們過于保守。[61]然而他所鼓吹的新型種族反猶主義,很快得到其他許多作家的響應。比如,革命者歐根·杜林(Eugen Dühring)將資本主義與猶太人畫等號,認為社會主義必須致力于清除猶太人在金融和政治領域的影響力。民族主義歷史學家海因里?!ゑT·特賴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認為猶太人正在破壞德國文化,他到處散布“猶太人是我們的不幸”,這句話在隨后幾年里成了許多反猶主義者的口號,包括納粹黨徒。這些作家遠不是赫爾曼·阿爾瓦特所代表的那類邊緣人物。比如,歐根·杜林對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相當強大的影響,導致弗里德里?!ざ鞲袼梗‵riedrich Engels)在1878年寫下了那本著名的《反杜林論》(Anti-Dühring),成功地壓制了杜林在社會主義工人運動中的影響力。在19世紀出版的所有德國歷史著作中,海因里?!ゑT·特賴奇克的作品是讀者最多的書之一。特賴奇克對他眼中猶太人的實利主義與不誠實所做的抨擊,引起了他在柏林的教授同事們的大規模反擊,包括古典學者特奧多爾·莫姆森(Theodor Mommsen)、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f Virchow)和歷史學家古斯塔夫·馮·德羅伊森(Gustav von Droysen)在內的許多德國學者直言不諱地譴責特賴奇克的“種族仇恨與狂熱”。[62]
這樣的反擊提醒我們,雖然反猶主義作家的影響力迅速提升,但在德國不論左翼右翼、中產階級還是工人階級,絕大多數受人尊重的觀點依然反對這類種族主義。試圖讓德國人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反猶主義觀點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均收效甚微。尤其是德國工人階級及其主要政治代表社會民主黨(德國最大的政治組織,早在1912年之前就已是全國選舉中得票最多的政黨,1912年之后成為國會中席位最多的第一大黨),都堅決反對反猶主義,視之為落后的、反民主的。就連普通基層黨員也反對反猶主義那些宣揚仇恨的口號。1898年,一位負責在漢堡的酒館食肆偷聽政治議論的警探聽到一位工人評論道:
民族感情不應該墮落到一個民族凌駕于另一個民族之上。如果把猶太人看作劣等種族,并為此向他們開戰,就更糟糕了。猶太人有辦法改變血統嗎?他們一直是被壓迫民族,因此流散(在世界)各地。社會民主黨當然希望人人平等。猶太人遠遠不是最壞的。[63]
還有人在別的場合聽到其他工人十分鄙夷地談論反猶主義者,譴責反猶主義的暴力行為,支持猶太人對公民平等權的向往。這些是1914年以前的勞工運動環境中工人的典型觀點。[64]
若要指責社會民主黨人,至多只能說他們對于反猶主義所構成的威脅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縱容了反猶主義的某些陳詞濫調悄悄出現在他們發行的娛樂雜志上的一小部分漫畫里。[65]在某些地區,社會民主黨人與反猶主義者在決勝選舉中互相支持,但這并不表示他們贊同彼此的原則,而僅僅表示兩黨希望暫時結成同盟,對抗根基深厚的精英階層。[66]在一些落后的小鎮和鄉村,主要是偏遠的東部鄉村,中世紀那些關于猶太人活人祭祀的指控,有時會被用來控告當地猶太人,并且贏得了一些民眾的支持,有時甚至引發抗議示威活動;然而這些指控沒有一宗被法庭裁定為有罪。相比之下,小企業主、店主、手工業者和農夫更傾向于接受公開的反猶主義,這是一種有組織的群眾反猶主義傳統的延續,在某些地區至少可以溯源到1848年革命,盡管那時它并不是以現代的、種族主義的反猶形式出現的。[67]但大多數教養良好的中產階級、非猶太企業主和專業人士都與猶太同事合作得相當愉快,他們在自由派政黨中有強大的話語權,足以防止這些政黨采取反猶主義者的任何核心觀點或者態度。各反猶主義政黨一直作為一種邊緣的抗議現象存在,并大多在20世紀初銷聲匿跡。
不過,反猶主義政黨的式微與消亡,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假象。其消失的原因之一是它們已與主流政黨合流,即它們的反猶主義觀點被保守黨和中央黨采納,這些主流政黨的選民包括陷入經濟困境的中低階層群體,他們正是反猶主義者最初吸引到的群體。保守黨依托1893年蒂沃利會議上制定的反猶主義政策,繼續主張削弱其臆想中的“猶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顛覆性影響力”。保守黨的反猶主義偏見不僅吸引了德國北部鄉村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各主要社會團體,還吸引了保守黨中基督教社會陣營所代表的手工業者、店主和小企業主。