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華人文精神讀本(珍藏版)上作者名: 湯一介本章字?jǐn)?shù): 932字更新時間: 2020-10-23 11:13:43
仁慈博愛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幼③吾幼④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
①老:贍養(yǎng),敬愛。
②老:長輩,老人。
③幼:撫育,愛護(hù)。
④幼:子女。

《孟子集注》書影
聽老師講
敬愛之心
這句名言出自《孟子》,大意是:贍養(yǎng)敬愛自己的長輩,推廣到贍養(yǎng)敬愛別人的長輩;撫育愛護(hù)自己的子女,推廣到撫育愛護(hù)別人的子女。
這種仁慈博愛的思想在中國由來已久,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描繪的理想社會就是如此:人們不只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只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夠終享天年,青壯年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得到供養(yǎng)。
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就是一位有著仁慈博愛之心的人,他不僅敬愛自己的母親,而且善待普天之下的老人,在社會上樹立起了仁慈博愛的風(fēng)尚。
漢文帝是著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他侍奉母親薄太后非常精心周到。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了,一病就是三年,漢文帝盡心在床前照顧,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湯藥煎好了,在給母親喝之前,他都要自己先嘗一嘗,體味藥的火候是不是適中,會不會太苦或者太燙,覺得合適了才給母親服用。薄太后心里很感動,也很心疼自己的兒子,就說:“宮里這么多人,都可以照顧我,你不要這么辛苦操勞了。我的病又不是三兩天就能好的,以后叫宮女們服侍我就可以了。”漢文帝跪下來對母親說:“如果孩兒不能在您有生之年,親自替您做點事,那要什么時候才有機(jī)會報答您的養(yǎng)育之恩呢?”
更難能可貴的是,漢文帝也把天下的老人當(dāng)成自己的父母一樣來供養(yǎng)。他說:“年老的人,沒有布帛就穿不暖,沒有肉就吃不飽。如果不按時派人慰問年老的長者,又不送布帛酒肉給他們的話,怎么能幫助天下的兒孫贍養(yǎng)他們的老人呢?”緊接著,他下達(dá)了一條法令:年紀(jì)八十歲以上的,由政府每月送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紀(jì)九十歲以上的,每人另加送帛二匹,絮三斤。所送的物品由縣令親自查看、發(fā)送。送給九十歲以上老人的物品,要由縣里最高的幾位長官親自奉送;不滿九十歲的老人的禮物,要由鄉(xiāng)里的長官或縣政府里的官員奉送。

漢文帝
漢文帝的仁愛精神感化了所有的官員、百姓,社會上傳揚著仁慈博愛、敬老愛幼的風(fēng)氣。這種廣博的愛心,就像春天的細(xì)雨,滋潤萬物,又好似冬日的陽光,灑落人間,溫暖著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