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保險時評(2018—2019)
- 孫祈祥等
- 6151字
- 2020-11-05 17:45:55
2018年中國保險業回眸與思考
鄭 偉
2019-01-11
2018年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進入一個調整期,從以下一組數據可以看出來:2018年1—11月,全國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5419.50億元,同比增長2.97%,2017年全年同比增長18.16%,2018年保險業增速很可能創下近年新低,人身險和壽險業務的相對下降更為明顯。其中,2018年1—11月人身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24790.70億元,同比下降0.50%,但2017年全年同比增長20.04%;2018年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9664.05億元,同比下降4.75%,但2017年全年同比增長23.01%。與2017年相比,2018年數據遜色不少。當然,調整未必是壞事,調整有可能是一種回歸,一種從超常規發展向正常發展的回歸。
回顧2018年保險業發展的若干重要事件,可以將其分為五類:一是監管機構層面,中國銀保監會成立;二是保險監管政策層面,包括保險業對外開放提速、保險公司治理監管持續規范;三是保險政策創新層面,包括稅延養老保險、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關稅保證保險;四是保險司法解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司法解釋第4號發布;五是保險市場主體層面,包括安邦被接管、人保集團回歸A股、信美“相互保”變身“相互寶”。
一、監管機構
2018年在中國保險監管歷史上注定是被載入史冊的一年。因為這一年,20歲的中國保監會和15歲的中國銀監會正式合并,組建為新的監管機構——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保監會”)。對于“兩會”合并,各方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不管是分還是合,從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保險監管的實踐來看,至少有以下幾點經驗是值得關注的:
第一,在角色定位上,保險監管應當處理好“發展與監管”的關系,應當堅持“監管姓監”的基本定位。
第二,在監管邊界上,保險監管應當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既不能該管不管、留下監管真空,又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
第三,在監管內容上,保險監管應當處理好“三支柱監管”之間的關系,市場行為監管、償付能力監管和公司治理監管三者既應當各司其職,又應當相輔相成。
第四,在監管重心上,保險監管應當堅守“消費者權益保護”,應當堅持“以廣大保險消費者權益為監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保險消費者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
第五,在監管技術上,保險監管應當堅持走“專業化路線”。保險業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行業,要求專業人員采用專業技術實施專業監管。
二、保險監管政策
2018年,在保險監管政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保險業對外開放提速、保險公司治理監管持續規范。
1.保險業對外開放提速
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務院新聞辦會議上披露,“三年后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2018年4月,保險業對外開放提速。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方面,去年年底宣布的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確保落地,同時要加大開放力度,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透露:未來幾個月至年底之前,將人身保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年后不再設限;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的經營范圍,與中資機構一致;全面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兩年代表處的要求。
保險業作為當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的焦點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在中國整個對外開放戰略布局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與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情況不同,那時很多人對中國保險業和中資保險公司沒有信心,直呼“狼來了”。而當今的中國保險業和中資保險公司早已今非昔比,中國保險市場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的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已進入“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行列,中國保險業已具備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加快開放進程的條件。
總體而言,加快保險業開放進程,對中國保險業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中國保險業自1979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近四十年的發展經驗表明,越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中國保險業就越能得到快速的發展。比如1992年批準首家外資保險機構(美國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進入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開放中國保險市場,都是這樣的例子。在未來更加開放的環境下,中國保險業將更有可能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2.保險公司治理監管持續規范
