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六卷)現代卷
- 吳笛總主編 范捷平等
- 1075字
- 2020-10-23 11:14:12
第二章
現代都市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
歐美20世紀的文學首先與大城市、大都市密不可分。1900年前后,歐洲大都市如倫敦、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已成為英國、法國、德國和奧匈帝國(奧地利)等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也成為這些國家和國際文學活動的中心。美國的紐約、費城、芝加哥在20世紀初也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這些大城市和大都市成為現代主義文學活動的地理聚集地,吸引了這個時期的大多數作家,城市成為他們的創作活動的平臺。這些作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學派別和團體,他們像“閑蕩者”“波西米亞人”和“密謀者”那樣[1],在拱廊橋下或者柏油馬路上“拾荒”,或者“采集植物”。他們活躍在俱樂部和咖啡館里,或在沙龍里,或在劇院里,或在報紙的文藝副刊和在文學雜志上,或在出版社……大城市生活和環境不僅是作家生活和交際的平臺,同時也在這一平臺上形成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生成、制作、銷售及消費的產業鏈。
在大城市和大都市這個平臺上,作家們尋找志同道合者,相互交流思想,提出文學創作的綱領,發表文學寫作思想,各種宣言層出不窮[2],對城市生活和現代化的贊美、困惑、迷茫、反思、批判成為文學的主旋律。城市不僅為20世紀末文學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特殊環境和氛圍,提供了機構和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城市與現代化話題或者反城市與反現代化話題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文學創作的本體,即進入了文學的本身。
城市和城市生活成為這一時期歐美文學作品的表現主題,因此也促成了大都市文學特點的寫作方式。19世紀后半葉,在歐洲大都市形成的歷史進程中,文學生成和文學傳播的主要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嬗變,歷史和社會的巨大變革導致了一種新的美學價值產生,或者可以說是對傳統美學價值觀的反動。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科技和大眾媒體的急速變化,這一時期的文學積極地尋求介入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美大都市形成的過程中已經逐步產生所謂的都市文學詩學觀,或者說,逐步生成了一種都市的藝術審美觀,這一時期的都市化和現代化是一個同步性的概念,是這一時期各種藝術門類共同的審美價值觀。大都市成為“新時代”的特征和象征。
[1] 參見瓦爾特·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張旭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
[2] 如1886年詩人讓·莫雷亞斯(Jean Moréas)發表《象征主義宣言》;菲利波·托馬索·馬利內特(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1909年2月20日的《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1916年胡戈·巴爾(Hugo Ball)在瑞士蘇黎世發表了《達達主義宣言》;葉賽寧在1919年發表在俄羅斯文學雜志《汽笛》上的《意象主義宣言》;1924年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