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七卷)當代卷(上)作者名: 殷企平本章字數: 1011字更新時間: 2020-10-23 11:02:17
第一章
外國當代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綜論
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在當代呈現出比先前更為復雜的景象。這里面有文學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就內部原因而言,文學思潮空前繁多,彼此間的碰撞空前激烈,創作手法翻新的頻率加快,新老樣式交替、交融的現象撲朔迷離。就外部原因而言,空前動蕩的人類社會,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沖擊,以及商品文化的侵襲,都給文學作品的生成和傳播帶來了考驗。仿佛這一切還不夠迷亂,20世紀下半葉興起的“去經典化”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困惑,甚至談“經典”色變。當然,有利于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的新因素也同時涌現,如文學與電影的互融共生成了常態,文學藝術和影視藝術互相借鑒、互相交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文學經典作品經由影視媒體傳播的形式空前多樣化、藝術化,等等。鑒于這一錯綜復雜的局面,本章擬從經典化與經典性的關系、世界戰爭帶來的反思,以及影視媒體的革新這三個角度切入,勾勒外國文學經典在當代生成與傳播的軌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要討論當代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還得從“去經典化”浪潮說起。不清除“去經典化”所造成的困惑,就失去了本書論題的立足點,即經典是存在的,是有價值的,是以其內在思想深度與藝術品格為前提的,而且在當代仍然有其生成與傳播的土壤、途徑和價值。
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內外學術界都流行著一股“去經典化”的浪潮,即抹殺文學經典作品跟非文學作品之間的區別,無視文學作品中審美維度的特殊作用。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把莎士比亞的名劇與香煙廣告等量齊觀。這一現象標志著一場深刻的、全球性規模的人文學科的危機,就像張隆溪所指出的那樣:“這一被稱作人文學科危機的潮流并非僅僅是時運不濟和環境不佳的結果,而且還出自文學領域的內部——一些專治文學和文化理論的學者從內部質疑了文化傳統的價值與合理性。”[1]這種“來自內部的質疑”被張隆溪視為對經典的最大威脅:“按照傳統的觀念,經典是道德、社會和精神價值的載體,是圣伯夫早先所說的‘趣味的殿堂’,然而如今卻備受攻擊,被視為壓迫者意識形態的化身,代表著父權、居統治地位的精英或殖民主義帝國的利益。”[2]面對這股“去經典化”潮流,也有不少學者發出了反擊的聲音,但是往往不能擊中要害。依筆者之見,要捍衛經典,就必須從駁斥“去經典化”學說的主要依據入手,否則就無法釜底抽薪,而要做到這一點,又必須從經典化與經典性的關系入手。
[1] Zhang Longxi,“Valeurs,Défense,Crise et Avenir des Sciences Humaines”,Diogène,Vol.229-230,(janvier-juin 2010),p.11.
[2] Ibid.,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