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知的不同層次

討論莊子對知的問題的思考,首先要弄清的是他所涉及的不同層次的知的分類。

感官之知是當然要考慮到的。《養生主》里講“官知止而神欲行”,“官知”就是由感官而來的知。莊子沒有明確論及感官之知,但對感官之知的不確定性的理解卻是顯見的。莊周夢為蝴蝶一章,覺與夢之間界限的無法確定,即從側面反映出感官之知的不確定性。除了感官之知,莊子當然也涉及了事物間規律性關聯的知識。《逍遙游》第一章前半段幾乎都在講鵬究竟是如何飛起來的。為了使寓言顯得更合理,莊子引入了與常識的類比:“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1]對可感現象背后的原因的理解,顯然是莊子回避不了的知的類型。第三類是有明確價值取向的知:“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2]這一類型的知,是莊子關注的重點。

有明確價值取向的知,并不是只有是非。《德充符》講:“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3]在后面一章,莊子明確指出“無情”指的是“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4]莊子并沒有簡單地將好惡理解為負面的。在《大宗師》里講述“真人”的部分,有“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5]的描述,由此可見,即使最高境界的人也并不能免于“好”和“弗好”。真人不同于尋常人的地方,在于既能“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又能不將一己的好惡上升為普遍的是非。

可與不可、然與不然,是莊子哲學里反復出現的概念。《齊物論》:“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6]一般以為,可不可、然不然是與是非等同的概念。這其實是誤解。可與然涉及的是具體的適合問題。兩者的區分在于:可與不可著眼于客觀上是否適合,然與不然重點強調主觀上能否接受。可與不可、然與不然總是個別的、具體的,并沒有統一的標準。《齊物論》里有這樣一段借王倪之口說出的話:

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蝯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蝯,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7]

這里,是否合適、能否接受這個層面的知,與“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是有著顯見的區別的。

小大之辨是莊子哲學最醒目的話題之一。但如果對比《秋水》篇與《逍遙游》,我們將會清楚地看到兩者關注點的不同。《逍遙游》首章的小大之辨,著眼的其實是小知和大知的問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8]當然,與小知相對的大知,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知。因為,這樣的大知仍然是有所待的。在莊子的文本當中,待與知的關聯是顯見的。《大宗師》里講:“夫知有所待而后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9]莊子強調真知。真知是不與小知相對的、真正意義上的大知,這樣的知是無所待的。換言之,只有這樣的知才是有真正確定性的知。

[1] 錢穆:《莊子纂箋》,第2頁。

[2] 同上書,第13頁。

[3] 同上書,第47頁。

[4] 同上。

[5] 同上書,第52頁。

[6] 同上書,第15頁。

[7] 《莊子纂箋》,第20頁。

[8] 同上書,第2頁。

[9] 同上書,第4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高平市| 胶南市| 磐石市| 当阳市| 商都县| 蚌埠市| 上虞市| 台山市| 鄢陵县| 诸暨市| 灯塔市| 家居| 昌图县| 鞍山市| 新宾| 两当县| 西乡县| 榆社县| 常州市| 台安县| 溧阳市| 哈巴河县| 建瓯市| 襄垣县| 潼关县| 连平县| 佛学| 永和县| 馆陶县| 浮梁县| 报价| 来宾市| 普陀区| 邻水| 甘孜| 阳新县| 兴仁县| 鞍山市| 珲春市|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