對于規模比保守黨大得多,但在帝國治下影響力相對較小的中央黨而言,猶太人代表了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現代性,即教會所反對的一切事物。這與其說是猶太人形象,毋寧說是一種被歪曲的、有爭議的猶太人形象。這種觀點吸引了黨內大量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并被天主教農民中的抗議團體自發傳播,他們的想法與奧托·伯克爾的觀點并無不同。出于同樣的原因,這種觀點也得到了教會系統中多數教士的認同。在梵蒂岡,一些發表在持強硬教宗至上論立場的報紙上、由教士作家撰寫的抨擊猶太人的文章,融合了宗教反猶主義與種族反猶主義的觀點。[68]
而且,在法庭、政府部門、軍隊和大學等社會地位較高的領域,反猶主義偏見之強烈,足以構成對猶太人的持久提醒:他們是德意志國家的下等成員。[69]反猶主義者成功地將“猶太人問題”提上政治議程,因此凡有猶太人進入重要社會機構任職,必會引起議論和論戰。但即使按照當時的標準衡量,這種偏見相對而言也不算嚴重。有位歷史學家曾經設想過,假如一位時光旅人從1945年穿越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告訴一位聰慧博識的時人,在30年之內,將有一個歐洲國家試圖系統性地滅絕歐洲的所有猶太人,并且在此過程中屠殺了近600萬人,對方會做何反應。假如時光旅人請那人猜猜這發生在哪個國家,對方很有可能猜是法國,因為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不久前在心懷仇恨的民眾中引發了大規模反猶浪潮;他也有可能猜是俄國,因為沙皇的“黑色百人團”(Black Hundreds)§§在1905年革命失敗之后屠殺了大量的猶太人。[70]他幾乎不會想到,德國這個擁有高度同化的猶太族群、相對而言并無公開或暴力的政治反猶主義的國家,竟會發動這場種族滅絕運動。反猶主義政治當時依然明顯處于邊緣地位,但反猶主義者的某些宣傳言論已開始在政治主流中傳播——比如,某種叫作“猶太精神”的東西頗具“顛覆性”,或者猶太人在新聞和法律等社會領域具有“過分的”影響力。此外,反猶主義政黨開創了一種挑動暴民、蠱惑人心的政治新風格,將自己從政治禮儀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樣,這種政治風格依然是邊緣性的,但此時在國會會議和競選集會上宣講仇恨與偏見已成為可能,而在公共演說中發表這樣的言論在19世紀中葉還被視為完全不成體統。[71]
從本質上說,1880年代和1890年代初期既見證了這種反猶主義被逐漸接受,也見證了五花八門的思想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邊緣的積聚,這些原料后來被混合勾兌成了“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的烈酒。在此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反猶主義作家,比如通俗小說家尤利烏斯·朗本(Julius Langbehn),他的作品《作為教育家的倫勃朗》(Rembrandt as Educator,出版于1890年)宣稱,荷蘭畫家倫勃朗是北日耳曼人的典范,并呼吁德國藝術回歸其種族之根,這個文化使命后來被納粹黨徒以極大的熱情予以執行。這些作家在謾罵猶太人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充滿憤怒與暴力的新式語言。在朗本筆下,猶太人是“我們的毒藥,我們也必將像對待毒藥一樣對待他們”;“猶太人只是一場短暫的瘟疫和霍亂”,他于1892年如是寫道。朗本的書出版剛滿一年就已加印40次,并持續暢銷了很長時間,他在書中惡語謾罵“猶太人與白癡、猶太人與惡棍、猶太人與娼妓、猶太人與教授、猶太人與柏林人”,同時呼吁恢復等級社會,由一位“秘密皇帝”領導,這位皇帝終有一天會從陰影中現身,恢復德意志昔日的榮耀。[72]
