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陶淵明經緯
  • 錢志熙
  • 5312字
  • 2020-11-05 17:46:07

對一個作家進行比較研究,學界已形成了一個模式,即生平、思想與藝術三大塊。這里所展開的對陶淵明的探索,也基本上是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的;并且采用了考據、義理、辭章這三個傳統的概念,但不是面面俱到的那種,而是針對一些問題展開。這些問題,也不一定會形成一個邏輯的系統,但盡可能不發生矛盾,能自圓其說。當然,有些問題,可能也會有交叉重疊之處。陶淵明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從生平方面說,生卒年與居住地,都是關系作品系年的大問題。我是維護《宋書》的陶淵明得年六十三歲這一說法的,并且具有充足的內證理由。關于陶淵明的居住地,也是陶淵明研究中的一個難點。這個問題基本上沒有被認真地觸動過,也就是陶淵明活動的空間方面的問題,比起時間方面的問題來說,更為復雜和模糊不清,但盡可能地研究清楚陶淵明的活動空間,對于了解陶淵明作品也是很重要的。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基本上屬于實證性的,但也需要準備相當多的歷史知識。有些知識甚至在史籍中還沒有成說,如陶淵明的歸隱,不僅是簡單地離開了官場;而且很可能發生了居住方式的改變,即從士族的居住地移向庶民的居住地。“歸園田居”的意義,不僅指辭官還家,還指歸隱丘園。這里涉及當時魏晉時代士庶的不同居住方式的問題。門第與階層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陶淵明在當時社會的生存處境及群體歸屬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比前面兩個問題更復雜,因為要涉及整個東晉社會的門第與階層的問題。我們應該先將東晉社會的門第階層問題研究一番,再來回答陶淵明的階層與門第的問題。但那樣顯然是不現實的。可見,我們研究一個問題,如果想要達到一種理想狀態,有時候是很難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裹足不前,要那樣的話,你一輩子也研究不了一個問題。以上的這幾個問題算是生平的研究。

陶淵明作品的創作時期,各家的看法有很大差異。如《五柳先生傳》《感士不遇賦》,有些學者認為作于早年,有些學者認為作于晚年。這方面的看法不同,闡釋起來,就很不一樣了。這些問題不解決,陶淵明的生平及文學的發展情況,會是一筆糊涂賬。所以,我們研究陶淵明的作品,不只是做些欣賞,而是要將義理、辭章、考據的三方面都利用起來。既求陶于陶,又求陶于心。這里我會利用史實,但同時也運用邏輯的方法。所謂史實,就是排比淵明生平事跡、居處及其在某些時期的修辭習慣,判斷其創作的時間。邏輯則通過對陶淵明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文學風格的前后變化等進行深入考察,以為佐證。陶詩崇尚自然樸素的風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容易解讀的。但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容易解讀不等于容易理解,陶詩是有深度的,真正欣賞并不容易;二是部分作品,如《擬古九首》《述酒》采用了隱約其詞甚至隱語廋詞的寫法,正所謂索解不易。

陶淵明的政治態度,也是歷來聚訟紛紜的問題。這方面其實又涉及他的倫理觀。兩晉思想家的倫理觀是很復雜的,相對于前后時代有所不同,要比較準確地闡述他的政治態度,尤其是闡述他對晉宋易代事實的反應,也是不容易的。我們要深入研究陶淵明的生命觀與人生態度,這里又要涉及廣闊的思想背景。人們的思想觀念,很難說完全獨創;但是真正稱得上是個人思想的東西,總是經過他自身的理解與實踐,內化到他的心靈之中。淵明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哲學家,但他在哲學方面的確有很高的造詣。他在哲學上最大的推進,就是對魏晉以來生命思想中的形神哲學和名教與自然的思想進行綜合,提出“神辨自然”的生命哲學。這是他平生思想最為集中的、哲學式的表達。有學者曾以“澄明之境”來描述陶淵明的精神境界。如果真達到這種境界,我認為也是其“神辨自然”哲學的美學轉化,即“靈府長獨閑”的感性呈現。總的來說,陶淵明作為一種人格典范,在從南朝到唐代的時期,基本上只是作為一種隱逸、高蹈的風度存在;從宋代以后,其整體的思想價值才被重視。他的形影神思想,雖然被歷代文人的擬作所傳述,但其中的哲學內蘊,卻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闡發。其對于淵明平生來說具有的“綱領”的性質,更是基本上沒有被認識到。在現代學者建構的思想史中,陶淵明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被忽略了,在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脈絡上的位置,可以說完全被遮蔽了。但古代有識之士,對淵明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崇高位置是有充分認識的。心學開山陸九淵曾言:“李白、杜甫、陶淵明,皆有志于吾道。”[7]譚嗣同《仁學》自敘稱:“凡為仁學者,于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于西書當通《新約》及算學、格致、社會學之書;于中國書當通《易》《春秋公羊傳》《論語》《禮記》《孟子》《莊子》《墨子》《史記》,及陶淵明、周茂叔、張橫渠、陸子靜、王陽明、王船山、黃梨洲之書。”[8]陸、譚所著眼,各有不同,但匯而觀之,可見淵明在中國哲學史上實有重要位置,是中國后來產生的多種哲學思想如理學、心學,甚至禪學的淵源之一。由于淵明的“神辨自然”哲學直接探索生命的真諦,所以推置世界哲學史,也有可會通之處。但是淵明在哲學上究竟有何種獨特的造詣,向來缺乏深入的挖掘。近世新儒家諸大師在會通中西哲學時,也未對淵明思想有特殊的關注。本著著眼的“神辨自然”的哲學內蘊,嘗試探討淵明的生命哲學,并且通過內證方法,將形影神思想引向淵明的生平、創作;通過外證方法,盡量尋索淵明在形神思想方面的歷史位置,尤其強調其哲學上的獨創性與高度,同時在境界美學的方面,分析陶詩中的形、影、神三種境界。

