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概念隱喻與翻譯
3.1 引言
人類對隱喻的系統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其經典名著《詩學》中,亞里士多德明確定義了隱喻,系統闡述了隱喻的構成方式以及其修辭功能。他認為隱喻是用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但同時不改變意義的一種語言表達手段,其主要功能是修飾作用。亞氏對于隱喻修辭特性的界定影響了隨后兩千多年的隱喻研究,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概念隱喻的認知研究視角為隱喻研究翻開了新的一頁。1980年,Lakoff &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將隱喻作為人類基本的認知工具,認為隱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人類用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隱喻并非一種語言的修飾形式,它是新的語言意義產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翻譯與隱喻具有高度相似性,翻譯實際上就是一種隱喻化的過程。本章在認知語言學的框架下探討隱喻與翻譯的相關問題。首先,我們將對中外隱喻與翻譯的研究歷史做一個簡短的回顧,其中將重點介紹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其次,我們將提出翻譯的認知隱喻觀,并詳細闡述翻譯與認知隱喻之間的辯證關系,說明翻譯過程的隱喻特性;最后,我們將從概念隱喻的視角總結概括一些具體的翻譯策略與方法。本章的目的在于通過了解、熟悉隱喻和翻譯的相關重要理論原則,通過具體的例證說明概念隱喻理論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促進作用。我們相信,正確認識隱喻與翻譯的辯證關系,能為日常的文本理解及翻譯提供一個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