以居住在拜羅伊特(Bayreuth)的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的遺孀為核心的圈子繼承并發展了上述觀點。瓦格納在1883年去世前定居在這個巴伐利亞北部城市,并專門建造了音樂廳,用于每年上演自己的史詩音樂劇。這些音樂劇旨在宣揚經過改編的日耳曼民族神話,劇中的英雄人物源自北歐神話,為德國未來的領袖樹立了典范。瓦格納本人在1850年代初就已經成為文化反猶主義者,他在那部風評不佳的著作《音樂中的猶太教義》(Judaism in Music)中指出,“猶太精神”有損于音樂的深度。瓦格納對此提出的解決之道是,使猶太人完全歸化日耳曼文化,并用他在自己的音樂劇中傾注的那種世俗美學沖動取代猶太教,確切地說是取代所有宗教。然而到了晚年,在他的第二任妻子、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的女兒科西瑪(Cosima)影響下,瓦格納的觀點越來越呈現出種族主義的調子。1870年代末時,瓦格納對文明的前景顯然是悲觀的,科西瑪在日記中寫道,他閱讀了威廉·馬爾1873年發表的反猶主義小冊子,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贊同。轉變立場之后的瓦格納不再渴望猶太人歸化德國社會,而是渴望將猶太人排除在德國社會之外。1881年,在談論萊辛(Lessing)***的經典劇作《智者納坦》(Nathan the Wise)與維也納環形劇場(Vienna Ring Theatre)的火災慘劇——400多人在火災中喪生,其中許多是猶太人——時,科西瑪記錄她的丈夫說道:“說句狠話,所有猶太人都該燒死在《納坦》的演出中?!?span id="nncpsyv" class="math-super">[73]
瓦格納死后,他的遺孀把拜羅伊特變成一處紀念圣地,吸引了一群忠實的追隨者在此緬懷已故的大師。這個以科西瑪為核心、位于拜羅伊特的圈子,所持觀點是極端反猶主義的。他們盡其所能地將瓦格納的歌劇解讀為北歐英雄與猶太惡棍之間的較量,盡管他的音樂當然還可以用其他很多方式來解讀。這個圈子的領軍人物包括獨立學者路德維?!ど崧↙udwig Schemann),他于1898年把戈比諾論述種族不平等的專著翻譯成德文;以及英國人休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他生于1855年,是瓦格納的女婿,后來為這位音樂大師出版了一部充滿仰慕之情的傳記??莆鳜敽退呐笥褌兺ㄟ^期刊 《拜羅伊特文獻》(Bayreuth Papers)傳播他們的觀點;與此同時,舍曼周游全國,在反猶主義會議上發表演講,并成立了各種激進的種族主義組織,最著名的是1894年創建的戈比諾學會(Gobineau Society)。這些組織都不很成功,但舍曼對戈比諾觀點的傳播還是很有效果的,使這位法國種族主義理論家的術語“雅利安人”(Aryan)在德國種族主義者中間流行起來。這個詞最初用于表示講英語、德語等日耳曼語支的人的共同祖先,但很快就獲得了當代的用法,戈比諾提出:只有血統的純正才能保障種族存續,據說在日耳曼——即“雅利安”——農民階層中就保留了這樣的純正血統;而種族融合則導致文化和政治的衰落。[74]
然而影響力最大的,是張伯倫及其出版于1900年的著作《十九世紀的根基》(The Foundation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在這部全憑臆想、神秘莫測的作品中,張伯倫把日耳曼人種與猶太人種之間爭奪主宰權的較量作為講述歷史的脈絡,認為它們是這個種族融合的世界上僅存的、保留著最初純正血統的兩個族群。與英勇、文明的日耳曼人一爭高下的,是冷酷、刻板的猶太人,張伯倫因此將猶太人升格為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威脅,而不是僅僅將其當作一個邊緣的或劣等的族群加以摒棄。與種族較量相關聯的是一種宗教的較量,張伯倫煞費苦心地試圖證明,基督教在本質上是日耳曼人的宗教,且不顧所有證據,堅稱耶穌根本不是猶太人。張伯倫的作品訴諸科學支持其論點,令許多讀者印象深刻。他在這方面最重要的貢獻是將反猶主義和種族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融為一體。英國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認為,動物王國與植物王國遵循著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法則,從而保證了物種的進化。社會達爾文者將這一模型也應用于人種。[75]因此,這里已經匯集了一些后來被納粹黨徒采納的主要觀點。
三
張伯倫并不是唯一提出上述觀點的人。許多作家、科學家和其他人等都促成了1890年代一種強硬的、自然選擇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新變體的出現,它強調的不是和平進化,而是生存競爭。這個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人類學家路德維?!の譅柼芈↙udwig Woltmann),他在1900年提出,雅利安或日耳曼人種代表了人類進化的高度,因此優越于其他一切種族。