最后,本著嘗試對陶詩的藝術進行研究。對于陶詩藝術的高度,南北朝人評泊未全,知之不深;唐人深受影響,卻又知而不能言。一直到宋代蘇軾、黃庭堅、朱熹等人,才對陶詩藝術做了比較充分的美學闡釋,并且都是辯證的方式。他們的一些結論,為后世評陶詩藝術立了一些綱目。然而歷來論陶,多就陶而論陶,很少對陶詩與魏晉詩歌的淵源關系進行研究,鍾嶸《詩品》對陶詩淵源的論述,一直到明清時期才引起人們的討論。但多只是局限于鍾嶸所論,很少對陶詩與漢魏晉詩的整體繼承與發展的問題做深入的討論。本著一方面重視對陶詩獨特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企及的經典價值的掘發。另一方面,我們強調陶淵明與詩歌史的一種聯系,辨析被陶淵明高度個性化了的魏晉詩歌的一般的范式。我們探討陶詩藝術的主要方法,不是修辭學式的,而是美學式的,即探索陶詩中體現的藝術哲學,或者是陶淵明怎么通過澄澈、高度自覺的心靈反思,完成了審美的實踐,創作出最大程度接近藝術規律的文學作品。

許多人都強調陶淵明詩歌的一種高度,或者說看到了他的詩里體現一種理想的詩的本質,尤其是在風格上的自然。這種自然,在其以前的詩人里,只有《古詩十九首》、曹操的詩有類似的表現,但那都是在五言詩發展的早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漢魏式的自然高古。陶淵明處于晉宋之際,在他的創作之前,詩歌史已經經歷了建安、正始、西晉這樣幾個高峰,五言詩已經產生不少經典作品,也有了經典詩人。所以,陶詩的自然,從詩歌史的發展來看,是一種返璞歸真式的自然。我曾經將從曹操的詩到陶淵明的詩,或者是從《古詩十九首》到陶淵明的詩的發展軌跡,作為一種詩歌史的思考方式,認為陶詩是五言詩在文人手里充分藝術化、人工化之后的一種回歸。現在我雖然已經放棄了這種多少有點先驗式的思考,但仍然將其作為一種理解的方式。藝術總是擺動在自然與人工兩極之間的,趨于自然,以及追求人工,有很多時候,與作家的個性與審美趣味有關系。比如說歷史上以詩風自然取勝的詩人,如陶淵明、王績、李白等人,甚至也可以將阮籍、左思列進去,曹操也可以列進去。這些詩人,在個性上都有崇尚自然的特征,在思想上也多是自然派;盡管他們之間在思想的具體表現上千差萬別,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詩歌創作中追求自然還是趨于人工化,有時是有思想與個性上的原因的。并且,我們往往把這作為主要的原因。但是,趨向于自然或走向人工,有時也是詩歌史的一種相對與互補的運動方式。漢魏詩歌總體上趨于自然,西晉詩歌是人工化嚴重的,東晉詩歌多少又有回歸自然的趨向。上述這幾個時段還不是最典型的。最典型的是當南朝詩歌越來越人工化、以藻飾為美、以修辭至上之后,繼起的初盛唐的復古派,又將追求自然作為重要的目標。這些現象,又使我覺得,不能將自然與人工的問題,純粹看作是作家個性與審美觀的問題。即使作家的個性,也是受一種傳統與時風的影響的。

