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博物選修課與學校的自然教育

張繼達

從2009年開始,北大附中(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北達資源中學的一些教師和一批熱衷于自然教育的專家、學者共同努力,在長期從事自然教育的基礎上,借鑒博物學的理念和內容創造設計出具有學校特色的選修課程——博物選修課。我們努力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在青少年自然教育方面做一些有益嘗試和探索,希望通過博物選修課帶給青少年更多直接的自然體驗,為他們更加全面、健康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為我們國家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開設博物選修課的背景

1. 自然教育的缺失

若干年前,我們在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時發現,不少孩子對自然界中的美麗景色、神奇的花卉或是可愛的小動物熟視無睹。在野營的夜晚,面對深邃靜謐的夜空,孩子不僅沒有為滿天星斗而興奮,相反有不少人感到恐懼。外出開車途中,面對車窗外的大自然美景,相當多的孩子無動于衷,始終低頭用手機或iPad打游戲。這讓我們這些曾經長期帶領學生外出考察的教師深受觸動。

當下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長期被禁錮在校園里、被禁錮在教室里,除去生吞活剝地接受書本知識,就是為應試而無止無休地做習題。孩子們不僅從生活上遠離了大自然,更嚴重的是從情感上疏遠了大自然,致使不少孩子甚至畏懼大自然、逃避大自然。

反觀日本、韓國的青少年,他們普遍參加野外活動,這些國家已經將青少年的自然教育列入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

2. 我們國家面臨的環境問題十分嚴重

除學生缺乏自然教育,我們國家面臨的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同樣十分嚴重。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理念。但綠色發展不僅僅是理念,要落實下去,除去必要的行政手段,還必須有足夠的人力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只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自然教育,使他們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才可能從根本上保證國家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事業后繼有人。因此,在學校開展自然教育也是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所做的基礎性工作。

二、博物選修課介紹

1. 博物選修課是對青少年進行自然教育的校本選修課程

博物選修課是北大附中與北達資源中學教師在長期從事自然教育的基礎上,借鑒博物學的理念和內容,集體研發、創造設計的一門對青少年進行自然教育的校本選修課程。

2. 開設博物選修課的宗旨

應該說明的是,冠之以“博物選修課”,并不是一個向學生講授博物學知識的學科課程,其實質是借鑒博物學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

這門課程旨在引領學生投身到自然環境之中,接觸自然、觀察自然、感悟自然。讓學生在接觸、感悟自然的過程中,體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與敬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與人和諧交往;培養學生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培養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最終讓學生真正做到“回歸自然,敬畏生命”。期待學生們最終有一天能夠對“天人合一”有所感悟和理解。

3. 博物選修課的目標

為落實選修課的宗旨,通過課程學習著重做到:激發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并將其發展為終身愛好,最終形成正確的自然觀。

4. 博物選修課的課程內容及實施

博物選修課的學習以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感悟、實踐為主。為保證這些學習能夠順利實施,在課程學習的初期,我們會安排學生參加必要的基礎性學習和培訓。在此基礎上,學生利用學校安排的小假期或暑假、寒假到野外進行實踐,完成在選修課中所選的項目。

(1)基礎性學習和培訓,主要包括:博物知識系列講座,自然觀察基礎培訓。

博物選修課是按照項目分類學習的。在課程發展初期,內容主要與生物學有關。在學習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在植物、昆蟲、鳥類和動物等項目中選擇。隨著選修課的發展,目前又新增加了天文和地質地理方向的內容。

我們在課程學習開始時就會明確地告訴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去學習,其最終目標不是學科的知識。學科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載體,通過這種學習,要逐漸達到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

(2)到大自然中實際體驗、感悟,并完成事先選定的課題,主要包括:學段考察,學年考察。

非畢業年級學生在中、高考期間不到校,我們利用這個時段安排了小假期,設計安排學段考察;利用寒假和暑假時間設計安排學年考察。學段考察和學年考察都是實踐性很強的野外實習考察。

在學段考察期間,我們通常安排野外活動技能或生存技能方面的培訓,包括野炊、野外露營、高山穿越或是河谷穿越,如圖1~圖5所示。在此期間也安排基礎性的觀察等能力或技能訓練。

暑假和寒假的學年考察,也被我們叫作博物夏令營(或冬令營),這是博物選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選修該課程的同學到大自然中去接觸自然、體驗自然、感悟自然的課程實習,是學生初步體驗和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實踐內容。對參加博物課的學生來說,盡管到野外生活條件艱苦,還要完成繁重的觀測、收集整理數據、完成學習項目報告并最終與全組成員一起提交報告、在結營式上向大家匯報等任務,但他們仍將夏令營視為盛大的節日。