于是他聲稱,“日耳曼人種是被選擇出來統治地球的”[76],但其他種族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在一些人看來,日耳曼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德文為Lebensraum),生存空間的獲得將不得不以犧牲他人的生存空間為代價,最有可能的是斯拉夫人(Slav)的生存空間。這并不是因為德國真的已經人滿為患——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而是因為提出這種觀點的人把動物王國中領地的概念運用到了人類社會。他們為德國城市的蓬勃發展感到不安,希望恢復理想的田園生活,在那里德國定居者是“劣等的”斯拉夫農民的主人。歷史學家開始告訴他們,中世紀時人們在東中歐就是那樣做的。[77]這種把國際政治想象為不同種族之間爭奪統治權或生存權之較量的看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成為德國政治精英階層的流行觀點。陸軍大臣埃里?!ゑT·法金漢(Erich von Falkenhayn)、海軍大臣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帝國宰相貝特曼·霍爾維格(Bethmann Hollweg)???的顧問庫爾特·里茨勒(Kurt Riezler)和帝國海軍參謀長格奧爾格·亞歷山大·馮·米勒(Georg Alexander von Müller)等人都把戰爭視為維護日耳曼人種優越于拉丁人(Latin)和斯拉夫人的一種手段。正如弗里德里希·馮·伯恩哈迪將軍(General Friedrich von Bernhardi)在1912年出版的著作中寫下的名言,戰爭是一種“生物必然性”:“如果沒有戰爭,劣等或腐朽的種族就會輕易扼殺新興的健康因素的成長,隨之而來的將是普遍的衰落?!蓖饨徽邔⒉辉儆糜趪c國之間,而是種族與種族之間。不以國別為重的觀念正是由此濫觴,后來成為納粹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78]
打贏戰爭,是德國領導人以及中間派和右翼政客在20世紀之初越來越關心的問題,為此(在一些人看來)也需要采取積極的步驟實行人種優化。1890年代,社會達爾文主義轉向自然選擇論的一個方面是比以往更加強調“負選擇”理論。盡管有些人主張,當時也在通過改善住房、營養保健、個人清潔和衛生設施,以及類似政策有效地改進人種,但這幾乎無法抵消社會拋棄扶弱濟困原則所產生的影響。一些醫學家認為,扶弱濟困的政策導致了人種的退化,而新興的遺傳學為他們的觀點提供了更多證據,必須通過一種科學的繁育方法來抵消其影響,即通過減少或者消除弱者、優化并繁殖強者。持此觀點者包括威廉·沙爾邁耶(Wilhelm Schallmayer),他主張將優生學方法運用于社會政策的文章,在由實業家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ed Krupp)于1900年組織的全國性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另一位醫學專業人士阿爾弗雷德·普勒茨(Alfred Ploetz)也認為,目前日耳曼人已達到人類進化最高水平。他建議,如果戰爭來臨,應該把劣等人種送往前線,于是不合適者將首先被消滅。在所有自然選擇論作家中,讀者最多的是恩斯特·??藸枺‥rnst Haeckel),他通俗化闡述達爾文觀點的著作《世界之謎》(The Riddle of the World)在1899年剛一出版即成為搶手的暢銷書。[79]
然而,如果以為上述觀點形成了一種連貫或統一的思想體系,卻是一種誤判;說它直接演變成了納粹主義,則屬于更大的誤判。舉例來說,沙爾邁耶并非反猶主義者,他強烈反對“雅利安”人種優越論。沃爾特曼也并不敵視猶太人,他對法國大革命基本上持肯定態度,此立場與納粹黨徒極不投契。不過有點兒匪夷所思的是,他聲稱正如所有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樣,法國大革命的領導人都屬于日耳曼人種。而海克爾確實主張應該大范圍使用死刑,以將罪犯清除出遺傳鏈;他還提倡用注射化學藥劑和電刑的方式殺死精神病患者。??藸栆彩欠N族主義者,他曾下定論,滿頭羊毛狀小卷發的人種從未取得任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他認為戰爭是優生學的災難,因為戰爭會犧牲國內最優秀、最勇敢的青年。因此,??藸柕男磐健麄兘M織起來,自稱“一元論聯盟”(Monist League)——成了和平主義者,全盤否定戰爭思維,這種信條不可能受到納粹黨徒的青睞。1914年,當戰爭終于來臨的時候,他們中的很多人為其信奉的原則付出了高昂的代價。[80]
