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文精神讀本(珍藏版)上
- 湯一介
- 648字
- 2020-10-23 11:13:44
好惡分明
子曰:“唯①仁者能好人,能惡②人。”
《論語·里仁》
注解
①唯:只有。
②惡(wù):厭惡,討厭。

孔子像
聽老師講
明辨是非才是仁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他為后代人定下的道德目標就是成為“仁人”,即有仁德的人。成為仁人,首先要真誠,要有真性情,這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前提,否則學到的知識、禮儀就只會成為一種徒有其表的掩飾,讓人更加虛偽。因此,一個真正的仁人不會隱藏他的真實感受,對于自己厭惡的人和事,他不會強迫自己表現出喜愛之情,而是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態度。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的一層意思。
這句話還有另一層含義。仁人必定是能夠明辨是非的,他為人處世絕不是不加選擇地一團和氣,而是對應該親近喜愛的人發自內心地喜愛,對應該厭惡疏遠的人由衷地厭惡。什么樣的人應該喜愛,什么樣的人應該厭惡呢?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各自的標準。你喜歡真誠正直的人,說明你本人也是真誠正直的人。如果一個人跟虛偽奸詐的人也能打成一片,那么他不是虛偽至極,就多半是個沒有道德準則、無法明辨是非的人,這樣的人孔子稱為“鄉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圓滑世故的老好人。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路問老師:“如果一個人得到了鄉里所有人的喜愛,或者受到鄉里所有人的厭惡,那么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相信你已經猜到孔子的回答了??鬃诱f:“都不好。只有鄉里的好人都喜歡他,鄉里的壞人都厭惡他,這樣才可以?!?/p>
的確如此,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正是同樣的意思。做一個真誠善良且有判斷力的人,和那些真誠善良且有判斷力的人交朋友,才可以稱為仁人。

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