圖1 學生動手野炊

圖2 師生互助穿越河谷

圖3 學生自己搭建帳篷

圖4 夜晚露營

圖5 白河峽谷穿越

三、學生與博物選修課、博物學、自然教育

為什么學生對博物選修課,尤其是對博物夏令營(或冬令營)充滿喜愛和向往,在探討其原因之前我們看看他們在回歸到自然中時的心情和感受。

1. 對大自然的向往

學生武嘉言是這樣描寫她在秦嶺的感受的:“師生們穿越在海拔1500~2600米的高山,保護區里的風景在不停地變換:由普通的林間小路中漫步,聽著樹鶯婉轉歌唱,看著紫嘯鶇蹦蹦跳跳地穿過小路;到懸崖峭壁上俯瞰,瞥到白頂溪鴝從身邊飛過;再到撥開樹葉才能找到的狹窄小道,怪石嶙峋的山坡,松樹參天的原始森林……”

再次來到秦嶺的劉婷婷同學,寫下了在烈日下重逢秦嶺的感受:“……不復第一次來這里的陌生與激動,心中卻是急切、急切地要再次見到你。這樣的一群人,帶著滿腔熱血,乘著自然之翼撲入你的懷抱,在等待你敞開心懷接受他們,承認他們是你的摯友。文字還不夠表達我的心情,因重逢而生的情感總是復雜的,不論怎么說,你都是我一生中至親的好友?!?/p>

學生王子儀的《心與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他寫道:“……我深深意識到,觀鳥,不是要看有多么精彩清晰的片子,不是要看發現的鳥的種類有多么珍貴,最重要的是一種欣賞的心態。讓我們的心與自然貼近,聆聽最純真的聲音,目睹最神奇的世間萬物。”

…………

學生們的這種感受是十分普遍的,但有上面的例子已經足夠表達其思想了。

字里行間沒有“愛”字,因為已經不需要再表白,因為“愛”已經完全溶化在學生們的情感中,流淌到他們的心田里面了。

2. 博物選修課所進行的自然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是一種生命的教育

在博物選修課的學習過程中,對大自然感到親近僅僅是學生們的初級認識和感悟。這些學生對大自然的理解、對生命的理解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做好自然教育的決心。

“在這顆星球上,不論是我們這群自稱為‘高等’動物的人,還是微小的昆蟲、千姿百態的植物,都是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保護自然是一種責任,是我們存在這里與生俱來的職責”,參加博物課程的學生劉婷婷寫了這樣的一段感悟。

學生鄧雪球這樣講述她的理解:“博物觀察不只是科學家們的事,我們同樣有必要去了解身邊的草木魚蟲鳥獸,由此新添一個生活的維度,以一種更加陽光而不干癟的方式活著。……我理解了生命的偉大,即使是旁人看來極其脆弱或是微不足道的那些生命,都比我們所能想象的強大和偉大?!?/p>

我們從沒有在博物選修課明示過“愛”,從沒有明示過“平等”,也沒有刻意追求過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探討。隨著課程不斷深入和延續,學生們在大自然中的感悟不斷加深,使我們越來越深切地領悟到,博物選修課所進行的自然教育實際是一種愛的教育,是一種生命的教育。

面對我們課程的宗旨,“回歸自然,敬畏生命”,我們知道已經在向這個目標前進了。

3. 學生、博物選修課與博物學

在博物選修課中我們基本沒有專門講授過博物學的知識,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自然界事物的觀察和認識。參加我們秦嶺夏令營的北大附小四年級學生焦典,在她的文章《秦嶺的花花果果》里,就能夠分別從花、葉子、果實來區分辨認。

學生闕子儀在《長青采蕨》文章里,觀測、記錄蕨類植物十分詳盡,對當時無法在圖鑒中查找到的也不放過,最終搞清楚當時記錄的25株疑似蕨類植物的真實身份。不僅如此,他對蕨類充滿感情:“這些植物不僅有美麗的外表,它的內在也是很精彩的。這些蕨類植物一般都生長在陰濕的環境,一般和許多高大的植物長在一起。我看到的蕨類很多都被其他植株壓著或擠著,有一些就長在巖壁上。即使如此,它們也堅強地生長著,成為秦嶺一道不為人知的風景線?!?/p>

不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他們對植物(包括自然界)的描述都不是嚴謹的科學語言,但這些認識和理解,不正是與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過程完全相吻合嗎?在他們的描述和認識中,不就反映出博物學的色彩和智慧嗎?

這些學生真的沒有什么博物學的知識,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博物學,但通過在野外對大自然的觀察、感悟,他們對大自然的理解和認識、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已然遠遠超越了那些沒有這種經歷的同齡人。

四、博物選修課學習的特點

參加博物選修課學習的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發展與變化?回歸自然是否就是簡單地帶他們回到大自然就行了?是否在大自然中簡單游戲或學習就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就是我們期待的自然教育?