這其中最接近于納粹意識形態之發端的,見于普勒茨的著述,他在自己的理論中摻入了濃重的反猶主義味道,還曾與日耳曼種族至上主義團體合作。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似乎并無證據顯示普勒茨本人認為“雅利安”人種優越于其他種族,盡管與他合作最密切的弗里茨·倫茨(Fritz Lenz)確實那樣認為。普勒茨在優生規劃問題上持一種冷酷無情的精英主義立場,比如他主張,每逢接生都應該有一個醫生小組在場,由他們判斷嬰兒是適合生存,還是應該作為體弱和先天不足者而被殺掉。達爾文主義者亞歷山大·蒂爾(Alexander Tille)公開主張處死精神和身體不健康的人,并且贊同普勒茨和沙爾邁耶的主張,即對于患病幼兒應當不予治療,以便將弱者淘汰出遺傳鏈。普勒茨與他的前妻舅、志趣相投的恩斯特·呂丁(Ernst Rüdin)于1905年組建了種族衛生協會(Racial Hygiene Society),用以傳播他們的觀點,協會很快在醫療和福利行業贏得了威望。戈比諾在很多方面一直屬于保守派,認為貴族階層體現了優生學的理想;而上述德國思想家所持的則是一種更加強硬,可能也更為革命的立場,他們通常認為遺傳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階層無關。[81]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們的觀點已經以各種形式傳播到醫學、社會服務、犯罪學和法律等領域。妓女、酒鬼、小偷、流浪者之類的社會邊緣人越來越被視為帶有遺傳瑕疵者。有些專家呼吁強制這些人做絕育手術,其呼聲甚高,很難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些觀點對福利制度產生了巨大影響,就連社會民主黨也開始認真考慮阿爾弗雷德·格羅特雅恩(Alfred Grotjahn)的提案,把住房和福利條件的改善與強制精神失常者、不愿工作者和酒鬼做絕育手術聯系起來。[82]這些進展反映了醫療行業對犯罪學和社會服務等迅速發展的專業領域的影響與日俱增。德國醫學界在19世紀發現了引起霍亂和肺結核等疾病的桿菌,這些成就為醫學界贏得了無與倫比的威望,也無意中為反猶主義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語言,用以表達他們對猶太人的仇恨與恐懼。這促使德國社會普遍在日常生活中采用醫學方法,普通人,包括比例越來越高的工人階級,也開始采取清潔措施,比如定期洗澡、給臥室消毒、煮沸飲用水等等。清潔觀開始從醫學擴展到生活的其他領域,其中不僅包括“社會衛生”,關鍵是還包括“種族衛生”。
雖然關于這些問題存在著各種討論與辯論,但上述觀點其實并未對1914年以前政府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產生很大影響。除了科學界的權威人士,那些鼓吹繁育一個白膚金發碧眼的雅利安超級種族的人,比如自稱蘭茨·馮·利本菲爾斯(Lanz von Liebenfels)的《奧斯塔拉:白膚金發碧眼者的報紙》(Ostara: Newspaper for Blond People)的編輯,其號召力僅限于由極端分子構成的一個政治黑社會以及幾個規模極小的非主流政治派別。[83]盡管具有上述特性,但這些觀點的出現,連同它們在公共討論中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卻是納粹意識形態諸種起源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使包括科學家、醫生和種族衛生學鼓吹者在內的各色人等團結在一起的,是幾條基本原則。其一,遺傳特征對于決定人的性格和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二,由第一條引申出來,為了提高國民效率,由國家引導的社會應該對人口進行管理——必須說服或者強制“適者”多生育、“不適者”少生育。其三,無論對這些術語如何理解,種族衛生運動采用的是一種給人以不祥之感的理性而科學的分類方法——把人分成對國家“有價值的”和“無價值的”。“低素質”(德文為minderwertig,字面意思是“無價值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成了常用術語,被社會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用來稱呼各種社會邊緣人。通過這種給人貼標簽的方式,種族衛生學者開辟了通過強制絕育,甚至處決等手段來實現由國家控制、虐待并最終滅絕“無價值”者的道路,其中一些手段至少在1914年之前就已經有人在提倡了。最后,用這種技術專家式的理性主義方法進行人口管理,意味著以一種完全世俗的、工具主義的方式處理道德問題,而把婚姻神圣、父母神圣、被賦予不朽靈魂的個體具有平等價值等基督教義拋諸腦后。無論以上4條原則還有什么別的特征,它們都不是傳統的或保守的。事實上,一些提倡者,比如沃爾特曼和沙爾邁耶,甚至認為自己屬于政治光譜中的左翼而非右翼,盡管他們的觀點只得到了極少數社會民主黨人的認同。從根本上說,促使種族衛生學出世的,是一種新的構想——用科學原理管理社會,而不考慮任何其他原則。種族衛生學代表了德意志民族主義的新變種,它永遠不可能得到保守派或守舊派的認同,也永遠不可能得到基督教教會的支持,或者更確切地說,不可能得到任何形式的宗教組織或者官定宗教的支持。[84]
