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智慧·魅力:北京市北達資源中學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展示(2008-2018年)
- 王錚
- 4013字
- 2020-09-25 10:57:21
在音樂鑒賞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
高維鴻
【摘要】音樂思維作為教師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從感性聆聽上升為理性鑒賞,引導學生分析創作規則與創作手法,尋找音樂音響結構的特征,使學生從聽覺上對這些音樂文化成果有深刻的體驗和領悟,這些豐富的審美經驗的積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和認識音樂,獲得審美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將這種音樂思維運用到自己的演唱、演奏及創作的藝術實踐中,使其審美感知與藝術表現的修養層面的品格和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音樂鑒賞 聯覺 創作意圖 理性鑒賞
“新課標”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定位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這三個方面概括了學生在音樂修養層面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明確了音樂學科教育對學生成長和終身發展的獨特貢獻。其中,審美感知是指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形式元素、表現手段及其獨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在音樂課程中,“感受與欣賞”這一教學領域被視為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感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和強有力的手段。
如何更有效地上好欣賞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訓練與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感知,發展優異的音樂思維,不僅對于音樂欣賞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學習音樂表現技能的必要前提?!奔热灰獙W生充分體驗感受到“音樂所要表達的豐富情感以及作品的內涵”、領悟到“音樂作品中的精神真諦”,就應該讓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到音樂背后的創作規則——音樂思維。把音樂思維作為教師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從感性聆聽上升為理性鑒賞,使學生更好地獲得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
一、認識音樂思維
何為思維?“思維最初是人腦借助于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通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已知的條件推測未知的事物?!笨梢?,思維滲透了判斷、抉擇和引導的功能,此外還有想象、直覺、領悟等要素。“音樂思維既帶有音樂自身的非語義性非具象性的特殊表象,又帶有理性思維規則的普遍表現?!币魳匪季S不僅有感官的體驗,還有理性的認知。
音樂思維從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中產生,“作曲家在創作自己的作品時不僅是沉浸在聲音的幻想中,而且也在進行思維,將表象同整個客體想象通過語言連接起來。作曲家不僅用涉及作品結構的技術術語來思維,而且思考和陳述著作品的特定內容。”因此,音樂思維決定了一部作品的基調、主題以及音樂結構框架。我們應該在音樂思維的基礎上展開音樂鑒賞教學。
二、音樂鑒賞思維的實效化
如何理解音樂作品,音樂作品表現的內涵是什么?由于音樂不是一種具象的藝術形式,因此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十有八九是憑著自己的審美直覺。這種樸素的音樂直覺是不夠的,單靠這種審美直覺來感受音樂,會失去對音樂表現總體脈絡的準確把握。所以除了直覺外,仍需要理論方面的、邏輯方面的、歷史發展方面的知識來充實。理論方面是指音樂語言(音樂要素);邏輯方面是指結構和風格上的對比和統一;歷史發展方面是指樂曲在音樂史上的位置和背景。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從感性思維的直覺、判斷、想象,逐步形成理性思考,不斷地碰撞、生成、發展,在“感性”中注入“理性”,調動學生的審美經驗,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表現意圖,從而強化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形成規范化的音樂思維。
1. 理解與頓悟
聆聽作品,要從樂曲產生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意圖、藝術風格、時代風格和民族風格、音樂流派、體裁形式的表現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求對作品情感內涵的把握。對音樂形象的感知,是在理性認識指引下對音響及其組合形式的欣賞體驗和想象。音樂家所處的文化、政治、歷史傳統以及個人的氣質、經歷、價值觀、世界觀等,又均會影響到個人風格的形成。音樂藝術作品深層次的無窮意蘊,大多蘊含在一定的形式之中,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要把握這種“弦外之音”需要引導學生用理性的態度去欣賞音樂,理解情境中的各種關系,獲得頓悟,使審美感受得以理性升華。