我們在博物選修課中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是有具體的思考、設計和實施方案的,其關鍵在于我們為學生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

1. 新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現有的中學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過于注重間接知識(書本知識)的獲得,注重甚至過分強調學科體系自身的完整和聯系,而缺少學科間的聯系,也缺少與自然、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的學習局限在課堂,學習方式局限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對于學習的內容,學生沒有選擇的可能,只能接受,因而學習興趣低下,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變得令人憂慮。更令人憂慮的是,由于目前課堂教學大多數內容遠離自然界、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他們難以從觀察和分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

而豐富多彩的自然界是鍛煉學生們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和培養探究能力的理想空間。教師根據博物選修課的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一批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課題確定后,除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其他內容,包括課題學習的方法、過程安排、新知識學習、課題的研究與分析報告等,都要由學生自己進行學習和設計。在研究課題的準備階段,學生要主動查找資料,進行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進入課題調研后,要到野外進行考察,進行必要的觀察、記錄(如圖6~圖7所示),然后對數據和資料進行必要的分析整理,最終要給出課題的研究報告。

圖6 學生野外實地考察學習

圖7 根據項目要求做野外數據采集

這些學習內容是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己選定的,對于未知的新知識他們自己主動查資料、主動學習。這就改變了課堂書本知識學習中常見的被動和機械記憶的現象。這種學習,教師和學生的位置變了,基本沒有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變成了學生和教師共同研究、共同學習的局面。這種學習,教師的職能也變了,通常是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作為學生活動的導師。

2. 新的學習組織結構和新的學習關系

博物選修課是根據學生選擇的課題進行學生群體組合與分類的。在同一課題組,可能有不同班級和不同年級的學生。由于博物選修課是在教師引領下的新課題學習,不強調原來知識的共有基礎。在這個群體中,大家研究同一個課題,又分別承擔不同的內容,因此,這個過程中的學習是互相幫助與合作,而不是個人名次的競爭。即新的學習組織結構形成了學習過程中新的學習關系,由課堂教學中紙筆測試的名次競爭轉化為共同解決課題、團結協作的合作關系。

正是這樣的學習組織結構構成的新學習關系,學生在學習中還體驗了合作,較好地解決了大多數獨生子女不善于合作、不會合作的問題。

3. 新的評價維度、新的評價方式與評價標準

對博物選修課學習結果評價不是采用試卷紙筆測試的方法,而是以項目小組共同完成課題后提交報告,在全體大會上進行匯報和答辯的方式進行。

博物選修課的學習、研究以及成果展示是多維度的:課前要有必要的論證,學習和研究過程要有必要的記錄,結論要結合記錄的數據分析和研究才能夠被認可。這些都是對博物選修課學習評價的必要內容。因此,這樣的學習同時產生了新的評價。

由于重視博物選修課的學習過程,因此評價就不僅僅看課題的最終結果,而是對過程諸因素進行評價。由于在博物選修課的學習中每個人分別承擔不同的內容,因此,對博物選修課成果的匯報,不是對其中某一個人的評價,而是對這個群體的整體評價;博物選修課不再是紙筆測試個人名次的評價,而是對群體協作精神和合作成果的整體評價。在這種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中,每個學生都得到展示自己的空間和平臺,都得到應有的肯定,每個人都是成功者。

在這種新的多維度評價方式中,每個學生都得到大家全面的評價,既看到了自己的發展與成果,也明確了進一步發展、繼續努力的方向(如圖8、圖9所示)。

圖8 學科項目組匯報

圖9 學年考察匯報現場

五、開設博物選修課對學生發展和學校教育更深層的意義

除前面提到的博物選修課學習中的幾個全新特點外,它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既以大自然為課堂,又以大自然為課題。這個特點決定了:學生生活、體驗在其中;在體驗、感悟過程中發現和確立課題研究;由于以大自然為課題,學生在生活、感悟和研究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了人與生命的關系,為他們更加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每一學年結束時,我們都會將本年度學生的考察報告,以及課程組織者對課程的總結和夏令營活動等內容匯編成冊。這個小冊子被命名為《自然之翼》。它是課程教學過程和階段性成果的記錄,是體現師生參與課程的實踐、思考與收獲的結晶。每學年一冊的《自然之翼》記錄了學生們艱苦的歷程,同時也展示了他們取得的成果,成為學生完成課程的驕傲和標志,成為學生爭相珍藏的寶物。

博物選修課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除去注重培養學生對自然現象的直接觀察、記錄與思考外,也包括正確使用相關的工具與技術,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去大自然中學習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和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自然觀和價值觀。

博物選修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興趣與個性,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研學方向的權利,為學生創設多渠道、多方式自主掌握知識及發展能力的條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組成專業小組,一起觀察自然,學習相關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發展,自我管理和在野外生存能力得到提高,他們在接觸、感悟自然的過程中,更加熱愛自然,對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有了更加具體和深入的理解。他們初步建立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并在具體活動中不斷體現出來。

通過博物選修課的學習,學生建立起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切實向“回歸自然,敬畏生命”的目標靠近,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培養和發展。這也正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所期待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台山市| 盘山县| 青浦区| 龙南县| 邯郸市| 绵竹市| 尚志市| 宁陕县| 博罗县| 青冈县| 台北县| 惠州市| 根河市| 通江县| 伊春市| 遵义市| 永济市| 奉节县| 大同市| 三门县| 渝中区| 普陀区| 冕宁县| 淅川县| 张家口市| 普兰县| 安吉县| 新龙县| 澎湖县| 定西市| 噶尔县| 扶沟县| 甘德县| 腾冲县| 陈巴尔虎旗| 平度市| 保定市| 建平县| 延津县|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