反猶主義和種族衛生學后來都成了納粹意識形態的關鍵元素。二者同為19世紀晚期普遍的思想世俗化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更大范圍的反叛的兩個方面,反叛的是19世紀中期支配著德國的自由主義的資產階級態度,即那種被越來越多的作家和思想家視為冷漠與乏味的自滿。眾多德國中產階級智識人士因1870年代德意志民族國家之實現而產生的陶醉感,正讓位于各種不滿情緒,因為他們覺得德國的精神成長與政治發展已趨于停滯,需要推動它再次前行。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入職演講???中尖銳地表達了這些不滿,他把1871年德國的統一稱為德意志民族的一樁“青春鬧劇”。[85]在持此觀點的人當中,最有影響力的先知是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他以雄辯而簡潔的散文體怒斥當時的道德保守主義。尼采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位堪與瓦格納比肩的人物,他在大部分時間里都對后者推崇備至。像瓦格納一樣,尼采也是個復雜的人物,他的作品可以在各種意義上進行解讀。尼采的著作為個人擺脫傳統的道德約束而辯,在1914年以前通常被解讀為呼喚個人解放,對包括女權主義運動在內的形形色色的自由派和激進派團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女權主義運動中一位最富創造力的人物是海倫妮·斯托克爾(Helene St?cker),她模仿尼采的散文體撰寫了大量文章,宣稱大師的意思是,在機械避孕和私生子平等權利的幫助下,女性可以自由建立婚外性關系。[86]
然而其他人從這位哲學巨子的著作中所吸收的,則完全是另一種經驗。尼采是反猶主義的激烈反對者,他深刻地批判了對權力與成功的庸俗崇拜,這種崇拜在他看來源自1871年以武力實現的德國統一;他最著名的那些概念,比如“權力意志”和“超人”,本來只是用于思想和觀念范疇,而不是政治或行動。但尼采語言的力量讓這些詞匯很容易被簡化為口號,脫離原來的哲學語境,以他也許極不贊同的方式使用。尼采的“理想人”概念,即擺脫了道德約束、憑借權力意志戰勝弱者的人,可以輕易被挪用,那些挪用者所信奉的,是根據種族與優生的標準來繁育人種,但尼采并無此信念。這種解讀主要是受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弗爾斯特(Elisabeth F?rster)的影響,她編注尼采作品時將其思想做了庸俗化和通俗化的處理,強調其冷酷的、精英主義的方面,迎合了極右翼民族主義者的口味。恩斯特·貝爾特拉姆(Ernst Bertram)、阿爾弗雷德·博伊姆勒(Alfred B?umler)和漢斯·金特(Hans Günther)等作家將尼采簡化為權力的先知,將他的超人概念簡化為祈盼一位擺脫了道德約束或者基督教神學羈絆的德意志偉大領袖的降臨。[87]
還有一些人則借鑒了對新幾內亞等德國殖民地的原住民社會所做的人類學研究,將尼采的心靈精英主義(spiritual elitism)推進了一步,呼吁建立一個由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精英統治的新社會——他們將像一幫有著兄弟情誼的中世紀騎士那樣治理國家。以這種重度歧視女性的世界觀,女人除了生育未來的精英之外沒有任何作用,許多優生學家和種族衛生學者也以不那么激進的態度持此觀點。學者型作家,比如海因里希·舒爾茨(Heinrich Schurtz),則通過各種出版物傳播青年精英統治的思想,然而其理論只在諸如青年運動等領域發揮了最大影響力,參加青年運動的年輕人大多是中產階級男性,熱衷遠足、親近大自然、圍著篝火大唱民族主義歌曲,他們肆意奚落成人世界里乏味的政治、虛偽的道德和裝腔作勢的社交。漢斯·布呂厄(Hans Blüher)這類作家深受青年運動的影響,以更加極端的姿態呼吁:國家應按照反民主的路線進行重組,并由一群志同道合、以同性戀式的愛與溫情凝聚在一起的英雄男子來領導。這些理念的鼓吹者在一戰前就已經開始建立偽裝成隱修會的秘密組織,尤其是組建于1912年的日耳曼隱修會(Germanic Order)。在這種小型世俗宗派中,“雅利安人”的符號和儀式扮演著主要角色,組織成員以復古的如尼字母(rune)§§§和太陽崇拜作為日耳曼民族的重要標志,并采用印度的卐字符作為“雅利安人”的徽章,這是受到慕尼黑詩人阿爾弗雷德·舒勒(Alfred Schuler)和種族理論家蘭茨·馮·利本菲爾斯的影響,后者于1907年在奧地利自家城堡上懸掛了一面卐字旗。上述觀點雖然怪異,但不應低估它們對于許多在一戰前參加過各種青年運動組織的中產階級青年男子所產生的影響。就算沒有起到別的作用,它們也是1890—1910年之間出生的那代人普遍反叛資產階級傳統的原因之一。[88]