2. 分析音樂要素,理解作品表現意圖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這種聲音是通過旋律、節奏、和聲、音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等音樂元素,經過作曲家的嚴密組織和加工后呈現出來的一系列音響運動形式。在音樂的構成中,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和影響,要想認識音樂的表現規律,就必須首先從認識聲音的表現要素入手,跌宕起伏的音高、張弛變化的節奏、強弱不同的力度、豐富多彩的音色,這種音樂音響的信息手段類比感情的心理活動的物理屬性:快、慢、強、弱、升、降,產生共鳴,激起情緒情感反應,對人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音樂的表現對象和審美基礎就潛藏在音樂的各個要素中,當聯覺對應關系時,通過對這些要素的解析,就能夠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具有感性特征的內容?!笆裁词锹撚X?聯覺描述了一種由感覺模式中的刺激同步所引發的另一種模式中自動體驗的感覺(諸如視覺、觸覺、聽覺、味覺或嗅覺)。聯覺的基本特征在于,由一種感覺引發另一種感覺時是不由自主的。”在欣賞教學中,有聯系地思考音樂要素,有區別地認識它們,通過聽辨、對比、選擇和圖解等方式方法,對音樂要素有一個完整的體驗,使音樂鑒賞思維實效化。
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把握往往只關注旋律或速度,而忽略其他的要素等,教師應該全面拓展相關要素。如俄國作曲家莫索爾斯基創作的一首著名諷刺歌曲《跳蚤之歌》運用敘述性的旋律音調,近似口語和朗誦調的特點,但“跳蚤”的逼真形象卻是由調式調性這個音樂要素來刻畫達到的。歌曲用了遠關系轉調,即由b小調直接轉入大調,由于調性的轉換,產生了強烈的色彩對比。轉調后,旋律長時間圍繞全曲最高音進行,結合具有進行曲性質的節奏和小行板的速度,給人以明亮、新穎的感覺,第一次轉調刻畫出跳蚤的狂妄驕橫,第二次轉調表現了人民群眾不畏強暴的堅強意志。同時鋼琴伴奏非常形象化刻畫了“跳蚤”的形象。此外,同一體裁不同樂曲情感的對比,都是音樂要素的反差對比而致,如《婚禮進行曲》和《葬禮進行曲》,讓學生比較其音樂情緒、節拍、速度、調式、演奏樂曲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體會音樂表現要素在表達音樂情感中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通過不同節拍音樂的對比感受到進行曲與圓舞曲的不同風格及節拍特點。在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大?!分?,從細碎的旋律、朦朧的和聲、不規則的曲式結構中感受到這種似真似幻、既像詩又像圖畫的嶄新的音樂感覺,這種突破傳統的、別具一格的特點,就是印象主義音樂的重要特征。又比如四度音程的表現特性:弱起的上行四度具有一種冉冉升起、對未來充滿無限期待與憧憬的感受;正拍的上行四度具有平和、抒情的表現力;下行的四度具有雄壯、沉著、有力的特點,表現堅定、肯定的情緒。再如,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中的“兩個猶太人”,在對比窮人和富人的主題音樂時,那個添加了弱音器小號在高音區用密集的節奏較快速地徘徊不已,伴隨著斷斷續續的音響,一個自卑怯懦的窮人仿佛站在了我們面前。而木管和弦樂在中、低音區用重音和遲緩的速度,凸顯出了富人的高貴和傲慢。這些音樂要素相互配合,構成了一個傳情達意的體系。其實這些音樂要素與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音樂思維息息相關,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受情緒,或是情景的感染。如肖邦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一開始就用屬九和弦引出一連串傾瀉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給人十分突出強烈的印象,就像肖邦內心情感的突然爆發,緊接著左右手再次同步奔流而下,猶如千軍萬馬浩浩蕩蕩不可阻擋。樂曲的最后,在很強的力度下,音樂沖擊而下,急速地結束在大調的主和弦上,表達了肖邦心中的滿腔仇恨和對革命終歸勝利的堅定信念。以上舉例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機械地理解某個單純要素的作用,而必須在音樂整體環境中考察某種聯覺要素在決定音樂作品表現性質時起了多大的作用。比如根據聯覺規律,下行產生抑制性情態,而上行則產生興奮性情態,但在目的音的力度不同于起音速度有所變化時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上行時上方音加強,會強化興奮感,積極、進取、明朗、上升感,反之削弱上行時的上方音,則會削弱興奮感、上升感,增加消極、傷感的情緒體驗;下行的下方音弱,會強化抑制感、無力感與下降感,音樂中的“嘆息”“嘆氣”式的表情就是這樣產生的,反之下行時下方音強,在起音速度慢時產生更強的壓抑感,而在起音速度快時則削弱抑制感,增加積極、堅定的情緒體驗。但以上感覺如果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節奏下,則又會有很大的變化。因此在考察一首音樂作品的表現性或力圖用音樂表現某種對象時,必須從整體上考察每一個影響音樂表現性質的因素,要充分注意音樂表現對象的各種要素及其不同程度結合時可能產生的復雜變化。這是音樂表現性分析的重要思維方式。以此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創作規則與創作手法,尋找音樂音響結構的特征,使學生從聽覺上對這些音樂文化成果有深刻的體驗和領悟,這些豐富的審美經驗的積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音樂,獲得審美理解。同時非常有助于學生演唱、演奏的藝術表現能力的提高和創作技能的學習掌握。
三、小結
學生從感性階段進入理性階段,從官能欣賞到理智鑒賞的過程,要按照音樂思維發展的自身規律分析其內容,并找出音樂手法上的特點。要深入理解一個具體作品,當然不能單純地只滿足于對音樂要素的分析感受,還必須聯系體裁、風格、曲式結構并涉及全部音樂表現手段進行綜合分析。如此才是對音樂審美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進而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筆者非常認同這句話:“盲目的本能感官經過既定化的音樂思維,定會發展為有一定意向性的鑒賞品質,從而產生真正的審美追求?!?/p>
參考文獻
[1]曹理.曹理音樂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傅雷.傅雷談音樂[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4][波蘭]卓菲婭·麗薩.卓菲婭·麗薩音樂美學譯著新編[M].于潤洋,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