2018年保險公司治理監管持續規范。2018年4月,中國銀保監會召開中小銀行及保險公司公司治理培訓座談會,這是中國銀保監會成立后首次召開座談會,說明新監管機構對公司治理問題的高度重視。會議在肯定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公司治理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指出一些機構存在股權關系不透明、不規范等問題。會議要求銀行和保險機構持續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將其作為打好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加快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不斷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真正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2018年3月,作為保險公司治理監管核心內容之一的新版《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簡稱《辦法》)發布。《辦法》提出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對保險公司股權實施穿透式監管和分類監管;根據持股比例、資質條件和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影響,將保險公司股東分為財務I類、財務II類、戰略類和控制類,對不同類別股東提出不同的要求。7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保險機構獨立董事管理辦法》,安排相關制度,進一步改善獨立董事履職環境,促進獨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8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保險業公司治理實務指南總體框架》等四項公司治理標準,細化相關實務指南。
自2006年正式提出構建市場行為監管、償付能力監管和公司治理監管并行的“三支柱”監管框架以來,我國現代保險監管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以公司治理監管為例,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險公司治理監管制度體系,被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價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監管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而且受體制機制、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由“形似”到“神至”,保險公司治理監管由“形式規范”到“治理實效”,真正實現保護保險消費者等利益相關人權益和防范風險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
三、保險政策創新
2018年,在保險政策創新方面,具代表性的有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以下簡稱“稅延養老險”)、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關稅保證保險。
1.稅延養老險
2018年,千呼萬喚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終于出臺。2018年4月,《財政部 稅務總局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證監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正式發布,明確從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期限暫定為一年。2018年5月,中國銀保監會相繼發布《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指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稅延養老保險的產品設計原則、業務管理要求和資金運用監管要求。截至10月,已有19家保險公司符合資格并參與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已上市保險產品61款。
稅延養老險對于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10月25—26日,由中國銀保監會主辦的國際養老金監督官組織(IOPS)年會及全球養老金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論壇開幕致辭上指出:“回溯近百年養老金發展歷史,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市場化改革浪潮,由政府主導的單一現收現付制度向包括企業和個人資金積累制的多元化制度轉變,已經成為全球主流,是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普遍做法。”這一具有歷史和國際視野的判斷,引起與會嘉賓代表的廣泛共鳴。
稅延養老險在試點期間僅針對保險業,下一步可能擴展至銀行業和基金業,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我們在討論如何發展稅延養老險時,必須始終牢記一點。發展稅延養老險的“初心”不是為了某一個行業,而是為了通過稅收政策支持,撬動更多個人和家庭的養老資源投入,更好地與國家一起構建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以應對長壽風險和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具體而言,在稅延養老險的兩個階段,我們應當圍繞初心,強調不同的重點。在積累期,我們應當強調“長期投資收益”;在領取期,我們應當強調“長壽風險管理”。順著這個邏輯往下推,一方面在積累期,我們應當秉持“開放”的理念,保險、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都可以參與稅延養老保險的投資積累,同臺競技;另一方面在領取期,我們應當秉持“專業”的理念,實質性地鼓勵實行“終身領取”,以更好地解決長壽風險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2.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
2018年5月,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管理辦法(草案)》,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呼之欲出。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不是為了發展保險業,而是為了有效利用保險這一現代化風險管理工具,助推生態環境保護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污染風險具有典型的負外部性,即無辜的受害第三方和社會要承擔這一風險損失;而且,在發生環境污染事件之后,致害方常常無力或躲避賠償,地方政府往往被迫背負兜底維穩責任。在引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之后,一方面可以較好地保證事后經濟賠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以在事前和事中通過市場機制對環境風險進行評估、定價與排查。在事前(承保前),保險公司可以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并根據投保公司的環境風險狀況實行浮動費率;在事中(承保后),保險公司可以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投保公司應當積極整改。由此,通過事前預防、事中管控和事后處置,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可以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有效的經濟政策支撐,從而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積極力量。
