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收徒講學
孔子經過勤奮學習和考察,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齡,已經掌握了系統的知識,熟悉“六藝”并精通“六經”(“六經”之名出于漢代,但“六經”之實早已存在)并建立了自己的學說。在當時“學術下移”的情況下,孔子便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私人教師。
前邊說過,孔子二十歲前后,就已經收徒講學了,從周返魯后,弟子又大大增加。在這期間,可以想見,不斷有人向孔子求教,而孔子并不收取學費,只要有“束脩”,即送一束干肉,都可以收為弟子??鬃又v學,以“六藝”為教,沒有固定的教材,主要是以問答的方式傳播知識和他的思想,一問一答,教學相長,靈活多樣。其最初的目的是將他們培育成儒者。“儒”本來是執行“相禮”的人,誰家死了人,舉行喪葬儀式,需要“相禮”的人,這些人必須懂得禮的許多規定和儀式。孔子本人就是這樣的一位“儒者”。但是,孔子又有一套學說,教的學生多了,便形成一個學派,成為“儒家”,其真正目的是將他們培養成為“君子”。于是儒家就成為以孔子為代表的整個學派的名稱了。
這時,魯國政局很亂,內部發生了矛盾。執政的季氏(平子)與另一個貴族后阝昭伯家因斗雞而發生矛盾,演變成公室與季氏兩大集團之間的斗爭。魯昭公聯合后阝氏和另一貴族臧昭伯,出兵圍困季平子。而三桓中的另外兩家,叔孫氏和孟孫氏則支持季氏,結果殺死后阝昭伯,魯昭公大敗,逃到齊國。
就在這種內亂之中,孔子離開魯國,到了齊國,時年三十五歲。在齊國期間,據記載,“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23]。為什么要“通乎景公”?是否與當時魯國的政治斗爭有關?或是在齊國謀得一個職位?不得而知。但是,孔子當時已經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已引起齊國的重視。齊景公曾兩次向孔子“問政”,如何治理國家。第一次“問政”,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聽后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24]孔子的回答就是他的“正名”之說。前一個“君”字是實際的君,后一個“君”字是“名”,代表君所應當遵守的原則即“君道”。實際的君應當遵守君所應當遵守的原則即“君道”,這就是“君君”?!俺汲肌薄案父浮薄白幼印币彩侨绱?。齊景公認為孔子講得很好,如果君不遵守君道,臣不遵守臣道,父與子都不遵守各自之道,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就會大亂,即便是有糧食,還能吃上嗎?有注者說,當時齊國的政權由陳恒控制,君不君,臣不臣,因此,孔子做出了這樣的回答。[25]其實,魯國也是如此。從當時的現實而言,孔子的回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罢币殉蔀樗恼沃鲝???鬃邮侵鲝堃跃S護“名”所代表的“道”來維持社會政治和家庭關系的,而“道”是現成的,并不需要制定“契約”一類的東西。此后,齊景公又一次問政于孔子,這次孔子的回答是,“政在節財”[26],即節約財政,杜絕奢靡。齊景公很高興,打算收尼谿的土地封給孔子,但政治家晏嬰向景公進諫說,“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并不能達到“移齊俗”的目的。從此以后,齊景公雖能夠尊敬地見孔子,卻不再問禮了,并且對孔子說,像對待上卿季氏那樣待你,我做不到,結果以“季孟之間”待之。這時,齊國又有人想加害孔子,孔子已經知道了,而齊景公則說:“吾老矣,弗能用也?!笨鬃佑谑欠祷佤攪?,時年三十七歲。孔子在齊共兩年。
魯國不僅是“季氏僭于公室”,而且是“陪臣執國命”。季氏家臣陽虎專橫跋扈,與季氏發生了矛盾。魯定公五年(前505)季平子死后,陽虎將其嗣立者季桓子囚禁起來,脅迫定盟后才釋放。[27]陽虎曾經奚落過孔子,但這時孔子已經很有名望,他又想見孔子,卻又多次被拒絕。按照當時的禮俗,大夫贈送禮物給士,如果士不在家親受,就要到大夫家親自拜謝。陽虎乘孔子不在家時送去一只蒸熟的小豬,等孔子來拜謝。而孔子也是打聽到陽虎不在家時前去道謝,在途中相遇。陽虎便對孔子說:“來,予與爾言。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28]意思是,身懷德才而聽任國家迷茫,不算是仁;喜歡從政而失去機會,不算是知。歲月流逝了,時機不再來,還是出任吧!孔子答應說:“諾,吾將仕矣?!钡囚攪鴣y象叢生,孔子沒有真的出仕?!肮士鬃硬皇耍硕拊姇Y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a href="../Text/chapter-3_0007.xhtml#new-notef29" id="new-note29">[29]這時孔子已經過了“四十而不惑”之年,思想已經成熟,便集中精力學習詩、書、禮、樂,收徒講學。弟子越來越多,從四面八方而來,接受孔子的教誨。這樣看來,從三十歲開始到五十歲左右從政,除了在齊國兩年,近二十年時間,孔子主要是從事教育活動。這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孔子對中國的文化思想和教育事業作出偉大貢獻的時期??鬃拥牟W多能,已經影響到各諸侯國。魯定公五年,季桓子穿井,得土罐,其中有羊,為了測試孔子,問孔子說“得狗”??鬃诱f:“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a href="../Text/chapter-3_0007.xhtml#new-notef30" id="new-note30">[30]這實際上是地質學方面的知識,很可能是地下實物或化石。吳越戰爭,吳國侵占會稽,得“骨節專車”,派人請教孔子??鬃幼髁嗽敿毥獯?,能夠說出古代的人,哪個氏族身材最短,哪個氏族身材最長,而且說明“骨節專車”(即一個骨節就能有車那么長)的人就是防風氏。這實際上是人類學考古學的問題。
但孔子并不以“博學多識”為能,他自稱其學是“一以貫之”,他的學說的中心內容是關于仁與禮以及天道、天命之說。關于這方面的內容,以后還要專門討論。這里只想說明,孔子教學生,并不是以教會專門知識為目的,而是使他們掌握“一貫”之道,成為真正的“君子”。正如他對學生子貢所說:“賜!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31]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博學多識正是“一貫”的基礎,因此,他一生都很強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