陶淵明無疑是自然風格的代表者。但是我們卻不能理解為他對藝術缺少經營,更不能理解為他不重視修辭。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他的一些創作現象的概括,如他曾大量地創作組詩,他的詩歌在體制方面,幾乎都可以尋找到從《詩經》以來詩歌傳統的影響,我認為他其實繼承了豐富的藝術傳統。另外,通過對他的寒素族身份的重新認識,我發現,他是漢魏以寒素族抒情傳統的發揚者。他的詩,在主題、意象等方面,都體現出寒素族抒情的特點。比如,在詩歌的表現對象方面,西晉趨于復古,詩歌開始外在于心靈世界與現實生活,當然它的模式還是屬于抒情言志的。到了東晉,則玄言盛行,詩歌多表現抽象的內容,或者一種虛擬的人格理想。這種人格理想,雖有現實的思想基礎,但是并沒有現實性,所以實際是空洞的、缺少生命的實感的。陶淵明恢復了從《古詩十九首》以來的寒素族抒情傳統。陶詩的確是富于哲理的,但是使它成功的原因,并非只寫了哲理,更主要是抒情。在生活中,淵明富于感情,人間的一些美好的感情,如愛情、友情、親情,在陶詩中都有表現,但是他的情又超越于常人,表現諸如對田園自然投注以深切緬懷,尤其是他對淳樸、真率的人生的向往,這些都是他的情,除了有豐富的世俗性之外,又有一種超脫、高雅、真淳的超世俗性,因此引起讀者的向往。所以,他對五言詩的抒情傳統是有發展的。同樣,在表現現實生活內容方面,他也有發展,在兩晉的詩歌中,陶詩的題材與主題是最豐富的。當然,他表現的主要是自己的人生經歷與生活內容,比如行役、田園躬耕、友朋往來,這幾種在陶詩中是最有特點的。有學者也曾指出,陶淵明很少表現當時的政治及現實。他對政治有所表現,主要是《述酒》一詩,但采取隱晦的方式。現實的內容,如對當時世亂的關注、民生的關注,陶詩的確沒有正面的表現。如何看待這一點,是很復雜的問題,跟他的藝術理念有關系,也跟當時一般的詩風有關系。就《毛詩大序》所提出的政教功能與吟詠情性的功能來說,陶詩主要是屬于吟詠情性一類。但是不管怎么說,我們仍然要看到,在五言詩的發展中,陶淵明在詩歌的題材與表現對象方面,是有很多的開拓的。或者說,從詩歌的寫實性(這是詩歌藝術發展的一種趨勢)的發展來說,陶淵明應該是其中的重要作者。他的詩歌,因為從心靈體驗出發,從生活出發,打破了傳統的審美定式,尤其是打破兩晉詩歌漸趨貴族化的藻飾風格,對詩的表現范圍有突破:比如田園,從傳統來說,都只是將其作為寄托高情的對象,但陶淵明直接描寫田園事物,寫躬耕,這是以前所沒有的。所以,僅從題材、內容方面來看,陶淵明的詩也有很大的發展,為后來唐宋詩歌中出現的一些題材奠定了基礎。陶淵明在寫實或造境藝術方面也具有高度成就。他是一個極善于體寫的詩人,但他從來不靜止、呆板地刻畫事物,更不堆砌辭藻,他注重的是真正的效果。在這方面,他可以說是六朝詩人之冠,對唐詩影響很大。李白、杜甫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本著的最后一部分是屬于接受史、影響史以及評論與研究史方面的內容。主要想對陶淵明影響史做一個整體的敘述,將其放在思想史與詩歌史的整體中來把握。陶淵明并非單純意義的詩人,他的詩歌體現出遠比詩歌豐富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意義;或者說圓滿的詩歌藝術,本來就具有豐富的思想與文化的內涵。某種意義上講,陶淵明是中國傳統(乃至東方傳統)的代表者之一,他以高度自覺的自我實現,在人類追求自我價值方面也有一種廣泛的意義。有學者指出:“論陶淵明的人,很少把他放在中國文化的層面上來看。不把他放在中國文化的層面上來看,便難以盡見他的好處。因為陶詩與中國文化精神相契合,是中國精華的最佳體現,是詩人借著詩的語言寫他所悟到的上善之道。如果對中國文化所知不深,論起詩來便難免隔靴搔癢。”[9]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陶詩與中國文化精神的這種深層關系,最典型地體現在其后來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

以上是本書的基本內容。面對陶淵明這樣一個研究對象,任何時候,我都有一種以蠡測海的感覺。

[1] 黃庭堅撰,任淵、史容、史季溫注:《黃庭堅詩集注》,劉尚榮校點,卷一,冊一,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8頁。

[2] 蘇轍:《欒城集》,曾棗莊、馬德富校點,卷二十一,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2頁。

[3] 語出《冷齋夜話》,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

[4]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三十八,冊三,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646頁。

[5] 陶潛撰,李公煥輯箋注:《箋注陶淵明集》卷后附錄《北齊陽休之序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影印元刻本。

[6] 《宋黃文節公全集·正集》卷十八,黃庭堅:《黃庭堅全集》,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冊二,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62頁。

[7] 陸九淵:《陸九淵集》,鍾哲點校,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10頁。

[8] 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冊下,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93頁。

[9] 蔣英豪:《陶詩新論·序》,載鍾應梅《陶詩新論》,香港,能仁書院1995年版,第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桃源县| 云阳县| 九台市| 临洮县| 广德县| 湖州市| 淳化县| 娄烦县| 宁乡县| 香港| 威远县| 黄龙县| 佛山市| 甘谷县| 明光市| 蓬莱市| 昆明市| 澳门| 金华市| 四川省| 井陉县| 田东县| 望江县| 阳东县| 图木舒克市| 南部县| 阳原县| 荣成市| 若尔盖县| 裕民县| 六盘水市| 大方县| 丰城市| 叙永县| 阜康市| 永胜县| 波密县| 奈曼旗| 叶城县|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