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理論綜合

傳承歷史,創新未來——寫在保險業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之際

孫祁祥
2018-12-11

自1979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和加強保險機構的通知》始,我國保險業開啟了近四十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耙允窞殍b,可以知興替”,本文回顧過去近四十年中國保險業發展歷史,總結經驗教訓,探尋未來發展之路。

一、歷史是用來銘記的

在過去的近四十年中,中國保險業成長迅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增至2017年的36581.01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為27.47%;資產規模從14.52億元增至167489.37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為28.76%;總保費規模世界排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第40位升至第2位;保險密度從1980年的0.47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631.58元/人;保險深度從1980年的0.1%提高到2017年的4.42%;保險機構數量從恢復之初1979年的1家增至2017年年底的228家,一個由中外原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中介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交易所等市場主體和交易平臺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保險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在過去近四十年中,保險業提供巨災保險、農業保險、環境安全責任保險、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等,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在完善養老和醫療社會保障體系、減災救災、提高貧困人口風險抵御能力以及精準扶貧等方面作用顯著。保險機構承保金額和承保范圍不斷擴大,有效地發揮了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

隨著風險保障和服務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作用進一步彰顯,保險業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保險機構成為我國債券市場第二大機構投資者和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在促進傳統的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向多層次、多支柱的金融體系轉變,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增強金融體系運行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歷史是用來傳承的

保險業在過去近四十年的發展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即“以體制改革促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和“以法制建設促發展”,這些經驗值得全行業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發揚光大。

第一,以體制改革促開放,建立現代保險制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保險業一直在順應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了適應快速發展和防范風險的需要,我國于1996年建立了保險分業經營體制,綜合性保險公司相繼完成產壽險分業經營的體制改革。2001年以后,保險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積極吸引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股,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運行機制不斷完善。2003年,保險業率先完成國有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10家保險公司相繼在海內外上市,在學習、借鑒、尊重國際慣例和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現代保險制度。

第二,以開放倒逼改革,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從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落戶上海開始,保險業一直走在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前列。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金融行業,保險在“入世”談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始,我國逐步放開外資保險公司和中介公司在華設立公司的限制,加大保險中介領域的對外開放力度,保險業得以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的競爭與合作。在與國外保險業的同臺競爭中,中資公司學到了新的經營理念、商業模式、產品技術、服務方式和管理經驗。這種開放大大降低了國內保險業的“學習成本”,迅速縮小了與國外同行的差距,使得我國保險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在“2018世界500強”排名中,中國保險公司進入500強的數量僅次于美國,而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兩家保險公司已經進入世界保險業前十強。

第三,以法制建設促發展,在防范風險中提升發展質量。

從1985年的《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到1995年中國第一部《保險法》的頒布,從保險法律、行政法規到各項部門規章,形成了以《保險法》為核心的保險業監管法律法規和規章體系,并且根據實踐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完善和修改,保險業的法制建設一直在路上。

加強保險業法制建設的重要目的是防范風險,確保行業健康發展,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保險監管機構一直在探索創新保險監管制度。2000年,中國保監會開始全面試行《保險公司最低償付能力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監管部門借鑒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核心監管原則,引入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和治理結構監管制度。通過不斷完善治理體系建設,我國初步形成了“償付能力監管、公司治理結構監管和市場行為監管”三支柱的現代保險監管框架,構筑了“以公司內控為基礎、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以現場檢查為重要手段、以資金運用監管為關鍵環節、以保險保障基金為屏障”的五道風險防線。隨著實踐的發展變化,監管部門進一步修改與完善監管內容和方式,提出“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統一,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統一,風險防范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并重,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要求。與此同時,監管當局還不斷健全對外開放的法律法規體制,規范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行為,依法保障保險業對外開放政策的貫徹落實;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保險監管動態,加強與其他專業監管部門的協作,特別是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區域性保險交流合作;提高對國際金融形勢和保險發展趨勢的監測與分析水平,加大跨境保險業務的監管力度。

面對國際保險業發展的新趨勢,我國開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保險業監管規則制定,提升中國保險業的國際影響力和全球話語權。2013年5月,我國推出《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整體框架》,引起國際保險監管機構的廣泛關注。