這些思潮所強調的東西,既與資產階級清醒穩重、自我克制的美德形成了鮮明對照,也迥異于自由民族主義所倚賴的原則,比如思想自由、代議制政府、容忍異見,以及基本人權。絕大多數德國人在進入20世紀之際,依然很可能相信這些原則。德國最大的政黨社會民主黨自詡為那些原則的守護者,在他們看來,自由派顯然未能捍衛這些原則。自由派本身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在1914年一戰爆發前最后幾年的和平日子里,自由派甚至顯示出些許復興的跡象。[89]然而在此時,已經有人開始認真地嘗試將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以及對傳統的反叛整合成一個新的綜合體,并賦予其某種組織形式。早在一戰之前,各種激進思想激蕩而成的政治漩渦就已經強力旋轉起來,納粹主義終將從中浮現。[90]
* 天主教解放(Catholic Emancipation),英國國王喬治四世(George IV)頒布《1829年羅馬天主教解放法》(Roman Catholic Relief Act 1829),宣布廢除“禁止天主教徒擔任公職”等限制性法律,給予英國和愛爾蘭的羅馬天主教徒以充分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
? 公證結婚(civil marriage),不舉行宗教儀式而由民事官員證婚。
? 今波蘭什切齊內克(Szczecinek)的德語名稱?!幾?/p>
§ 指帝國議會(Reichstag)。——編注
? 議員豁免權(parliamentary immunity),議會民主制國家的法律為保障議員有效履行其職能而賦予議員的不受國王、法院和議會之外的機構以及公眾干涉的特權之一,即在法院或議會剝奪其議員豁免權之前,議員享有免受民事拘禁的特權。
** 語出《圣經·馬太福音》27:25。猶太人的祭司長和長老把耶穌押解到羅馬總督彼拉多(Pilate)面前,要求“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找不到定他死罪的證據,本應釋放耶穌,卻擔心猶太人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擔吧!”眾猶太人答道:“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于是彼拉多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 黑死?。˙lack Death),14世紀造成30%~60%歐洲人口死亡的鼠疫。
?? 德雷福斯事件,1894年,法國陸軍參謀部猶太裔軍官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1859—1935)被誣陷犯有叛國罪,被判終身監禁,法國右翼勢力乘機掀起反猶浪潮。德雷福斯后來被證明是無辜的,并于1899年獲釋;但直到1906年,法國最高法院才裁定他無罪并恢復軍籍。
§§ 黑色百人團(1905—1917),以?;省⒎椽q為宗旨的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團體。
?? 理查德·瓦格納(1813—1883),德國作曲家,創造了被他稱為“音樂劇”的歌劇形式——集音樂、戲劇、詩歌、傳奇和表演于一體。
*** 萊辛(1729—1781),德國劇作家和評論家。
??? 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1856—1921),德意志帝國宰相(1909—1917)。下文有時稱之為貝特曼。
??? 指馬克斯·韋伯(1864—1920)于1895年5月就任德國弗賴堡大學(Universit?t Freiburg)國民經濟學教授時發表的演講,同年7月以《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為題出版。
§§§ 如尼字母,一種已滅絕的字母,在中世紀歐洲用來書寫某些北歐日耳曼語支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