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智慧·魅力:北京市北達資源中學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展示(2008-2018年)
- 王錚
- 3651字
- 2020-09-25 10:57:21
通過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培養學生地理素養
馮頤
【摘要】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地理學科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副科”,處于不被學生重視的地位。21世紀人類面臨的許多全球性問題,如環境、氣候等,都與地理學有很大的關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提高公民地理素養。本文主要闡述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通過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在遵循新課程改革的同時,改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看法,培養具備地理素養和能力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素養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全面、整體性改革。這場改革的深度、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場廣泛深入的教育創新。關于學習內容,《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試驗稿)》提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從而激起學生在當今時代求生存、求發展所需要的一種基礎性的學習能力,關注并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歷程。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新初中地理教材的設計盡可能讓教師靈活處理教學內容,教師既可以打破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順序,又可以更換教材中的活動、材料等,從而為促進教學的個性化和多樣化提供了條件。
21世紀以來,由于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人們開始認識到目前面臨的許多全球性問題,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植被破壞、資源匱乏、人口問題、地區經濟差異等,都與地理學有很大的關系。同時,可以看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提高國民的地理科學素養,這賦予了地理教師新的使命。但初中地理學科在大部分地區處于學校不重視、家長不重視、學生不重視的地位。這就對初中地理教師如何在此條件下提高學生地理素養提出了挑戰。
基于以上背景,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地理教學,引導大眾正確認識地理學科。
一、地理課程的價值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學科,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互相聯系和作用的科學。地理學的研究范圍極其廣泛,上至大氣圈,下至巖石圈,從整體反映人類生存的客觀世界,在社會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和工作中都十分重要。
地理課程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的內容。自然科學知識有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及地球的運動規律,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科學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是國民基本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科學知識有人口、民族、宗教、產業布局以及全球資源與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文化知識。缺乏地理知識將無法與世界潮流相適應,無法科學合理地改造自然、發展社會。地理課程的設置為國民科學文化知識素養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前,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國土整治、經濟開發、旅游、貨物與信息流通等,幾乎每種行為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地理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初中地理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這就決定了地理課程在培養公民綜合素質中的重要地位。
二、地理教育的任務
地理課程探討的主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理教育更是培養21世紀公民不可缺少的一環。對一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而言,能夠重新思考地理教育的意義,同時積極轉變人們對地理課程的輕視觀念,也會為地理教育價值的體現提供契機。
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對于教育的目標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教會學生運用知識、創新知識的能力。上面提到人類社會面臨許多新問題都有很強的地理成分。正如《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提出的:“深信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的公民所必需”“意識到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地理教育在學生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地理教育雖不能完全解決,但應結合這些實際問題,給人以思考、認識、判斷、處理問題的意識、方法與能力,使地理教育切實有用。
目前教師已經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注意力應更多地集中于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應注意知識的提煉;應負責設計、編排各種教學活動,給學生創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特別是通過新教材給教師提供的靈活處理教學的空間,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在今后社會生活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三、地理課堂與生活結合的案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習過程對于他們來說才不是負擔,而是享受。五彩繽紛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歷,多種多樣的生活現象和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
案例1:“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一節的教學中,在學生掌握了公路、鐵路、海運、河運、航空、管道等幾種運輸方式的特點后,設置情境讓學生選擇恰當的運輸方式并說出理由。例1. 北京—烏魯木齊A. 探親B. 開會,第二天必須到C. 沿途旅游觀光訪問。分別需要怎樣選擇交通工具?例2. 武漢—重慶A. 運10噸鋼材B. 開會,當天必須到C. 沿途觀賞長江風景。分別需要怎樣選擇交通工具?還可以適時給學生補充運用列車時刻表的知識,設置情境讓學生學會使用,提高生活能力。學生對交通工具并不陌生,所以學生便會從自己的所見所聞中,說出自己的看法,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這就使原來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學生初步獲得要從地理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了“地理課程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的理念。如果教師的教學行為還是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制約,仍然只重視“教”,單純向學生講授知識,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地理實質的認識,不能夠把所學的地理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使知識與應用相互孤立,學生不明白學習地理課的目的,因此對地理學科不感興趣,又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認為學不學地理學科都無所謂。這樣談不上素質教育,培養不出面向21世紀具有地理素養的人才。
案例2:在“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節的教學中學習到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時,給學生提供“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條件下景觀圖片,讓學生設計在該氣候條件下聚落的建筑外貌并說出設計的依據,還可以展示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比,看誰的設計更合理、更美觀。增強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體會人類如何適應自然環境。課程進行到讓學生理解通過“聚落”的外貌,可以判斷出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的教學環節時,則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特色民居的景觀圖片,如陜西窯洞、因紐特人冰屋、客家土樓、貴州石板房等,引導學生思考: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理解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必要性。教學中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的學習內容,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案例3:“地圖的基本要素”的教學可以在進行新課之前,先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到校園去繪制校園的平面圖。由于學生沒有系統地學習地圖繪制的知識,繪制會很困難,會遇到很多問題。回到教室把學生遇到的問題匯總,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自然就生成了,這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種方法。學習完地圖三要素之后讓學生再去完成校園的平面圖,自然就會較原來容易很多。此項活動的設計貼近生活、服務生活,學生不僅學會了教材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合作、思考、實踐等,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也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案例4:在“水資源”一節的教學中,關于節約水資源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做一道計算題:如果我們每個人每天節約1000克水,班級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千克水?那么學校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千克水?全國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噸水?這樣不僅可以突出地理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而且還可以從驚人的數字中讓學生體會到,從我做起,節約用水的重要性,使其受到環境保護的教育。了解我國水資源現狀后讓學生說出生活節水方法,并以家庭為單位做調查報告。使學生了解節水前后家庭用水量的變化,教給學生可以實際操作的環保方法,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學習地理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生活”,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同時也給教學內容的分析組織以及教學設計提出了明確的指向性要求,愿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準確把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內涵,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積極研究探索,為培養21世紀具有地理素養的優秀人才而盡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試驗稿)解讀[S].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宮作民.地理教育要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堅實基礎[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5:11.
(本文獲2013年中國教育學會舉辦的“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征文評比一等獎)