三、歷史是用來反思的

雖然保險業在過去近四十年的發展中成效顯著,但也有許多值得汲取的教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較長的時間內,行業普遍存在定位不清、保障功能弱化、發展方式粗放、保險亂象頻發的現象。

中國恐怕沒有哪一個行業像保險業這樣,有必要不斷地討論并呼吁其回歸本源,甚至在保險業已經發展了數十年以后的2016年,監管部門還必須用“保險業姓?!边@樣的“基本常識”突出并強調行業的屬性,要求行業“務好正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無奈和嘲諷。

保險的基本功能是風險保障,這是保險業生存、立足、發展的根本。保障功能發揮不足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無疑將會削弱現代保險制度的基礎。那么,我們需要反思的是,這個問題為什么會長期存在?

客觀地說,這與我國保險業發展的邏輯起點有關。從歷史來看,發達國家保險業的產生是基于被保險人風險規避的特性及風險轉嫁的要求。在現代保險業數百年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特點:保險制度的起源、發展與完善是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風險客觀存在的特性以及不斷變化的形態,為保險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礎,而保險業則因獨特的運行機制,為風險轉嫁者提供了保障,在證明其基本價值和作用的基礎上不斷得到發展。

反觀中國,即使我們可以將1805年英國保險商在廣東成立保險公司視作中國保險業的濫觴,即使在1949年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保險機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但真正拉開保險業發展大幕的邏輯起點應當是1979年。這一年中國人民銀行在下發的《關于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和加強保險機構的通知》中指出,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財產,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都可以自愿參加保險。參加保險的財產一旦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由保險公司按照保險契約的規定負責賠償,國家財政不再核銷或撥款。

不管我們今天如何定義“國際慣例”下保險的基本功能,我國的保險業在復業之初就“背負”著履行“財政保障替代功能”的職責,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事實上,1979年2月國務院批轉的《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分行長會議紀要》第六條就明確指出,開展保險業務的目的之一是“為國家積累資金”。這一要求從保險業恢復發展之初,就培育和誘發了行業內資金積累的需求和沖動。

由此可見,特定的“出生”環境,不可避免地在保險業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胎記”,而早期以“保費論英雄”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外開放以后國際保險公司的進入帶給國內保險公司“與狼共舞”的“恐懼、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與保險這個弱小產業之間的矛盾,都使得整個行業充滿了快速發展的沖動;而同時身兼主管部門職責的監管部門對業績的“高度關注”,加之相關監管規則的不完善,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默認”并“鼓勵”甚至“縱容”了這一沖動,由此讓保險業落入了一個“增長陷阱”。在行業定位不清和“數量擴張型”發展戰略的指導下,保險業以資金融通的“派生功能”與銀行、證券等金融部門競爭,力求盡快在保費規模、資產規模上做大,由此形成了保費收入規模、總資產規模迅速增長與基本保險功能發揮不足的“悖論”。這種發展模式繼而產生了路徑依賴,難以擺脫。

四、歷史是用來預示的

如果以1666年倫敦大火之后英國牙醫Nicholar BArbon建立的第一家產險公司作為標志,現代保險業已經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這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產業、行業遵循市場發展的規律,按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逐漸衰亡甚至退出歷史舞臺;然而,保險業卻以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不斷地發展壯大。1980年,全球保費為4661億美元,2017年達到48917億美元;從1980年到2017年,世界GDP的平均增速為5.49%,保費收入的平均增速為6.56%;1980年,全球保費占GDP的比重為4.17%,2017年占到6.06%。中國保險業近四十年的發展,更是高度契合并印證了國際保險業的發展軌跡。

保險業之所以“長盛不衰”,原因在于保險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保險業“經營”的是風險,而風險是不可能消失的。并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規模的增大和社會結構的日益龐雜,風險總量會越來越大、風險類型會越來越多、風險結構也會越來越復雜。只要風險存在,以風險管理為己任的保險業就有存在的充分理由,而且不是一個簡單的存在,而是必須穩健地成長與壯大,以適應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國的保險業用過去近四十年的發展再次無可爭辯地證明了上述論點,其行業地位和重要性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肯定。2006年和2014年,國務院分別頒布了《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使現代保險服務業成為完善金融體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撐、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機制、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高效引擎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將保險的地位提到了“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認識高度。