3.關稅保證保險
2018年9月1日,根據海關總署的統一部署,關稅保證保險在上海、北京等10地海關啟動試點。10月31日,海關總署與中國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關稅保證保險通關業務試點的公告》,將關稅保證保險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
關稅保證保險是由具備資質的保險公司(目前參加試點的保險公司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銀保險有限公司)為企業提供關稅擔保,在貨物通關時,憑借“一張保單”即可享受“先放行后繳稅”的保證保險。在實施關稅保證保險之前,企業通常采用現金保證金和銀行保函的方式;在實施關稅保證保險之后,企業可以購買關稅保證保險以替代原有方式,在確保海關稅款安全的同時可減少企業的資金占用、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通關效率。
關稅保證保險是近年來保險創新的形式之一,體現了保險服務于國家治理的一種“小邏輯”。保險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工具,在國家治理的“工具箱”中是否備有并運用好“保險”這一現代化的風險管理工具,是判定一國的國家治理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四、保險司法解釋
2018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四)》,并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近年來,伴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糾紛案件逐年增多。2005年全國法院受理保險糾紛案件為14465件,2010年為59747件,2017年達127611件,呈連續增長態勢。1995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列有專門的“保險合同”章,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修訂對保險合同章做了較大改動,推動了保險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但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保險合同章的有些規定較為原則,可操作性不夠強,保險司法審判在實踐中仍遇到不少困難。
為了解決保險司法實踐中的相關法律適用問題,2009—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了第1號至第3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司法解釋——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司法解釋第1號,處理新舊保險法銜接適用問題;2013年司法解釋第2號,處理保險合同章“一般規定”部分的法律適用問題;2015年司法解釋第3號,處理保險合同章“人身保險合同”部分的法律適用問題。
作為第1號至第3號司法解釋的延續,2018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司法解釋第4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四)》,著力處理保險合同章“財產保險合同”部分的法律適用問題,內容包括明確保險標的轉讓、保險合同主體的權利義務、保險代位求償權、責任保險等相關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司法解釋第4號的發布,對于進一步統一保險司法審判實踐中的裁判標準、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保險業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保險市場主體
2018年,保險市場跌宕起伏,其中備受關注的市場主體至少有三家:一是安邦,二是人保集團,三是信美相互。
1.安邦被接管
2018年2月,中國保監會公告,安邦保險集團原董事長總經理因涉嫌經濟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訴,鑒于安邦集團存在違反保險法規定的經營行為,可能嚴重危及公司償付能力,為了保持安邦集團照常經營、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144條規定,中國保監會決定對安邦集團實施接管,接管期限自2018年2月23日起至2019年2月22日止。從接管開始之日起,安邦集團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停止履行職責,相關職能全部由接管工作組承擔。6月,持有安邦集團合計98.23%股份的民營資本股東全部退出,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接手上述全部股份,成為安邦集團新股東。過去一年,安邦集團經歷了從“買買買”到“賣賣賣”的風格轉變。2019年2月接管期限屆滿之后,安邦集團將呈現一種怎樣的新面貌和新動向,值得期待。
2.人保集團回歸A股
2018年11月16日,人保集團正式登陸A股市場,成為內地第5家A+H股的金融保險企業。人保集團的上市之路比較曲折。2003年11月,人保集團旗下人保財險在香港上市,成為內地第一家境外上市的金融公司;2009年9月,人保集團完成整體改制;2012年12月,人保集團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實現H股上市。2018年,人保集團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數字化、一體化和國際化四大戰略,持續推進集團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作為“共和國長子”和“保險黃埔”的人保集團,如何在市場競爭加劇、科技變革創新和經濟全球融合的歷史浪潮中繼續保持核心優勢、立于不敗之地,十分令人關注。
3.信美“相互保”變身“相互寶”
2018年10月16日,螞蟻和信美相互聯手向支付寶芝麻信用650分及以上、年齡60歲以下的螞蟻會員推出“相互保”產品,無需先交費即可參與,可獲100種大病保障,事后實行費用分攤。產品上線僅一個月,參與人數就超過2000萬,市場關注度極高。產品推出一個多月后,信美相互發布公告,稱因在銷售過程中涉嫌違規問題,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停止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計劃”為名銷售“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癥疾病保險”。同時,螞蟻金服發布公告稱,把“相互保”由保險產品調整為網絡互助計劃“相互寶”。“相互保”停止之后,各種討論一直持續,熱度不減。什么是保險?“相互保”是不是保險?它與傳統保險是什么關系?它與網絡互助是什么關系?如何把握發展與規范、創新與監管的關系?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討論,將有助于促進中國保險業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