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會案例評論(第4卷第1期)
- 高一斌 王化成
- 2919字
- 2020-11-05 17:47:10
五、結論、建議及局限性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法人治理結構、審計委員會制度的文獻綜述,基于資源依賴理論和政府管制理論對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審計治理與審計委員會的關系,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及相應審計治理政策的路徑,以及公立醫院建立審計委員會制度的需求與供給等多層面的理論分析,采用扎根理論和案例編碼對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及審計委員會制度進行了質性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結論:
1.目前公立醫院法人治理成效不足
公立醫院法人治理有效性的質性研究結果表明:① 醫療改革中公立醫院托管模式的出現以及政府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政策推進對公立醫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發揮了明顯的推動作用。② 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核心是將醫院的決策權、監督權與執行權相分離,但現實執行中,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的決策權雖然設計到位,但功能有限。③ 法人治理實施后,對醫院的工作機制、經營業務等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同時國有公立醫院和混合醫院也出現了產權爭議以及醫院公益性本質弱化等典型問題。質性研究發現,現有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對公立醫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不夠重大。現行公立醫院改革存在醫院領導在醫院管理和治理決策上的雙重職權、法人治理結構章程與實際執行差異大等一系列問題,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的成效不足,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
2.公立醫院建立審計委員會制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基于資源依賴理論和政府管制理論,本文認為,公立醫院建立審計委員會制度符合政府對醫院公益性的監管需求、醫院內部治理的自愿需求以及社會公眾的心理需求等現實需求。同時實證研究發現,56%的醫院管理和專業人員認為在法人治理結構下設立審計委員會制度是可行的,而這一比例在社會人士中更高,達到80%。質性研究表明,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對民營資本影響重大,隨著國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醫院改組的政策力度加大,在民營資本加入的混合公立醫院中,審計委員會制度的設立將成為必然趨勢。
3.審計委員會制度將完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與審計治理
在公立醫院三權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中,審計委員會無論是在理事會或董事會下設立還是在監事會下設立,均有利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推進公立醫院管辦分離和政事分離;同時,公立醫院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將使得其法人治理結構與國際趨同,公立醫院治理更加現代化和專業化。另外,公立醫院審計委員會制度的設立將在醫院治理層面增加監督、控制和治理職能的審計職能部門,將內部審計提高至治理層面,有利于增強公立醫院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專業勝任能力;審計委員會可以由上級主管審計部門成員參與,強化和輔助政府審計,并且由審計委員會聘請外部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更具有專業性和公益性。因此,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將有效連接醫院法人治理和審計治理,發揮內外部審計的協同治理效應。
(二)研究建議
目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GDP增速放緩、宏觀調控放松、經濟結構升級、增長動力多元的新常態發展階段,審計治理也上升為國家治理下的監督機制。劉家義審計長于2012年提出,審計治理應推動、完善和服務于國家治理。因此,為順應新常態下審計治理的發展,根據對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及審計委員會制度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提高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中非執行理事的比例,增強法人治理的獨立性。目前縣級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已基本建成,市級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正在不斷推進。根據本文研究發現,現有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對公立醫院產生了一定但并非重大的影響。現行公立醫院改革存在醫院領導在醫院管理和治理決策上的雙重職權,因此,未來公立醫院改革應強化分離醫院決策權與經營權。此外,增強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的獨立性還需降低政府干預的程度,增加公立醫院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提高公立醫院的實際執行力和監督力,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
第二,推行公立醫院審計委員會試點工作,從審計視角完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公立醫院審計治理機制應著重解決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脫節導致審計證據重復、審計資源浪費以及審計質量不高等問題,不斷減少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外包,加強內部審計部門在醫院重大基建項目以及經濟合同的同步跟蹤審計中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同時重點發揮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國家審計的權威性,發揮內外部聯合審計的協同效應;在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中推行審計委員會試點,發揮審計委員會對公立醫院法人治理和審計治理的連接作用,提高醫院的監督治理效率。
第三,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健康產業的迅速發展,要求完善醫療市場。國家應進一步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醫院,豐富醫療服務供給,放寬民營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組的市場準入。國家需制定嚴格的篩選機制,選擇優質的民營資本進入公立醫院,同時應將公益性納入篩選指標,從而維護國家基本的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民營資本進入也應促進醫院治理改革,完善醫院監督機制,提高經營績效。
(三)局限性及未來研究方向
1.研究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首先,本文的案例來源于浙江省,沒有考慮全國其他地區[1],因此本文的研究結論不一定試用于所有地區的公立醫院改革,只是為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的深化提供一種思路。其次,本文調查選取的案例較少,未來研究應進一步豐富案例類型,以使研究結論更具普遍性。再次,未來應對審計委員會的具體章程等做進一步研究,以及對設立審計委員會制度的民營醫院的運行效率等進行實證和案例研究,從而為公立醫院審計委員會制度的設立提供更豐富的經驗。最后,隨著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深化,未來對公立醫院法人治理效率的案例和實證研究應加入醫院財務方面的指標,具體分析法人治理實施前后對醫院財務指標的影響程度。
2.未來展望與進一步研究方向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深化醫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的試點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國內諸多公立醫院已經完成法人治理結構的轉型,在公立醫院設立了董事會或理事會,而且部分醫院已經設立臨時的審計委員會或者類似機構,例如上海電力醫院、上海曲陽醫院(委托給上海復旦醫院管理有限公司)等。與實踐發展相比,我國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以及審計委員會制度的理論研究嚴重落后于實踐。因此,深入研究公立醫院審計委員會制度符合醫療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和事業單位法人治理及內部控制改革的趨勢。
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推行公立醫院審計委員會制度,必然會經歷一個漫長的論證過程。其一,各醫院的環境和軟硬件設施不同,審計委員會制度的操作指南應適應不同醫院發展規模。其二,我國的醫療機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非營利醫療機構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我國的醫療機構中,公立醫院、衛生院是主要形式,公立醫院的比重雖逐漸降低,但仍不低于60%。所以我們要明確,國外的制度并不一定是好的,就是適合我們的。我國公立醫院的產權歸國家所有,我國能否在醫療機構中實行審計委員會制度還需要大量調研和論證,本文只是拋磚引玉。其三,在公立醫院推行審計委員會制度需要政府的推動以及公立醫院管理層的大力配合。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及法人治理結構在全國公立醫院的推行,其配套制度——審計委員會在公立醫院設立也將成為必然趨勢。
[1] 實證部分研究覆蓋了全國多地樣本,但西部地區樣本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