五、未來是由今天塑造的

走過了近四十年的中國保險業來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與過去相比,這個時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最重要的莫過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世界的萬物互聯,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基因檢測技術、人工智能等的廣泛應用,保險業務從線下擴展到線上,科技在保險領域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F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以“風險保障”為己任的保險業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和市場;另一方面又因“不確定性”的加劇而導致新風險不斷出現,給保險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但保險業不就是在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中發展至今的嗎?這是行業發展的終極真理。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發展是硬道理”永遠不會變,但在如何發展的問題上,筆者認為以下幾點需要格外引起重視。

首先,保持定力,辯證地理解行業的“變”與“不變”。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出現以后,新技術將“顛覆”某某行業的說法不絕于耳,保險業也不例外。但筆者認為,盡管新技術的出現給行業帶來了挑戰,但它既沒有顛覆保險業的基石,也沒有動搖保險業的支柱。不僅如此,它還將極大地改善和提升保險業的經營環境,夯實保險業的基石和支柱。筆者一直認為,“風險保障、損失分擔”是保險業的“基石”,而“可保風險”“大數定理”和“最大誠信”是保險業經營的三大支柱。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就能在保持定力的前提下,“以不變應萬變”。

其次,正確處理承保與投資的關系,防止走極端。讓“保險回歸保障“的訴求,是對保險業長期偏離其宗旨的矯枉,但矯枉不應過正。強調保險的核心功能是風險保障,并不是說不需要重視投資;恰恰相反,由于風險保障和保險經營的特性,投資在保險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已經被現代保險業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反復證明??梢哉f,沒有出色的投資,就沒有可靠的保障。

再次,謹防“創新”的陷阱。過去近四十年的發展表明,沒有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就沒有保險業的發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時??吹揭恍┮浴班孱^”“奇葩”為特點的所謂產品創新。它們的出現,在可能產生了設計者預期的“嘩眾取寵”的效果之時,也引發了社會和消費者對保險業的“負評”甚至質疑,損害了保險業的聲譽。創新無疑是未來保險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創新是有標準的,創新是有約束條件和邊界的,創新是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的。

最后,引入“監管沙盒”制度,平衡風險防范和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當今這個時代,科技與保險的融合發展在深刻地影響并改變了保險商業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技術風險、數據風險、壟斷風險等新型風險。為了應對這一新的形勢,平衡風險防范與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英國提出的“監管沙盒”制度值得我們借鑒。

“監管沙盒”是指由監管機構提供一個“安全空間”,允許公司或企業在符合特定條件的前提下,突破一定的規則限制,在該空間內進行金融科技創新測試。作為一項平衡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的制度設計,其核心機制包括監管測試主體、監管豁免、測試程序、消費者利益保護、沙盒退出等?!氨O管沙盒”制度注重監管機構、被監管者以及消費者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通過多元共治,將事前預防與事中和事后監管相結合,有效地改善了監管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現了對風險的全程監管,有助于平衡金融科技創新與金融風險,兼顧金融監管的安全目標與效率目標。

“歷史”是用來書寫的,“現在”是用來奮斗的,“未來”是由今天塑造的。經歷了近四十年發展之后的中國保險業,有理由期待下一個四十年穩健而更好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视频| 南召县| 平和县| 定襄县| 开远市| 景宁| 当阳市| 龙门县| 乌恰县| 杭锦后旗| 沙河市| 雷波县| 衡水市| 集安市| 嘉义县| 股票| 门头沟区| 仙游县| 伊春市| 达拉特旗| 阿克苏市| 新源县| 平果县| 西乌珠穆沁旗| 开平市| 广东省| 新平| 阜宁县| 潜江市| 安图县| 汉中市| 乌恰县| 盘山县| 新平| 正宁县| 谷城县| 吉安市| 德保县| 厦门市|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